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很高興能參加常啟法師的演講,在網路上聽過法師講《維摩詰經》,法師講法的方式很棒,輕鬆活潑且聽得懂;現場的演講果然和視頻感受的一樣精彩,能親身到現場體驗是難得的經驗。

這一次的主題:Shasta Abbey 如佛一樣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Shasta Abbey的創辦人慈友禪師。她出生於英國,到日本求法,最後奉獻在美國;成長於基督教家庭後來卻成為曹洞宗的禪師。即便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她仍尊重當時被賦予的責任,來到美國弘揚曹洞禪法,並且成立第一座由女性建立的禪宗寺院。為了融入當地社會,她做了一些改變,比如說把佛經、偈子等翻譯成英文。慈友法師本身是學音樂的,她把梵唱改變成很西方教堂式的聖歌。法師說當人們沉浸在這種祈禱式的旋律中,就會生起宗教的情操,把感性的東西呼喚出來。法師分享了她祈禱式唱頌的《心經》,其中最後一段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蕯婆訶,慈友禪師直接改成意譯:永遠在成佛的路上,沒有一個成佛的結果,永遠在行佛、做佛,永遠是在進行式,都是在過程中。這一段非常觸動我,生而為人,能有這樣的信念,不就是如佛一樣的生活嗎?

去參學的法師們到那邊很快地就融入他們的團體,法師說好比是東方的茶碰到西方的奶,一下就變成了奶茶。彼此之間縱有不同,雙方均展現了極大的包容和尊重。在所有的分享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坐禪的早課。打坐時眼睛全程都是打開的,要全面的覺知,悅眾會在外面敲鐘,提醒不要昏沉、不要入定、不要分別,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覺照;下坐也是十分迅速猛烈,聽到木魚聲,馬上站在廊道準備要經行,沒有任何懸念,老法師們個個都像返老還童。但願我也可以像他們,只專注在每一個瞬間,若真能如此,就會離師父所勉勵我們的「念念不離禪悅」越來越近了吧。

其實無論生活在何時何地,人為的煩惱或是自然的災害,不公平或無法掌控的生活,永遠都存在。但如何以體諒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種種的煩惱,安住自己的心,堅定自己的信念,同時還能幫助別人,永遠在行佛,這些是我聽完演講後,期許自己要去努力的目標及方向。

文:盧寬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