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與妄心: 《楞嚴禪心》五講報導

法鼓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於十月十、十一、十二日一連三天在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為信眾開示多年學習《楞嚴經》及其禪修的心得,並帶來出家多年的第一本著作《楞嚴禪心》與大家分享。法師幽默風趣且不拘泥於佛經科判的講演風格,讓觀音殿內六、七十名的聽眾在笑聲中快樂學習。信眾中有不少年輕的新面孔,大家非常踴躍地向法師提出問題。

果醒法師在演講第一日的開頭,使用布袋戲人偶為例,闡述此次開示的重點:「真心」。 人們普遍將自己的身體當作是「我」,但其實讓「我」有見聞覺知功能的是真心 (佛性)。就像真正讓布袋戲人偶有動作的是藏在人偶裡的法師的手, 並不是戲偶本身。心性除了無所不能以外,還總是處於無相、不生滅狀態, 沒有能所之分。可惜因為無明故從真起妄,有了「我」 (能) 與 「非我」 (所) 之分,然後這個「我」就開始構建自我感知體驗的世界。

因為後念碰不到前念 (法法不相知),我們凡夫會在前念(第一念)的記憶上加料,造成後念(第二念),然後在虛構的第二念再加料, 造成第三念。 如此念念相續,就建構出「心中的媽媽」這樣的記憶影像。以此類推,在我們凡夫的世界裡的一切都是「自導自演」的妄念,都是佛性大海裡的波浪。所以,法師也告誡我們,不要用記憶修理自己,因為記憶是沒有心的。

如何在生活中練習脫離一般凡夫的執著妄念呢? 果醒法師認為需要常常自我檢視,看看我們面對人的時候,是把他當成我?或是我以外的人? 如果能做到「目中無人」就離「無我」近了一步。因為「能見所見皆空寂」,能見的是你,所見的也是你,根本沒有心外的人,所以,要不執、不取、不捨,一切都是佛性的功能。對自己的日常遭遇可以用「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的方法除去執著。人與人的應對中則可用「說好話」、「調整自己、適應對方」等方式讓未信佛法的對方有信心。禪的修行與「活在當下」的努力也不可或缺。

每日的講座結束後都有一段 -Q&A- 時間,想與法師交流分享的信眾可以留下來討論。法師並隨身攜帶筆,歡迎大家找他為《楞嚴禪心》一書簽名。平易近人的法師在各個聽眾的世界裡留下了層層疊疊的波浪,也盡顯智慧的海水,因為每個當下都是海水、波浪,都是心性。

文:羅演慧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真心與妄心: 《楞嚴禪心》五講報導 Read More »

於一切境無依無住——週四禪坐共修常興法師開示心得分享

自從2022年十月法鼓山舊金山道場開放週四的實體禪坐共修以來,常興法師幾乎在每次禪修結束以後,除了對共修學員關懷噓寒問暖,詢問當日禪坐的狀況以外,還會利用短短的十五分鐘開示。近期開示的內容是闡述宋朝禪師大慧宗杲(1089年—1163年)的書信。這些文言文的書信內容對一般讀者而言是一大挑戰;但是對於其中一些簡單的文字,如果自己閱讀,又容易不假思索自以為明白。然而,針對一封短短數行的信件,有時候法師會連續講解兩三個星期。學員除了偶爾對大慧宗杲有趣的譬喻, 例如「只抱得不哭孩兒」(指的是「向寧靜處躲根」這種逃避問題的做法),感到印象深刻之外,還常驚訝於某些字詞竟有如此大的學問,以及藏著對佛法如此深刻的體驗,甚至是對悟境的描述與了解。常興法師的開示使得平時不太會閱讀高僧著作的大家,有機會接觸並了解這位禪師的思想與教誨。

今天的開示是針對大慧宗杲寫給真如道人信中短短的一句話:「於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法師首先用一個例子解釋「依」:假如有一個人一直認為工作職位升等是很好的事, 那麼就是有「依」——有好壞上下的分別心。倘若那個人沒能得到希冀已久的職位,遂久久難以釋懷,始終忿忿不平,那就是「住」。只有做到心中不分別好壞、不執著於環境是否稱心如意,才能夠不墮入顛倒之境。

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例如我前一陣子其實頗受干擾。鄰居家剛完成前後院整修,每晚都會打開後院小矮牆的新燈,在十二點左右才關燈。因為角度的問題,燈光會照到我的臥房,並在牆上投射出窗戶樣子的一大片光。就算窗簾關著,還是有一條像劍一般的光影投射在牆上。其實牆上那片光沒那麼亮,並不會像探照燈一般刺眼,但是對我卻產生了很大的罣礙。我總覺得晚上臥房要烏漆抹黑的才適合睡覺。看著牆壁上的光我就有一肚子的火——為何要侵犯到我的睡眠環境? 這就是「有依」。但是睡覺時有個安靜幽暗的環境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是自然的需求。我如何跳脫出認為「關黑黑睡覺」才是對的這種窠臼?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該去解決問題,還是逆來順受?大慧宗杲如果遇到這種事,會作何反應?週四繼續參加禪坐共修然後繼續聽法師的開示,說不定會聽到答案。

文:羅演慧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於一切境無依無住——週四禪坐共修常興法師開示心得分享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