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參加了果慨法師帶領的《金剛經》讀書會,之後又在週二的念佛共修,聆聽了法師開示關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
之前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概念很模糊,大概是在說淨土吧?我認識的佛教徒,有些會把往生後的目標設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是一個離苦得樂的地方吧。要怎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阿彌陀佛發願度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念幾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嗎?但大家這樣不是佔阿彌陀佛的便宜了嗎?
種種似是而非的既定印象,讓人覺得「這課乍聽之下跟我沒啥關係」。但是俗話說得好,明天和死亡哪一個先來,沒人說得準。基於一個「早買早享受,晚買可能不會享折扣?」的心情和好奇心,就來聽法師上課了。
事情果然不是我想得這麼簡單:這次透過果慨法師的講解,對淨土宗的經典 ,像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有了一個概括性的了解。果慨法師提綱挈領地強調了信願行的重要性,也提點了在《阿彌陀經》中提到的善根和福德的重要性。因為剛好上了《金剛經》讀書會,所以更能理解善根是發菩提道的願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福德則可以理解為《金剛經》裡的六波羅蜜。法師也提醒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可以好好地從自身開始,做到安心、安身、安家,和安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將狹義的「淨土」定義擴大解釋,從一個單純的「往生後想去的好地方」,擴大為「其實生活的當下就可以做到淨土」這樣的概念。甚至透過《觀無量壽經》的九品往生列表,巧妙地連結到聖嚴法師希望信眾們在做到人間淨土的同時,都能設定好上品中生以上的目標。
因為果慨法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初次接觸佛法的我,也能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理解為「從己身不起煩惱,也不讓他人起煩惱」的慈悲心和智慧力。透過這樣簡單的文字,讓人一窺未曾閱讀過的經教,同時對「淨土」也有了新的理解:原來淨土不是只能當一個「期待往生後能去的好地方」,因為生活的此時此刻,人人都可以透過善根和福德,由自心的一小塊淨土,推己及人地擴展開來,成為聖嚴法師所謂的「人間淨土」。此一說法,讓人感覺我們當下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單純為了一個虛無飄渺不可知的未來,而是為了踏踏實實的現在。這樣的「淨土」解釋,不但帶給信眾耳目一新的理解,更為淨土開啟了實際可行的修行方法。透過修行,對所處的每一個當下,有了更想把握的心情。這種起心動念的積極性,不但增強了發願的強度,也深化了「淨土」在大乘佛法上的底蘊。
來上課真是太好了!慶幸自己的起步還不算太晚。
文:Komin Wang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