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佛一樣生活上課心得

基於某些因緣,對於日本曹洞宗初祖希玄道元禪師景仰已久。為了對道元禪師及日本佛教有更多認識,曾經從道場的圖書館借閱了聖嚴師父的著作《日韓佛教史略》以及《留日見聞》。某次在道場看到法師們從 Shasta Abbey 帶回來的《正法眼藏》英文版,才知道原來 Shasta Abbey 是日本曹洞宗的道場,從那之後我便很想去探訪,可惜始終未能成行。這次得知常啟法師要分享在 Shasta Abbey 參學的經驗,便非常開心地報名上課!

從法師的分享當中,有一點讓我覺得很感動的,就是 Shasta Abbey 在許多年前,從原本如日本佛教一般,是一座可以有家室的道場,自發性地改變成必須修梵行的道場。修梵行必須捨棄許多東西。我們一般人的習性是黏著於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物件、家人、生活方式、環境等等;要我們自動放棄,特別是放棄我們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那是多麼地困難啊!在日本佛教允許僧人有家室的情況下,要自動放棄這個可被接受的做法,需要有多大的意志力跟決心!更重要的,是要有非常堅決與傳統正法相應的發心,才能做得到,真的是很讓我欽佩!

除此之外,從法師分享的照片中,看到 Shasta Abbey 與大自然結合的生活環境、法住法位的生活方式,真的很令人嚮往!這些照片讓我想到聖嚴師父在《日韓佛教史略》引用道元禪師講過的一句話:「生一時也,死亦一時也,亦如春而夏也,夏而秋也,秋而冬也。」真的是,如佛一樣的生活!

文:盧常伽

如佛一樣生活上課心得 Read More »

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很高興能參加常啟法師的演講,在網路上聽過法師講《維摩詰經》,法師講法的方式很棒,輕鬆活潑且聽得懂;現場的演講果然和視頻感受的一樣精彩,能親身到現場體驗是難得的經驗。

這一次的主題:Shasta Abbey 如佛一樣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Shasta Abbey的創辦人慈友禪師。她出生於英國,到日本求法,最後奉獻在美國;成長於基督教家庭後來卻成為曹洞宗的禪師。即便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她仍尊重當時被賦予的責任,來到美國弘揚曹洞禪法,並且成立第一座由女性建立的禪宗寺院。為了融入當地社會,她做了一些改變,比如說把佛經、偈子等翻譯成英文。慈友法師本身是學音樂的,她把梵唱改變成很西方教堂式的聖歌。法師說當人們沉浸在這種祈禱式的旋律中,就會生起宗教的情操,把感性的東西呼喚出來。法師分享了她祈禱式唱頌的《心經》,其中最後一段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蕯婆訶,慈友禪師直接改成意譯:永遠在成佛的路上,沒有一個成佛的結果,永遠在行佛、做佛,永遠是在進行式,都是在過程中。這一段非常觸動我,生而為人,能有這樣的信念,不就是如佛一樣的生活嗎?

去參學的法師們到那邊很快地就融入他們的團體,法師說好比是東方的茶碰到西方的奶,一下就變成了奶茶。彼此之間縱有不同,雙方均展現了極大的包容和尊重。在所有的分享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坐禪的早課。打坐時眼睛全程都是打開的,要全面的覺知,悅眾會在外面敲鐘,提醒不要昏沉、不要入定、不要分別,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覺照;下坐也是十分迅速猛烈,聽到木魚聲,馬上站在廊道準備要經行,沒有任何懸念,老法師們個個都像返老還童。但願我也可以像他們,只專注在每一個瞬間,若真能如此,就會離師父所勉勵我們的「念念不離禪悅」越來越近了吧。

其實無論生活在何時何地,人為的煩惱或是自然的災害,不公平或無法掌控的生活,永遠都存在。但如何以體諒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種種的煩惱,安住自己的心,堅定自己的信念,同時還能幫助別人,永遠在行佛,這些是我聽完演講後,期許自己要去努力的目標及方向。

文:盧寬如

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Read More »

安住當下的快樂,保持初心的學習,因地制宜的傳承

長週末的週日下午,近百人齊聚舊金山道場,參與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經驗分享課程。常啟法師曾於舊金山道場講述《證道歌》及《維摩詰經》。法師風趣的談吐、藝術家般精細的觀察與描述、解行並重的獨到心得,吸引了眾多粉絲。這次也不例外——各種各樣陌生或熟悉的面孔,從充滿期待和好奇到笑聲不斷又若有所思,結束時更是全場鼓掌,不捨得離開。

法師參訪三天就決定改題目分享所得。是什麼使見多識廣的他如此受觸動而急著分享呢?有幸與會的我拙筆摘錄印象頗深的幾點與大家分享。

一、快樂是什麼?
世人都尋找快樂。關於快樂的話題傳播最快。法師參訪Shasta Abbey時, 發現看起來很快樂的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所謂快樂。只知道:這樣就好,沒壓力,安住當下,不擔心過去或未來;如果貼上快樂的標籤,恐怕就會引來比較心,而無法快樂了。然而在苦樂兩極跳躍的現代人又是否能品嚐到真正的快樂呢?最撫慰人心的音樂,雋永深情;最讓人舒服的表情,淡然而安詳。如果不是去除了躁動,又如何體會寧靜的喜悅?

二、如何學習?
學習有幾個條件,其中學者的心態和教者的回饋最容易被忽略。法師很歡喜在擔任典座助理時找回了初學者的心態——只要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以開放的心態認知新的事物,從錯誤中學習。人們往往會想向成功的人學習, 以為​​做了他們做的事情就可以成功。然而,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成功往往有很多因素和機會,條件環境變了,就不一定能成功了。而在錯誤中總結、反思、學習往往是更重要的一種能力。法師感慨於「大眼」法師謙卑的本懷,永遠保持平等的心態向每個人學習。常慚愧才能常進步。法師也對於教導他的人經常的讚美和立即的回饋印象頗深。他以初學的角度感受到學者在受到稱讚和即時回饋時所受的鼓舞。法師又以一位典座僧的故事講述了平等心即是辦道。

法師貫穿始終的教與學的體悟令我不禁想到,身為義工,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對自己心態做一個反思——自己是否還有開放的、向新來的義工學習的心態?是否能看見他們身上不同的特質或觀念而虛心的、歡喜的學習?對待新的義工,自己是否常讚歎、即時回饋鼓勵,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避免跟他們再合作?像法師感嘆的一樣,向「慚愧僧」學習,讓我們常以搭衣偈自省,保持初學的心態、謙卑的本懷,以平等心護持道場,成就道業。

三、傳承
傳承是什麽?是堅持一貫有的,保持原汁原味,不得走樣嗎?法師從Shasta Abbey的法脈追根溯源,又從日常的觀察和互動中總結體悟,發現其一貫保持的不是表面的模仿,而是根據所處環境局勢的變化而因地制宜,隨緣展現的變。他們保持當年翻譯的戒行儀軌,但也還在譜曲和翻譯新的唱誦。當看到新的學員到來,僧團的每一個人都很認真的記住新人的名字,有的甚至學習漢語。什麼是可以變的形式?什麼是要保持和傳承的本質?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主體年齡七十多歲的僧團中,每個人都是教和學的主體。這是一個老實修行的團體,又是一個活潑向上的團體,為我們樹立了西方弘法的榜樣。

聽完法師的分享,我感動於法師的自省和對弘法事業的認真態度。法師輕鬆幽默的說著故事,卻不斷地帶給我們省思。我們常說現代人學佛不易,富貴人難聽法。其實佛法又豈是哪一個人不需要的藥。財富爆棚的矽谷也是個壓力超常、憂鬱成風的重災區。如何使佛法讓這裡的人願意聽並且受益呢?這是法師提醒我們的課題。


文:三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安住當下的快樂,保持初心的學習,因地制宜的傳承 Read More »

ai generated, teddy bear, stuffed bear-8253972.jpg

好願在人間

最近公婆從國外來看我們,一天晚上同修說,我們今晚就來聊一篇佛經吧。他說了一段時間,公婆都沒有接話,於是我說:我們先來探討一個問題吧,大家有沒有想過「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什麼是生命的來龍去脈與本質? 其實這是自己一直在探求關於宇宙人生的問題,也是入佛門的敲門磚。
佛陀在經中教導我們「死隨念」,隨時念死會讓我們勇猛精進而不敢放逸。生時,「老病死」沒有人躲得過。自己一直很想去醫療機構做臨終關懷的義工,去面對並認識「死」,從而可以更清楚的明白「生」。此次有因緣,參加了「大事關懷助念培訓」,很感動也學到很多。助念關懷,是在慰祭往生者,也是在幫助其親人。無論往生者在世時是否有接觸過佛法,往生的時候如果可以藉助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幫助他種下善根的種子,種子總有一天會因緣成熟發芽;往生者的親人在助念關懷的過程中,心靈上得到撫慰,將來也會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佛法,受其熏習。
主持人播放法鼓山助念團三十週年視頻時,印象很深的一句話「助念關懷,風雨無阻,願護生死兩相安,共行菩薩道,念念傳祝福。」聖嚴法師在視頻中開示說:「助念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最好的修行法門。請你們諸位真正要發菩提心、要發長遠心、要發與一切眾生結緣的心,你發這種心,有願必成。」
以前自己並不太明白發菩提心和迴向的意義。前段時間發現自己太執著於「萬緣放下」。有一次向法師請教,法師問我,「無住生心」生的是什麼心?當時只想著方法上覺知的心,竟沒有想到菩提心!現在慢慢明白,無住是要放下我們的煩惱心,執著心;心還是要有,但是放下後要提起,生起什麼樣的心呢?要生智慧心,菩提心。只有在事中去磨練,才能真正理解自利就是利他,因而打開心量,發菩提心。就像聖嚴法師開示的,我們要真正發菩提心、長遠心、與眾生結緣的心。以慈悲利他,奉獻自己,成就社會大眾;以智慧利己,在利他過程中不斷消融自我,成就無我的智慧,而漸漸趣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菩薩大菩提心的境界。我們要時時提醒,勿忘初心。
每次想到聖嚴法師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都會心生感動、充滿力量。願大家都「許個好願,讓它實現;積極行願,造福人間。」

文:晨陽

好願在人間 Read More »

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很高興能參加常啟法師的演講,在網路上聽過法師講《維摩詰經》,法師講法的方式很棒,輕鬆活潑且聽得懂;現場的演講果然和視頻感受的一樣精彩,能親身到現場體驗是難得的經驗。
這一次的主題:Shasta Abbey 如佛一樣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Shasta Abbey的創辦人慈友禪師。她出生於英國,到日本求法,最後奉獻在美國;成長於基督教家庭後來卻成為曹洞宗的禪師。即便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她仍尊重當時被賦予的責任,來到美國弘揚曹洞禪法,並且成立第一座由女性建立的禪宗寺院。為了融入當地社會,她做了一些改變,比如說把佛經、偈子等翻譯成英文。慈友法師本身是學音樂的,她把梵唱改變成很西方教堂式的聖歌。法師說當人們沉浸在這種祈禱式的旋律中,就會生起宗教的情操,把感性的東西呼喚出來。法師分享了她祈禱式唱頌的《心經》,其中最後一段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蕯婆訶,慈友禪師直接改成意譯:永遠在成佛的路上,沒有一個成佛的結果,永遠在行佛、做佛,永遠是在進行式,都是在過程中。這一段非常觸動我,生而為人,能有這樣的信念,不就是如佛一樣的生活嗎?
去參學的法師們到那邊很快地就融入他們的團體,法師說好比是東方的茶碰到西方的奶,一下就變成了奶茶。彼此之間縱有不同,雙方均展現了極大的包容和尊重。在所有的分享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坐禪的早課。打坐時眼睛全程都是打開的,要全面的覺知,悅眾會在外面敲鐘,提醒不要昏沉、不要入定、不要分別,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覺照;下坐也是十分迅速猛烈,聽到木魚聲,馬上站在廊道準備要經行,沒有任何懸念,老法師們個個都像返老還童。但願我也可以像他們,只專注在每一個瞬間,若真能如此,就會離師父所勉勵我們的「念念不離禪悅」越來越近了吧。
其實無論生活在何時何地,人為的煩惱或是自然的災害,不公平或無法掌控的生活,永遠都存在。但如何以體諒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種種的煩惱,安住自己的心,堅定自己的信念,同時還能幫助別人,永遠在行佛,這些是我聽完演講後,期許自己要去努力的目標及方向。
文:盧寬如

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Read More »

「如佛一樣生活 : Shasta Abbey 參學紀實與心得 」講座報導

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於九月三日下午在舊金山道場分享暑期在 Shasta Abbey Buddhist Monastery 參學一個月的經驗與心得。Shasta Abbey 創始人慈友禪師在英國長大,曾學習音樂並在教堂內司琴。因緣際會於1962年抵達日本,在曹洞宗孤峰智璨禪師座下學習,成為曹洞宗傳人。離開日本以後,她於1970年在北加州創建Shasta Abbey 禪修所,最多時僧尼共五十人,目前有十四人。

Shasta Abbey 屬於日本曹洞宗,僧侶打坐方式與法鼓山有所不同;但求全面覺知,卻不要入定。一支香約四十五分鐘,期間會有人不時在禪堂外敲鐘,以免入定。打坐時,如果方丈和尚進入禪堂由背後經過,該位置的人必須察覺並合掌問訊。下坐前不做出靜按摩等程序,而是非常快速地直接開始經行。雖然目前的法師年紀都很大了,然而上坐、下坐迅速地行動卻有如返老還童。

禪堂、大殿的布置,以及早晚課唱誦的內容都反映了東西文化的融合。禪堂內有一尊僧形文殊菩薩騎獅像,菩薩面容神似慈友禪師。大殿面對佛像的兩個角落蓋有二樓的包廂,置放風琴樂器等,亦可供信眾於此參與佛事。面對主尊的左手邊懸掛日本密宗的不動明王像,右手邊有一幅容貌似瑪麗亞的觀世音菩薩畫像。大殿周圍的窗戶也飾以教堂常見的彩繪玻璃。早晚課唱誦的經咒,皆由具音樂背景的慈友禪師譜曲而成。僧眾開始唱誦之前,會先用音叉對音,確保起音準確。常啟法師播放了兩段錄音以饗大眾,一段為獨唱的《心經》英文版,另一段為合唱的 “Compassion One” ,感覺與中古時期基督教僧侶唱的聖歌類似,安定而虔誠。僧團內一改東方寺院男尊女卑的傳統,比丘與比丘尼地位平等。這些創新都是慈友禪師致力於將佛教在西方生根發展時,面對挑戰而做的調整。

法師在Shasta Abbey 參學時擔任大寮典座助理的工作。所以,飲食與做事方法都隨順西方僧眾的生活習慣而有所改變。法師觀察到Shasta Abbey 寺僧們依循著打板敲鐘而立刻放下手中工作,強烈感受到禪者不執著於當下那種「當行則行, 當斷則斷」的作風。

法師詼諧幽默的敘述方式,使得觀音殿氣氛輕鬆愉快,也讓在場的八十幾位聽眾,時而哄堂大笑,時而訝異讚歎,三小時彈指般飛快流逝。

文: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如佛一樣生活 : Shasta Abbey 參學紀實與心得 」講座報導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