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柔軟語,以身行護心行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印度導遊那輕柔,婉轉的梵音三皈依還縈繞在耳邊,彷彿看見了佛陀在世時, 人們充滿深情的喃喃呼喚, 那是心的呼喚, 對生命救贖的呼喚,最溫柔的呼喚。為了追尋佛陀的足跡, 走進佛陀的內心世界,北美護法會印度朝聖團七十五位團員在副住持果廣法師的帶領下,從北美十餘個地區奔赴新德里。

勒克瑙

越過飛揚的塵土,飄舞的薩麗,在汽車、三輪車的轟鳴聲,喇叭聲, 與和雅、清澈的早課唱誦中,我們的大巴駛向了祗樹給孤獨園,朝聖之旅開始了。回顧十二天的行程,像電影一樣, 每到一地的身心感受重組成佛陀的一生, 那園林、 樹木的味道, 穿過樹葉的縫隙或照在荷花塘上的陽光,厚正的紅磚, 墨色的苔痕, 溫潤的空氣,寬闊的草場,佛陀彷彿一步步走去,安定而溫和。「他真的存在過!」是很多人的感嘆。

藍毘尼

清晨走進旅店的大堂,陽光很明亮,尼泊爾的音樂正在流淌, 舒展而喜悅,彷彿看到摩耶夫人帶著喜悅的心情走近家鄉,款款而行。 沐浴著陽光,安靜的吃著早餐。 感受著幸福安詳的味道。在藍毘尼花園, 看到佛陀降生的地方被許多道不同年代的圍牆保護著,甚是隆重。巨大的浣洗池映著摩耶夫人的紀念堂和周邊的無憂樹林。 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的大小團體絡繹不絕。有那麼多人希求佛法,敬仰佛陀嗎?在北美多年的我感覺些許異樣。

迦毗羅衛國遺址

我們特意到了尼泊爾的迦毗羅衛國遺址,佛陀出家前成長的地方。 那巨大成片的榕樹,寬闊的草地,堅實的紅磚牆基。從東門到西門,可以看出環境很優美。跟沿途看到的低矮、雜亂的木板房、泥巴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今天還是有很多人生活在那樣的環境。無法想像近三千年前,人們的生活狀況。看到了他騎馬出城的地方, 頓時無比佩服佛陀當年願意走出王宮, 走進平民的生活,甚至更艱苦的比丘生活的勇氣,只為了解決所有人的憂悲、恐懼。那是怎樣的悲心、願心與承擔之心?這不正是世界所呼喚的領袖人才的品格特質嗎?佛法對於優秀領導人才的培養是有著天然的指導意義的。

拘尸那羅

整個園子似乎有點肅穆。 我們給佛陀的臥像獻蓋了袈裟。 法師沉穩有力的領誦心經, 大家都很感動。 我們還有法!穿越那生死的河流,到達那無憂的彼岸。佛滅後,天地彷彿一片黑暗。 沒有法,生老病死, 永無出期。佛陀要走的時候還殷殷詢問弟子們,還有什麼問題趕快提出。 多麼的慈悲與耐心。 法師的開示讓我們很感動,幸好我們還有僧,還有法可聞!

阿難塔

吠舍離(又名毘舍離)是個挺重要的地方。 世尊在這裡首次接受了女眾出家。毘舍離是佛陀教授《維摩詰經》、《藥師經》的地方,也是佛陀最後的說法地。那時佛陀身體染疾,宣布了三個月內涅槃的消息。百年之後,七百名上座部長老也在此,進行了第二次經典結集,標誌了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開始了部派佛教時期。我們在這裡見到了阿難塔, 獼猴池和現今保存最完整的阿育王石柱。 我們跟著法師緩緩地繞塔,感念阿難對比丘尼僧團的貢獻,楞嚴經也因他而說。據說阿育王石柱頂端的釋迦族的象徵──石獅是朝向拘屍那羅,佛陀涅槃的地方。觀感是非常震撼的。那凝望穿越千年,日升月落,沒有時間,一片真心,一直都在。那是弟子對老師的懷念。是呀,明師難求,回顧佛法的歷史, 會發現許多說法因傳播已久而有了各種不同樣貌。 末法時期的我們如何了知佛陀的本意,找到真正的解脫之道?具相的弟子亦難尋。阿難也因後世子弟不再尊重他的話語涅槃而去。我慢,無明,我們是否有把老師的話認真實踐, 像阿難對佛陀一樣對老師恭敬,尊重呢?世人求法的心決定了佛法的承續。

靈鷲山

佛陀在此說法華經,說菩薩行處,說般若經及部分阿含經等。我們三步一拜朝上頂峰。 果廣法師在此重講了從阿含到大乘經典的要義和一脈相承的演變。 我被法師的真切用心深深的感動著。我們也許聽不到佛陀的講法,但所幸我們還有法師和法。雖然難,但我們還可以依教奉行。不僅言傳而且身教,法師也多次提到佛陀講話是梵音柔軟語。佛經上也看到弟子有疑惑時,佛陀總是以種種譬喻、清晰、縝密、精準的言辭使他們明白。最後一刻, 還等待最後一位問法的人,為他皈依,使其證道。現代人, 節奏很快,常常看到說話被人打斷,問問題被人呵斥或無視,大概沒有人喜歡不被人尊重和善待的感覺,一路上我都鄭重發願:永遠不打斷一個人講话,好好說話,盡力解釋清楚,實踐聖嚴師父的說好話,做好事的指導。學習佛陀那樣的寬厚、慈憫、平和、安忍,以身行護心行。

走訪聖地,一路上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們對佛陀的留戀、愛戴、依賴和喜悅。也使我更加認識到佛陀四十五年赤脚行走傳法的稀有珍贵。再見了,佛陀,我們會一直實踐您的教誨,出離煩惱苦海並帶給每個相遇的人永遠喜樂的秘訣。

別了,菩提迦葉,強大的修行氣場將我深深吸引; 

別了,那蘭陀大學,發掘還不到十分之一,已經超過了十五萬平方公尺, 讓人敬仰;

別了,恆河岸邊的晝夜焚燒與佈滿鮮花的幸福祈禱。

佛陀, 我終於知道, 您是真的存在過。也告訴我們,您走過的路,我們也可以。無盡感恩您!

文/三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梵音柔軟語,以身行護心行 Read More »

解行並重的修學──《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心得

果慨法師帶領的四天三夜的《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結束了,是一次非常不同的經驗。以往參加的懺儀多是以法會的形式進行,因為不熟悉文字,往往有些匆忙。然而這次的懺法完全是以自己的速度進行,自己安排行或坐,室內或室外。這樣更能看見自己的身心狀況,從而與懺文結合,深入內心並能及時調整身心。

頭兩天因為不熟悉文字,所以拜得很慢,誦經也較慢,希望看清楚文字,有思考體會的過程。因為是自己獨立誦,加上懺堂中安靜、專注的氣氛很攝心,在起誦各大菩薩名號時,就感覺到各大菩薩是如此真切。每座懺由三個部分組成:拜懺、誦經、禪觀。動靜結合,適合觀想與體驗,使身心逐漸安定,即使身體的不通暢與困頓感還在。

第三天,發現有很多章節,也想試試看是否能適應快的節奏。於是提起精神,集中心念。連續不斷輕快地拜懺、經行、誦經。一兩個小時後,就覺得腰腿都痠困,似乎撐不下去了。於是放鬆,不去想它,專注當下做的事情。室內室外都看到每個人在專注地用功,或走或坐或站,形態各異,都在一心讀誦、懺悔。安定的力量彷彿一個場域,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點,被無形的力量推著,居然連續一整天都沒有休息停頓,包括吃飯也只是不同的動作,一樣的靜默,一樣的專注。彷彿置身淨土,無驚無怖,無顛倒、妄想,無攀緣、散亂,慢即是快。到了下午時分,身體通暢了,禪觀時,很容易安定。

還沉浸在圓滿完成《法華懺》的感動、喜悅之中,和對法師開示的歡喜、感恩之時,隔天早上卻看到一則美國著名商學院華人教授殺妻的消息。涉案者竟是自己熟悉的同學,曾經的鄰居。震驚、痛心之餘,想像那是累積了多少年的怨苦,不禁感慨萬千——身邊多少在美的華人家庭飽受各種矛盾、情緒的折磨;披荊斬棘的精英們可以征服世界,卻無法安放自己!然而,剛誦完的《法華經》〈安樂行品〉就已清楚地交代應如何安頓身心。如第一菩薩行處,「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想到果慨法師結語時,以僧團的名義期望並殷殷囑託大家:既然學習到了安頓身心的法寶,就要走出去,因為沒有聽過的人更多,不會用的人是大多數!是的,同參們,大家任重而道遠啊!

文: 三車

解行並重的修學──《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心得 Read More »

菩薩戒誦戒會心得

       心中一直感恩自己是何其幸運, 就近的舊金山道場就有菩薩們發心護持每月一次的菩薩戒誦戒會。得受菩薩戒是此生超塵出俗, 不可思議的因緣。受戒之後對鍊心的方向有更深細的體會,能突破自心相的認知局限。於無路處能獨辟蹊徑而無懼,於亂相中心懷柔,遺世獨立而心安然。更何況還有越來越多的菩薩戒子們常伴左右,可以定期的誦戒, 以拂拭習性的侵染。

       平日俗事纏身, 很容易隨習氣走。誦戒時, 隨文入觀,卻覺震撼。一條條, 一層層對照己心, 頓然清醒, 慚愧不已。是呀!日常生活中很難有時間真正檢視自己, 而誦戒會,是一段特定的時間可以面對自己,以戒為師,以戒為鏡, 通過對自己言行的衡量,突破自我的偽裝,由悔過、發願、不再犯,而真正內化。

         這是個不容易的過程。如果我們學戒, 只學會看別人的過失, 那就南轅北轍了。如果覺得自己總是最對的, 最如理如法的,就相當於沒有修行,因為這樣不會有進步。尤其看到「不自讚毀他」這一句時, 更覺得觸目驚心, 自己又何嘗不是常常覺得自是人非呢。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根本歸因錯誤), 是說人們傾向於把自己的過失解釋成外境不可控的原因,而他人的過失則歸咎於他人的個性。如果不常常逆向思維,很難發現自己的思維定勢。

          師父有名言,以慈悲對待別人,以智慧對待自己。可是有多少人在看到他人的過失時, 會想到對方可能有什麼原因才會那樣做,從而願意傾聽;或者會反思是不是自己看錯了,聽錯了,歸因錯了而不急於批評;要能想到自己應如何能幫他那就更難了。又有多少次, 心裡冒出來的都是自己如何正確,對方如何有種種問題, 這時我們的心是犀利的, 堅定的,鬥志昂揚的。當我們看別人時不再只是看到錯誤或問題,看自己時而能看到自身的妄想或習氣,那時我們的心是柔軟的、包容的。所以學佛尤其是擅長修定的人,如果能夠心、行柔軟,那則是最難能可貴的。

         雖然誦戒會只有短短一個半小時,卻是真正修行的開始。面對自己,慚愧懺悔,發願不再造,是鍊心的過程。修行無非鍊心而已。慚愧懺悔是放下我執的開始。願發心受戒的戒子們都能夠珍惜誦戒會的難得機會, 洗心革面,速成佛道。

文:三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菩薩戒誦戒會心得 Read More »

知客義工有感

清晨的空氣真好,感受著院門外步道周圍清甜的空氣,心情大好。 我快步走向道場,開門,取標示,打開電視活動展示,查電話錄音⋯⋯擔任知客義工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知客的文檔做得很詳細,義工們花了很多時間,把諸多細節都清楚地做成檔案,讓值班的義工們很容易上手。一項項地依照流程做,用心而不用力,清楚而不忙亂。 最後一項例行工作是擦拭知客處及圖書館各個表面, 感覺上似乎很繁瑣,也不是我平常會做的事情。 記得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一項時, 直覺是怎麼可能把每個地方都擦一遍?當時兩人分工,大概擦了一下,終於有了點概念,原來還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沒花太長的時間。

這次,我主動拿起抹布走向書架,一層層書架、書頂、邊角空處,慢慢地、細細地抹過。我看到了那些熟悉的書名,一套套、一本本,那是師父的心血、師父的心聲—— 如何學佛?如何修行?如何看世間?不知不覺中師父的音容笑貌浮現在心裡。我感受到師父的慈悲與智慧,熱流在心中湧動。師父,想念您啊!見過形形色色的人,也碰到過不少修行人,然而明眼人難遇、明師難尋。我等何其幸運,沐浴在師父的悲智光明中。師父的透徹、師父的安定、師父的愛護,成為多少人生命的依止處。師父的光,照亮了我們,點亮了我們的心。我們也升起小小的光,學著照亮別人,學著互相照映。我們的臉亮著,我們的眼亮著,我們笑著,在這個孤冷、艱險、焦躁、壓抑、無奈的人世間。

做知客義工會接觸到很多新來的人,有機會看到走進道場的各種因緣。有因為前一天晚上夢見觀音菩薩,隔天查到附近有佛教道場,而且正是觀音道場。來的時候又正好在舉行《大悲懺法會》。有夢到與師父別離,接著就在網路上看到師父的開示,而找到道場。 有經過系統研究,並接觸了各大宗教及佛教支派後,理性地選擇來到這裡。還有因為朋友是佛教徒,自己碰巧路過道場,就很虔誠地進來參觀、布施。更多的是通過各種不同因緣認識道場的師兄姊而走進來。每個人都有自己所珍視的特別的緣分和特別的感動,讓我們有了超越凡世的視野,讓我們的生命與眾不同。看多了,不禁感慨,茫茫人海,能夠了解佛教、實踐佛法的人,少之又少。沒有正知見,宛如夜行,不知何時天亮。名利財色,人我是非,奔忙逼迫,不敢有絲毫懈怠。偶爾能夠有喘息的機會,面對自己時卻只有迷惘。 

能走進道場就開啟了覺醒的旅程,不管你來自何方,都是可喜可賀的同學伴侶。知客更是關懷的第一線,以覺照心、平等心、慈悲心來歡迎每一位回家的人是我們修行的第一課。

文:三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知客義工有感 Read More »

素食課心得

用感恩心與歡喜心供養我們成佛道路上的千面菩薩

盼望著、盼望著,今年香積組最後一次素食課終於開始了。微雨後,清晨的暖陽迎接著大家, 清新整潔的齋堂溢滿熱絡地寒暄和歡樂的笑聲。十一月裡的我們是不是太幸福?平時很難碰面的義工們都歡聚一堂, 真的很感恩這堂溫馨歡樂的課程。

開始時,典座常興法師為大家開示。他幽默地從提拉米蘇聯想到提婆達多,提醒大家在遇到困難時如何轉畏懼心、怨惱心為感恩心、歡喜心。法師的放鬆與風趣,彷彿暖陽照進齋堂,更讓大家感受到節日般的輕鬆與歡樂。

主講師姊提前兩個月就開始籌畫準備,購買各種材料, 摸索全素食譜, 一次次試做調整配方。提前一天又在眾師姊的幫忙下,做好了上百份的甜點給上課的菩薩們。師姊上課時,一邊操作, 一邊風趣地講解各種注意事項。還提供採購地點和性價比參考,真是很貼心。 看到不時有師姊們默契地幫忙遞東西, 協助操作, 收拾清理,不由得很感動。 香積組真是歡樂的大家庭,在朝夕相處之間,自然而然耳濡目染地養成善覺知、樂助人,散發喜樂的高情商菩薩特質呢!

節日季節將至,我們都期待歡樂的親朋團聚,但同時也是考試的時候到了。讓我們在品嘗提拉米蘇的同時記得法師的話,守住本心。用感恩心、歡喜心供養我們成佛道路上的千面菩薩。

文:三車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素食課心得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