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上完果慨法師帶領的《教觀綱宗》研習課程,感恩之餘,有重新站在跑道起點,再次踏上學佛之路的感覺。

問自己:站的跑道是什麼顏色?終點是什麼呢?

圖片引用自果慨法師《教觀綱宗》課程講義

所謂不同顏色的跑道,是一張在六天的課程中,好幾次被提及、回放的圖表。粉紅色標示的人天,黃色的二乘,和藍色的菩薩道。法師用這張圖表和討論的問題,提醒我們看到自己的立基點,包括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起心動念。進而幫助我們省思,學佛修行,究竟是為什麼?是為了現世來生的福報?出世解脫?還是廣度眾生?法師殷重叮囑我們一定要有清楚的覺照和正確的知見,因為這對接下來的學佛路影響深遠。

在最後一天的課程裏,法師講述了天台的「一念三千」。「三千」,是每一法界具足十法界,再乘上十如是、三世間而得出的。「一念三千」,是指我們的一念其實具足了一切諸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當瞋恚心生起時就是地獄;貪欲心生起就是餓鬼;愚痴心生起就是畜生;我慢心生起就是修羅;倫理道德的心生起就是人道;而與禪定、四聖諦、十二因緣、成就眾生乃至真如法界相應的心生起便是天道、聲聞、緣覺、菩蕯和佛法界。當遇緣觸事,當下生起的一念,便已三千諸法同時具足。然而,往往自己連一言一行背後的動機意圖都未必完全淸楚,遑論剎那間變化的心念。

如實知,還需要誠實和勇敢。菩薩行,更需要信心和毅力。四年多前剛開始學佛時,我覺得菩薩行願離我好遠,遙不可及。而今,我在人天道上,努力向中間的菩薩道靠近,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與佛菩薩的心相應。當路程與時間的長短慢慢不具意義,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戚演毅合十

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Read More »

進入佛教世界的地圖──《教觀綱宗》課後心得

第一次知道果慨法師,是在「法鼓講堂」的「遇見高僧、遇見自己」影片裡,法師生動的講課方式讓我記憶深刻。沒想到,今年七月,法師在舊金山開設了三個梯次的課程,裡面除了《金剛經》讀書會,其他的課程我完全沒概念,但在師姊們的強力推薦下,我決定參加所有的課程。

我們在上課的前一個月左右,開始了《教觀綱宗》前行功課:每天要花一點時間,自己讀誦一小段《教觀綱宗》原文與註解。一開始,是有點困難的,雖然看起來似乎每一個字都看得懂,但是字連在一起後,就不知道在說什麼。不過,還是盡可能地每天讀一點,雖然還是不懂,但至少可以念得比較通順。

原來,之所以會有《教觀綱宗》這部經典,是因為佛經的數量極為龐大,因此過去的祖師大德們、各各宗派,都有自家的分門別類方式。而明末的蕅益智旭大師,如聖嚴法師所說,雖然是以《梵網經》為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義者,也是以《楞嚴經》為中心的淨土行者,但天台教觀是他研究的工具。因此蕅益大師以天台宗智顗大師的「五時八教」為基礎,依據天台宗的教觀(教義與理論、觀照與親證)並重的修行方法,讓我們認識整體佛法的架構及如何修行的綱要。因此,對初學佛法的我而言,這是一門非常棒的課程,因為這堂課等於是給了我一張進入佛教世界的精要地圖和一本使用手冊。

果慨法師安排的課程內容非常豐富、精彩,除了解釋經文內容,更強調如何將其運用在生活上。而同學們的提問,及法師的回答更讓我收穫獲滿滿。法師在課堂上特別強調: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什麼?這讓我反思: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成佛,還是求自我解脫?或是其實只想要有人天福報就好?這些問題打開了我對修行的眼界,也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修行心態和觀念。

法鼓山是一個觀音道場,會來到這裡,應該是要期許自己學觀音、做觀音,行菩薩道。因此,認清自己的目的是很重要的。藉由認識五時八教,我可以對佛教的教理有全面性的認識,並且可以依自己相應的法門去做系統性的學習;經由對經典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知見,再用方法,時時反觀自心,把所學的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用正確的觀念及方法,對待所遇到的人、事、物。落實 師父所說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在修行的道路上隨時保持正知見,自己不起煩惱,也不讓別人起煩惱。期許自己不斷地練習與實踐,朝向 師父的目標:「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邁進。

文:盧寬如

進入佛教世界的地圖──《教觀綱宗》課後心得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