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會又稱為佛事、法事,指的是各種說法或供佛、供僧及布施等活動的集會,其根本精神是「以法相會,如法修行」。一般來說,寺院的朝暮課誦、定期舉行的共修,以及根據不同經典、含攝佛菩薩誓願的經懺佛事,皆屬於法會的範疇。
當代的法會,集梵唄、供養、誦經、禮拜、念佛、持咒、觀想等多種修行法門於一身,可說是漢傳佛教所獨有;佛陀時代的法會則不然,純粹是「聽法、說法的聚會」。
佛陀成道後,在恆河兩岸遊化、應機而說,開演教法多達三百餘會。當時大眾一起聆聽佛陀說法、一起受戒誦戒,或者接受國王、大富長者的布施供養等,皆可說是法會的雛型。當佛陀入滅不在人世後,說法聽法的場景不再,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集結經典, 亦透過弟子之間的口耳傳誦佛陀所說的教法, 開展出分享佛法、弘揚佛法的內涵。
誦經之外,僧俗弟子也在各地起造佛塔,每日早晚繞塔、禮拜、供養香花、歌詠讚歎佛的功德。佛的遺跡和舍利塔,不僅是大眾巡禮參拜的對象,也逐漸發展出定期的集會。每逢紀念日法會,更是盛況空前,法會的內容不再局限於說法、誦經;出於對佛的虔敬與憶念,香花、燈、伎樂供養,以及梵唄也加入法會的行列。
回歸佛陀說法的本懷
回到法會的最初,無論是佛陀說法、經典的受、持、讀、誦,或是儀式與義理並重的經懺佛事,無非是透過種種方便,幫助我們回歸佛陀說法的本懷,讓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成就佛道。
法會的形式固然隨著時空環境更迭,但其根本精神仍在,領眾的法師、參加法會的信眾,是否能體會佛陀出世本懷、祖師大德創制懺儀的心念?參加法會既不是趕廟會看熱鬧,也不是把超薦佛事交給僧眾來做,就算功德圓滿。不該只是尋求消災免難、超薦亡靈一類的心靈慰藉,這些都只是世間的安心而已。
《大悲懺》是深受華人社會歡迎的一部懺法,幾乎每個海內外的寺院道場都會定期舉辦「大悲懺法會」。
緣起:這部懺法最初是由宋代的四明知禮法師根據唐朝伽梵達摩法師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編寫而成。《千手經》中的〈大悲咒〉,從唐朝以來普遍為社會大眾所稱念禮拜;而知禮法師在懺儀序文也說,雖然從小就會背〈大悲咒〉,但一直不了解其修持方式,出家後修習天台教觀,綜覽經典時,發現《千手經》既可以修觀,還能滿足舉辦儀式的需求,因而創制《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即現行《大悲懺》的底本。
儀軌內容:知禮法師保留經中的〈大悲咒〉和觀音十大願文,加入發露懺悔、禪觀等儀軌,依《法華三昧懺》的架構發展為「嚴道場、淨三業、結界、修供養、請三寶諸天、讚嘆申誠、作禮、發願持咒、懺悔、修觀行」等十科,整個行儀如要完備進行需要二十一天。
我們現在所沿用的《大悲懺儀》,則是根據清代的懺本而來。元朝以降,佛教教理研究示微,明末律宗大師見月讀體律師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及眾生的不同根器,將知禮法師的版本簡化,重新命名為《大悲懺儀》,即今日通稱的懺名。其後,清代僧人寂暹法師再次修纂,制定嚴室淨業、如法供養、至心禮敬、發願持明、披誠懺悔、旋繞歸向等六大儀軌,便成了現今廣為流通的懺儀。
相較於知禮法師的原作,現行的懺本較為簡化且偏重事儀價值,但仍以觀音十大願文和持誦〈大悲咒〉為核心,並依此開展出懺悔發願的內容。根據《大悲懺儀》,如法供養、至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之後,並未直接入懺,反而先「發願持明」,而這也正是《大悲懺》的精華所在。
因此,禮拜一部《大悲懺》,不是單純的誦念〈大悲咒〉,也不僅止於披誠懺悔,而是通過自我的覺證,生起與觀音慈悲相契相應的菩提心;雖然我們沒有千手千眼,但透過禮懺,觀想自身與觀音菩薩合而為一,學習觀音菩薩慈悲柔忍的心行,並將懺願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則能利益眾生,隨時隨地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摘自《法會50問》— 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菩薩戒-三世諸佛的搖籃。」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梵網經》稱菩薩戒為「千佛大戒」。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法鼓山菩薩戒的傳戒範本,是 聖嚴法師根據古人的著作及對經論原典的融會貫通而編成,著重適應時代環境的變遷及菩薩精神的發揚,內容簡要而豐富。
菩薩戒對於一個三寶弟子、一個大乘的佛教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發菩薩誓願,不受菩薩戒,就不能算是大乘的佛教徒。諸佛是由菩薩完成的,如果不受菩薩戒、不行菩薩道,就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基礎,是從受菩薩戒開始。
菩薩戒著重適應時代環境的變遷,尤其是菩薩精神的發揚,鼓勵人發起無上菩提心,內容是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再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原則。
「菩薩戒誦戒會」的目的,是幫助已受菩薩戒的信眾,能隨時憶念受持佛戒,誦戒時正好可以檢查、自省個人的身口意三業,對自己犯戒之處進行懺悔,並且及時發願不要再犯;即使沒有犯戒,也可讓自己心生警惕。而未受菩薩戒者亦可參加誦戒會,以成就早日受戒的因緣。
透過莊嚴、循序漸進的儀軌中,發起菩提心,進而能用心體會到誦戒會的意涵,除了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外,也可幫助眾生發起菩提心,以平等的慈悲,接納所有眾生。
(摘自東初禪寺 – 法會儀軌)
——浴佛的由來——
二千六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北部的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相傳佛陀降生時,園中百花齊放,天空出現九條龍,由龍口吐出香水從天瀉下為嬰兒(佛陀)沐浴,當佛陀一落地即在地上走了七步,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說罷便與一般嬰孩一樣。因此後來,佛教徒每年為慶祝佛陀誕辰就沿用此例舉行浴佛儀式,佛陀聖誕又叫「浴佛節」。
——藉由儀式洗滌煩惱 清靜自身——
每年一到農歷四月八日「佛誕日」、「浴佛節」時,中國佛教各寺院佛教徒會舉辦「浴佛法會」慶祝佛陀的聖誕,並將法會現場布置成傳說中佛陀降生時的情景,以香花來供養佛陀,用香湯來灌洗佛陀太子像,為佛陀沐浴,感念佛恩。
——浴佛的意義——
釋迦牟尼佛的誕生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因此希望借著浴佛儀式,來清凈人們的自身、洗滌煩惱妄心,時時以承續佛法慧命為業,讓佛的慈光永照人間。
淨化個人的身口意,我們手持淨水向悉達多太子像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唱頌“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願袪除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讓自行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藉著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我們的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在泰國、緬甸、斯裏蘭卡、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將「佛誕日」稱為「衛塞節」,也就是「歡喜節」之意,且將佛陀的誕辰、成道、涅盤三個紀念日訂在同一天(國歷五月的月圓日)舉行。
——浴佛的利益——
(1) 可得無為法;(2) 可得精進力;(3) 可得大智慧;(4) 可生轉輪王;(5) 可得人天富貴;(6) 可得子孫延綿;(7) 可得無病長壽;(8) 可得善神擁護;(9) 可得無上佛道。
另外,在《浴佛功德經》中,所提及的利益有: (1) 現受富樂,無病延年。 (2) 於所願求,無不遂意。 (3) 親友眷屬,悉皆安穩。 (4) 長辭八難,永出苦緣。 (5) 不受女身,速成證覺。
(摘自東初禪寺-法會儀軌)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懺」如同鏡子,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悔」則是擦洗改過,透過懺悔轉消煩惱,就能以清凈的身心承接善緣種子。
在通行的多部懺法之中,《慈悲三昧水懺》內容說明各種罪過可能發生的果報,更揭示眾生罪業產生的原因,期使眾生不再造作種種的業因。跨越千年時空,《水懺》舉出的種種罪相, 依然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 展開懺本,隨著懺文一一看見自己的種種過失與煩惱習氣。 坦承過失之後,帶著清凈身心領納清涼法水, 為生命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
《水懺》全名《慈悲三昧水懺法》,相傳由唐末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化示三昧法水洗瘡,濯凈宿世怨業,因感其殊勝而作懺,使後世眾生都能得受法益。此懺一出,便盛行千年不退,各地僧俗無不廣為熏修禮懺,或自修懺悔,或用以共修、超薦累世怨親眷屬,是漢傳佛教重視的一部懺法。
「洗滌罪垢」為各個懺法之共同功效,但三昧水懺法會特以三昧水洗去宿世怨仇為特色,法會的儀軌內容為唱讚、誦懺文、禮拜諸佛等,在發心禮佛洗罪之前,一定要誠意正心,虔誠恭敬,懇請十方諸佛,一切賢聖,為自己洗心革面作垂鑑,方能洗滌罪垢。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學佛知津》一書,便用水的概念,說明懺悔即是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清涼水中,借著一次又一次的懺悔,使染汙罪垢的心逐次恢覆清凈。法水澡塵垢,由此理解制懺者的深心,《水懺》取水的凈除之意,契接懺悔法門的修行精神,引導大眾從自心深處發慚愧、懺悔,以法水洗凈身、口、意三業的染汙。
懺悔,是漢傳佛教重要的實踐法門之一,藉行懺清凈身心,消除罪障。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身心難免會出現種種障礙,拜懺便是從至誠懇切的懺悔中,將障礙一一去除,如同一灘濁水經過沈澱後,自然變得沈凈清朗。因此,懺悔也可以說是修學各種法門的前行功課。
《水懺》以懺悔煩惱、業、果報三障為主軸,分上、中、下三卷,詳列出種種罪障,引領禮懺大眾逐一懺悔,並發願不再犯;特別的是,懺文還先提醒我們該用什麽心態來懺悔,即便我們起初生不起慚愧心、懺悔心,也很容易隨著懺文的引導,發起懺悔三障的深心。
禮拜水懺的殊勝功德若能還原佛法中的深意,在禮懺時將與法義更相應。佛教經典的譬喻故事中,就有佛陀「以水洗瘡」療治眾生苦惱病痛的譬喻。此種療病的方式,並不只是「以水洗滌瘡痍」,同時是和佛陀散發的慈光、說法、布施、持戒等佛法契接融合的懺悔之道。
(摘自東初禪寺-法會儀軌)
水陸法會,又稱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漢傳佛教之一種修持法,亦為漢傳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會。
水陸法會以上供十方諸佛、聖賢,無遮普施齋食為基礎,救拔諸六道眾生,並廣設十一壇,使與會眾生,得以其因緣與根器,至各壇聽經聞法,而發起成佛之心。故於法會中所供養、救度之眾生,範圍相當廣泛,因此集合了「消災、普度、上供、下施」諸多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由於水陸法會經由與會大眾發一善心隨喜參與而共同成就,故整場法會之功德,由所有參與之眾生共同獲得。若能一念虔誠,就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存在;若得不為一己而為一切眾生祝福,其所發願愈是廣大,功德愈是不可限量。
水陸法會廣設十一壇場中,法鼓山舊金山道場舉辦的是大壇網路共修。大壇佛事內容有禮拜《梁皇寶懺》及最後一晚為五大士焰口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