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ook, pages, read-5178205.jpg

尋求本心之路──我的學佛及皈依因緣

我出生、成長於中國大陸。在學生時代,我的觀念中刻苦讀書等同於對父母「盡孝」。為不辜負父母辛苦養育、栽培我的恩情,我在學業上自我要求甚高,大學時聽從 「父母之命」就讀了當時在中國大陸最熱門的學科——金融。然而在我內心深處,深知這「金飯碗」的專業與我的秉性、志願並不相符。我從小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尤其鍾愛蘇軾、王維等文人,在經歷人生重大變故之後所作的空靈出世的詩文。我當時並不了解蘇軾、王維都在中年後修習佛法,只是深深被他們詩文中蘊含佛法理念的洞見所深深吸引。大學的最後一年,同學們都在討論各大銀行、投行的薪資水平和職業前景,我內心雖實不情願投身充斥著暴利與競爭的金融業,卻也只得不斷提醒自己收起「空靈出世」的心,先入世謀生要緊。
幸運的是,畢業前夕我得到出國留學的機會。我先後在法國和美國留學,畢業後從事財會工作。我一度工作非常拼命,被同事們公認為「工作狂」。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兩年,有機會參與公司總部的會議並與高層主管們共赴晚宴。然而,在席間聽「成功人士」們談論美食、紅酒⋯⋯等等享受,我沒有嚮往之情反有厭惡之感,心底有一個聲音說:這不是我此生渴望奮鬥達成的人生願景。此後的一段時間甚至感到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動力。
2019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民航業全線停擺,我之前所就職的公司營運受到重創。很短時間內,我之前的上司以及曾經共進晚宴的高層主管們四散離職。而我的父親在2018年底赴美與我團聚,回國後短短兩個星期之內忽然遭遇「封城管制」…… 。面對突如其來的種種變故,我頓覺身心無處安放。
疫情爆發後,某日在網路上聽到我關注多年的一位台灣作家誦讀《金剛經》,讓我體會到內心不同尋常的安定。由作家的介紹中得知了法鼓山,於是在網絡上搜尋,找到許多聖嚴師父早年弘法的影片。當聽到師父講解佛法的「無常觀」時,我忽然有「豁然開朗」之感。隨即將網路上所有聖嚴師父《大法鼓》的影片全部看過一遍,深深折服於師父話語的智慧和言談的風度。後來又陸續觀看了師父講《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經典的影片。
在影片中看到法鼓山的法師們,由長期的持戒修定中得到氣定神閑的風度和行住坐臥的威儀,也讓我由衷仰慕。再回想之前聽到「高管菁英」們所談論的,以追求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為導向的「逸樂」, 猛然聯想到中國古人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意識到美國社會在物質繁榮背後,人心的空虛和浮躁,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脫離物欲羈絆、浮世喧囂,過著晨鐘暮鼓、精進修行的清淨生活。
自2021年開始,我在一所致力幫助有嚴重童年創傷經歷的青少年社服機構兼職。能參與這樣的社服工作是我多年的心願,開始工作之初我更是滿心以為通過自己的工作,可以幫助很多青少年拯救靈魂、重塑人生。然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感到深深的無力感,我目睹了許多青少年在創傷陰影中無法自拔,甚至進一步傷害自己,卻沒有真正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脫離痛苦。甚至我也看到專業的心理諮商、精神科治療在這些青少年的身上也收效甚微。我因此開始灰心沮喪,也由於在了解這些青少年身世的過程中,聽聞了太多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罪惡,使我的精神狀態也受到負面影響。
在這樣的苦惱中,有一天我聽到一位法鼓山的法師講到,一個人如果修行的工夫不夠,雖有慈悲憐憫的心腸,卻有心無力度不了人。我聽到這句話的當下就在心裏說:「是的,我就是這樣!」 兩年在社服機構的經歷使我清楚地意識到個人力量的不足。我發願要找機會到法鼓山跟隨僧團精進修行,隨即就在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的網站上看到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即將在一個星期後親臨舊金山道場主持皈依大典的海報。我頓感因緣殊勝,便買了機票前往舊金山。
在舊金山道場,我親眼看到方丈和尚和法師們的行儀,不由心生敬意。道場師兄師姊們的親切熱情也讓我有「回家」之感。皈依典禮中,我回想過往人生,感慨生活如同是在兩條軌道之間輾轉前行──一條軌道是為謀生而順從社會價值、服從權柄,另一條軌道則是對自己本性真心的探尋和追求。我渴望佛法的智慧可以幫助我調和這兩條軌道,更渴望可以通過修行得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願此生能與法鼓山的善知識們在修行的道路上結伴同行。
文:魯寬妙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