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的力量

記得剛和道場結緣時,雖然每次都很開心參加週四的禪坐共修,但由於要開比較久的車才能到道場,便想著是否可以不要跑那麼遠的路,自己在家精進也應該可以修得不錯吧!然而因緣總是不可思議,當天晚上便讀到一則故事,一位比丘在佛陀再三勸阻下,仍堅持離開僧團去森林中自修,一段時間之後,覺得自己一人清淨地修行並不得力,便又重返僧團。從那以後,我即堅持每週四都來道場參加禪坐共修。漸漸地,自己從中受益良多,變成只要道場有共修的機會便不願錯過。

每次來道場共修,都是檢驗自己那幾日身心狀態的機會。靜靜地看著自己的心,無論是勞累、散亂、安定,或是起了情緒,都是那一刻當下的狀態。法師的開示,讓我漸漸明白佛法的教理,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靈活運用。就這樣不斷地熏習,日積月累,慢慢覺得這顆在紅塵中忙碌的心,多了幾分輕鬆自在。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自在,是意解心開,就像陽光普照萬物般地自然。慢慢明白,我們每一刻見到的人、事、物,其實都是一面鏡子,照著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反映出自己的煩惱和習氣。

其實一直想寫一篇文章分享共修的益處,直到昨天師姊邀稿,請我分享第一次當禪坐共修助理監香的感想。在做助理監香準備工作的時候,很歡喜,因為第一次認真地整理了禪修的要點,並明白了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盲區。跟著別人的引導來禪修,和帶領大眾禪修,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徹底地明白每一個步驟和每一句口令後,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義。自己先理解了其中的含義,才能身心安定,從而引導禪眾們了解正確的方法並助其得到安定的力量。

這段時間的修行,如果自問心中留下了什麼?那就是滿滿的感恩。感恩遇到了正信的道場,無私奉獻的義工菩薩們,和隨時都在那裡為大眾提供幫助、答疑解惑的法師們。聖嚴師父在開示中說過,共修的力量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大家同心協力、方向一致,便會產生共鳴、相互支援。真心希望更多的人來參加共修,認識自己,護持他人,共同前行。

文:晨陽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共修的力量 Read More »

於一切境無依無住——週四禪坐共修常興法師開示心得分享

自從2022年十月法鼓山舊金山道場開放週四的實體禪坐共修以來,常興法師幾乎在每次禪修結束以後,除了對共修學員關懷噓寒問暖,詢問當日禪坐的狀況以外,還會利用短短的十五分鐘開示。近期開示的內容是闡述宋朝禪師大慧宗杲(1089年—1163年)的書信。這些文言文的書信內容對一般讀者而言是一大挑戰;但是對於其中一些簡單的文字,如果自己閱讀,又容易不假思索自以為明白。然而,針對一封短短數行的信件,有時候法師會連續講解兩三個星期。學員除了偶爾對大慧宗杲有趣的譬喻, 例如「只抱得不哭孩兒」(指的是「向寧靜處躲根」這種逃避問題的做法),感到印象深刻之外,還常驚訝於某些字詞竟有如此大的學問,以及藏著對佛法如此深刻的體驗,甚至是對悟境的描述與了解。常興法師的開示使得平時不太會閱讀高僧著作的大家,有機會接觸並了解這位禪師的思想與教誨。

今天的開示是針對大慧宗杲寫給真如道人信中短短的一句話:「於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法師首先用一個例子解釋「依」:假如有一個人一直認為工作職位升等是很好的事, 那麼就是有「依」——有好壞上下的分別心。倘若那個人沒能得到希冀已久的職位,遂久久難以釋懷,始終忿忿不平,那就是「住」。只有做到心中不分別好壞、不執著於環境是否稱心如意,才能夠不墮入顛倒之境。

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例如我前一陣子其實頗受干擾。鄰居家剛完成前後院整修,每晚都會打開後院小矮牆的新燈,在十二點左右才關燈。因為角度的問題,燈光會照到我的臥房,並在牆上投射出窗戶樣子的一大片光。就算窗簾關著,還是有一條像劍一般的光影投射在牆上。其實牆上那片光沒那麼亮,並不會像探照燈一般刺眼,但是對我卻產生了很大的罣礙。我總覺得晚上臥房要烏漆抹黑的才適合睡覺。看著牆壁上的光我就有一肚子的火——為何要侵犯到我的睡眠環境? 這就是「有依」。但是睡覺時有個安靜幽暗的環境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是自然的需求。我如何跳脫出認為「關黑黑睡覺」才是對的這種窠臼?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該去解決問題,還是逆來順受?大慧宗杲如果遇到這種事,會作何反應?週四繼續參加禪坐共修然後繼續聽法師的開示,說不定會聽到答案。

文:羅演慧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於一切境無依無住——週四禪坐共修常興法師開示心得分享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