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殊勝 用者不多 知者太少 實用為先 利他第一
作為一位初入佛門的弟子,我非常感恩能在剛開始深入經藏的階段,遇見如此正知見的導師。從《金剛經》、《教觀綱宗》到《法華三昧懺儀》,果慨法師從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奉獻自己,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正確的知見最重要。一定要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時刻刻提起菩提心,站在正確的起點上,實踐自己的本願,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圖表引用自果慨法師《教觀綱宗》課程講義
果慨法師多次教導我們,一定要學習經教。她讚歎大家的奉獻精神,但也告誡大家,切不可只做義工而不學習經教。因為經教是我們修行路上的地圖,也能在知見和方法上給我們最關鍵的指引。例如,《金剛經》中反覆強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菩提心,並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此外,對於持<大悲咒>,果慨法師點出其依據經教是《大悲心陀羅尼經》,並強調持咒前要先發起慈悲心,發願利益眾生,同時依十心而修行。
再例如,《教觀綱宗》將圓教判為最究竟圓滿教,正說中道實相(即空即假即中),是佛陀說法的本懷。果慨法師告訴我們,圓教學習的是態度,也就是和佛陀一樣的「本具」(也就是本來如此,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就是會布施,就是會持戒,本來就沒有煩惱)。當我們能夠帶著這樣的知見,時時刻刻不忘本願、提起菩提心,用圓人的態度來面對境界,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而在發起菩提心,不求回報的利他過程中,我們也藉由外境,不斷開顯與佛陀相應的「本具」。用圓教的態度修所有的方法,提起這樣的知見,整體的觀念,則能「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除了發起菩提心與利他之外,我非常有感觸的是「無畏施」,也可以理解成不讓眾生起煩惱,讓眾生能感到親近。我發現,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境界時,能隨時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以利他為先,對狀況提起整體觀,那麼很多事情都變得更為容易。而「我」也藉由這個機會,變得更小了一些。
有和我同齡的朋友疑惑,為什麼年紀輕輕要學佛。其實,我真希望能更早遇到正信的佛教,更早遇到 聖嚴師父和法鼓山。 師父說「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佛法並非高高在上,也不只是「佛學」,更不僅僅是「空」與「出世」。佛法是如此接地氣、實用、好用、和積極入世。我無比感恩此生能夠聽聞正法,遇大善知識們與法眷屬們。果慨法師說,法鼓山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們走出去。我赤忱發願能把正信的佛法弘揚推廣開來。我也希望常以 聖嚴師父這段文字與大家共勉,一起堅定不移地一門深入,生生世世遇善知識,走菩薩道,行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文:小熊
佛法殊勝 用者不多 知者太少 實用為先 利他第一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