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獻中成長 — 禪修志工訓練活動報告

2024年伊始,道場開年迎來了第一場為期兩天的禪修活動——禪修義工培訓。 近三十位信眾來到舊金山道場,學習擔任禪修義工需要了解的工作內容及心態。

這次培訓涵蓋範圍深且廣,包括擔任禪修義工的心態及觀念、內外護工作規約及內容、擔任禪訓班輔導學長的觀念與心思、八式動禪的詳細講解及心法要領、立姿及坐姿瑜珈運動講解練習、法器訊號講解及練習,並在實際操作中練習禪修活動場佈、打板搖鈴與出坡工作帶領的任務。 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在法師與講師輕鬆幽默的講解與帶領中,大家踴躍提問,現場陣陣歡聲,心得分享時大家都表示很開心有機會參加此次培訓,收穫良多,不虛此行。

訓練中大家也有機會詳細了解八式動禪的姿勢細節、口令帶領、常見錯誤、及動禪心法。 常興法師為大家開示了八式動禪心法「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之經典依據「四念處」。 《大念住經》中的「身、受、心、法」與「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幫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動禪中禪修之要點。

兩天的訓練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結束,2024年道場的禪修活動將豐富而充實,期待更多的義工菩薩加入護持的隊伍。 在奉獻中成長,成就他人的同時,實現自我成長,在修行的路上共同前進。

文: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在奉獻中成長 — 禪修志工訓練活動報告 Read More »

看破,放下

剛剛有緣第一次參加了為一位往生菩薩助念的關懷活動,也有了一些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體驗。面對突如其來失去至親的狀況,往生者的兒女鎮定平靜,女兒與助念團一起安靜念佛的情景,深深地震撼著我,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佛法的益處和力量。

從小到大,無論是自己或好朋友的親人往生,家人們都是在一片哭聲和悲痛中料理後事,而且一般都要好久才能從失去至親的陰影中走出來。因為對他們而言,「死亡」便意味著生命終結,永遠不會再見面。所以在面對「老病死」時不知所措,會極度恐懼和悲傷,會緊緊地想抓住「生」。

這次助念,給我上了一堂完全不一樣的「死亡課程」。往生者的兒子和女兒安靜地坐在母親遺體旁,沒有流淚,也沒有顯示出過度悲傷的情緒。因為往生者生前和女兒經常一起來道場參加念佛共修,所以女兒全程都和我們一起助念。那份鎮定,讓我覺得內心好安定,雖然是第一次助念,整個過程都在平和、法喜與感恩中度過。面對往生者,雖然素不相識,心中仍充滿了尊敬和感恩。感恩她讓我們有這個機會來結緣、助念,並感受佛法的力量。

第一次長時間地打引磬時,感覺雙手是僵硬的,很難協調。然而當進入左耳和右耳兩邊助念菩薩的念佛速度差別很大時,有一刻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調整引磬的速度。當再次接過引磬時,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再加上禪修的練習,告訴自己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要一心繫念在引磬上,引磬的速度要平穩安定,才能帶領大眾安心念佛。心繫一緣,真的可以帶來強大的力量,體驗到那種忘記了身心、變換了時空的感覺。直到一位師姊輕碰我的手臂,才意識到該休息了。因為太專注,竟然沒有察覺到下一班師姊的引磬聲。希望下次可以做得再好一點。

常常聽到要「放下」,但當境界來了,是不是能真的不起煩惱?如果面對生活中的平常事都不能淡然處之,當死亡來臨、四大分離如山崩地裂時,又如何能鎮定自若?真正的「放下」是在「看破」之後,那又如何能「看得破」而得「大自在」呢 ?聖嚴師父在「歡喜看生死」一書中教導我們:「放下,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就放不下。」

其實很多時候,在事情上處理地不圓滿,都是因為智慧不夠。所以常常告訴自己,要精進修行,時時提起方法。無論何種法門,走哪條道路,當心慢慢變得清明,煩惱減少,習氣減弱,我們便會少了幾分執著,多了幾分自在。

文:晨陽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看破,放下 Read More »

共修的力量

記得剛和道場結緣時,雖然每次都很開心參加週四的禪坐共修,但由於要開比較久的車才能到道場,便想著是否可以不要跑那麼遠的路,自己在家精進也應該可以修得不錯吧!然而因緣總是不可思議,當天晚上便讀到一則故事,一位比丘在佛陀再三勸阻下,仍堅持離開僧團去森林中自修,一段時間之後,覺得自己一人清淨地修行並不得力,便又重返僧團。從那以後,我即堅持每週四都來道場參加禪坐共修。漸漸地,自己從中受益良多,變成只要道場有共修的機會便不願錯過。

每次來道場共修,都是檢驗自己那幾日身心狀態的機會。靜靜地看著自己的心,無論是勞累、散亂、安定,或是起了情緒,都是那一刻當下的狀態。法師的開示,讓我漸漸明白佛法的教理,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靈活運用。就這樣不斷地熏習,日積月累,慢慢覺得這顆在紅塵中忙碌的心,多了幾分輕鬆自在。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自在,是意解心開,就像陽光普照萬物般地自然。慢慢明白,我們每一刻見到的人、事、物,其實都是一面鏡子,照著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反映出自己的煩惱和習氣。

其實一直想寫一篇文章分享共修的益處,直到昨天師姊邀稿,請我分享第一次當禪坐共修助理監香的感想。在做助理監香準備工作的時候,很歡喜,因為第一次認真地整理了禪修的要點,並明白了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盲區。跟著別人的引導來禪修,和帶領大眾禪修,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徹底地明白每一個步驟和每一句口令後,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義。自己先理解了其中的含義,才能身心安定,從而引導禪眾們了解正確的方法並助其得到安定的力量。

這段時間的修行,如果自問心中留下了什麼?那就是滿滿的感恩。感恩遇到了正信的道場,無私奉獻的義工菩薩們,和隨時都在那裡為大眾提供幫助、答疑解惑的法師們。聖嚴師父在開示中說過,共修的力量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大家同心協力、方向一致,便會產生共鳴、相互支援。真心希望更多的人來參加共修,認識自己,護持他人,共同前行。

文:晨陽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共修的力量 Read More »

ai generated, teddy bear, stuffed bear-8253972.jpg

好願在人間

最近公婆從國外來看我們,一天晚上同修說,我們今晚就來聊一篇佛經吧。他說了一段時間,公婆都沒有接話,於是我說:我們先來探討一個問題吧,大家有沒有想過「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什麼是生命的來龍去脈與本質? 其實這是自己一直在探求關於宇宙人生的問題,也是入佛門的敲門磚。
佛陀在經中教導我們「死隨念」,隨時念死會讓我們勇猛精進而不敢放逸。生時,「老病死」沒有人躲得過。自己一直很想去醫療機構做臨終關懷的義工,去面對並認識「死」,從而可以更清楚的明白「生」。此次有因緣,參加了「大事關懷助念培訓」,很感動也學到很多。助念關懷,是在慰祭往生者,也是在幫助其親人。無論往生者在世時是否有接觸過佛法,往生的時候如果可以藉助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幫助他種下善根的種子,種子總有一天會因緣成熟發芽;往生者的親人在助念關懷的過程中,心靈上得到撫慰,將來也會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佛法,受其熏習。
主持人播放法鼓山助念團三十週年視頻時,印象很深的一句話「助念關懷,風雨無阻,願護生死兩相安,共行菩薩道,念念傳祝福。」聖嚴法師在視頻中開示說:「助念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最好的修行法門。請你們諸位真正要發菩提心、要發長遠心、要發與一切眾生結緣的心,你發這種心,有願必成。」
以前自己並不太明白發菩提心和迴向的意義。前段時間發現自己太執著於「萬緣放下」。有一次向法師請教,法師問我,「無住生心」生的是什麼心?當時只想著方法上覺知的心,竟沒有想到菩提心!現在慢慢明白,無住是要放下我們的煩惱心,執著心;心還是要有,但是放下後要提起,生起什麼樣的心呢?要生智慧心,菩提心。只有在事中去磨練,才能真正理解自利就是利他,因而打開心量,發菩提心。就像聖嚴法師開示的,我們要真正發菩提心、長遠心、與眾生結緣的心。以慈悲利他,奉獻自己,成就社會大眾;以智慧利己,在利他過程中不斷消融自我,成就無我的智慧,而漸漸趣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菩薩大菩提心的境界。我們要時時提醒,勿忘初心。
每次想到聖嚴法師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都會心生感動、充滿力量。願大家都「許個好願,讓它實現;積極行願,造福人間。」

文:晨陽

好願在人間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