最近有空時會參加週四上午的禪坐共修,因為總能從法師的開示中得到幫助,提醒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應用佛法。法師今天在講大慧宗杲給居士的書信中提到,居士在家修行是有可能比出家人修得還更好,這給在場的所有人打了一個強心針,增加了大家的信心!
一般人都認為離開喧囂的紅塵,在深山裡少了冤親債主的羈絆,修行會更容易些。法師問大家,在深山修行就不會有冤親債主了嗎?他提到一個在山裡修行的出家人的故事,有一隻鹿每天都固定會在出家人住的地方出現,時間一長,感覺好像在這荒郊野外跟他作伴一樣。過了一陣子,鹿出現的頻率開始不規則,出家人的心也開始起伏,想像鹿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接著法師提到玩物喪志這個成語,人們搜集把玩茶壺、古董、玩具、打電動等愛不釋手的行爲,何嘗不是另類的冤親債主呢?這讓我理解到不管我們身在何處,只要心有任何的繫念,無論是對人、物、事、自我,甚至是對法,都是著相,都會障礙我們的修行。
法師分享大慧宗杲給居士的書信中,提到出家人修行是由外打入,力道弱。因為出家,已經
排除很多外緣,當起煩惱時,不能靠聽音樂或打電動來轉移注意力,所以較容易開始往內看
自己的意識活動;而在家居士們則是由內打出,力道強,因為外境始終存在並一直在變化。若要修行就得直接向內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以其實力量會更大。結論是:即便在家修行有著各式各樣的境界,只要我們在對境時,能常想起並運用佛法,保持清淨心,不讓身口意造惡業,一樣也可以修行得力。
但問題往往就出在這兒,很多人在面對境界時,雖知道佛法對我們有好處,但卻都想不起來,或是用不上。這是因為雖然理解,但法並未真正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法師問大家這要
怎麼解決呢?有人回答說要生起慚愧心,這也就回到了 聖嚴師父教導大家的,藉由發自內心懇切地拜佛的動作,來幫助我們生起慚愧、懺悔、感恩、謙卑的心,提升自己的人格。所以常興法師提醒大家,修行其實可以從最簡單的、最基本的拜佛開始!
文:林寬雲
圖:舊金山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