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於十月十、十一、十二日一連三天在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為信眾開示多年學習《楞嚴經》及其禪修的心得,並帶來出家多年的第一本著作《楞嚴禪心》與大家分享。法師幽默風趣且不拘泥於佛經科判的講演風格,讓觀音殿內六、七十名的聽眾在笑聲中快樂學習。信眾中有不少年輕的新面孔,大家非常踴躍地向法師提出問題。
果醒法師在演講第一日的開頭,使用布袋戲人偶為例,闡述此次開示的重點:「真心」。 人們普遍將自己的身體當作是「我」,但其實讓「我」有見聞覺知功能的是真心 (佛性)。就像真正讓布袋戲人偶有動作的是藏在人偶裡的法師的手, 並不是戲偶本身。心性除了無所不能以外,還總是處於無相、不生滅狀態, 沒有能所之分。可惜因為無明故從真起妄,有了「我」 (能) 與 「非我」 (所) 之分,然後這個「我」就開始構建自我感知體驗的世界。
因為後念碰不到前念 (法法不相知),我們凡夫會在前念(第一念)的記憶上加料,造成後念(第二念),然後在虛構的第二念再加料, 造成第三念。 如此念念相續,就建構出「心中的媽媽」這樣的記憶影像。以此類推,在我們凡夫的世界裡的一切都是「自導自演」的妄念,都是佛性大海裡的波浪。所以,法師也告誡我們,不要用記憶修理自己,因為記憶是沒有心的。
如何在生活中練習脫離一般凡夫的執著妄念呢? 果醒法師認為需要常常自我檢視,看看我們面對人的時候,是把他當成我?或是我以外的人? 如果能做到「目中無人」就離「無我」近了一步。因為「能見所見皆空寂」,能見的是你,所見的也是你,根本沒有心外的人,所以,要不執、不取、不捨,一切都是佛性的功能。對自己的日常遭遇可以用「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的方法除去執著。人與人的應對中則可用「說好話」、「調整自己、適應對方」等方式讓未信佛法的對方有信心。禪的修行與「活在當下」的努力也不可或缺。
每日的講座結束後都有一段 -Q&A- 時間,想與法師交流分享的信眾可以留下來討論。法師並隨身攜帶筆,歡迎大家找他為《楞嚴禪心》一書簽名。平易近人的法師在各個聽眾的世界裡留下了層層疊疊的波浪,也盡顯智慧的海水,因為每個當下都是海水、波浪,都是心性。
文:羅演慧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