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修慧,樂此不疲」——清明佛二義工心得紀錄

「修福修慧,樂此不疲」,這是常興法師在佛二圓滿開示的最後,送給大家的八個字。

這次佛二,有許多信眾是第一次來法鼓山舊金山道場。有位信眾分享,雖然她母親學佛,但真正與佛法接觸是因為去年父親往生,因為對父親有許多不捨與遺憾,母親建議她念佛。而今年父親離開後的第一個清明節,人在海外的她,剛好得知舊金山道場有清明報恩佛二。參加佛二的這兩天,她每天都在心中告訴父親,我來念佛了,您也要一起來參加喔!

法師開示念佛法門的三資糧:信、願、行。其中「行」包括正行和助行。「正行」就是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大家來參加佛二,就是念佛法門的正行。「助行」,法師以《觀無量壽經》內容,告訴大家要修三種福業。第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其中「勸進行者」,就是自己在修淨土法門,也勸勉、鼓勵其他人一起來修。

有師姊分享,承擔義工執事,可以練習消融自我。活動過程我們會遇到來自不同背景、想法的義工和信眾。如何有效、順利地溝通,並且在溝通過程以及面對結果時,都不起煩惱,就是看自己的自我意識能夠消融多少,「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一個活動要圓滿完成,需要許多義工菩薩做事前的規畫、準備;但是盡力準備之後,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讓事情可能無法依著原先的規畫走。這時就可以提醒自己,「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我們只是眾多因緣的其中之一。盡心盡力非常重要;隨順因緣,時時安住自己的心,亦是重要的練習。

常興法師之前開示,「義工是救急,不是就業」。需要義工時,我們是抱著願意學、願意做的心態承擔,而不是因為自己熟悉這份工作;對於自己駕輕就熟的工作,反而要練習把這個工作布施給其他人。法師也提醒大家思考,「擔任義工,是幫助道場,還是幫助自己修行?」

佛二每天法會最後是大迴向和跑西方,每次都覺得很殊勝、攝心。每次長跪,念誦大迴向文,「弟子眾等,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都會深深發起慚愧心。祈願自己,能夠善用今生難得的人身,「修福修慧,樂此不疲」。阿彌陀佛。

文:簡演明

「修福修慧,樂此不疲」——清明佛二義工心得紀錄 Read More »

《金剛經》經典共修心得

自有機會學佛以來,《金剛經》一直是自己每天最重要的定課。所以當我得知2024年開始,每個月在道場有兩次週三上午《金剛經》經典共修,內心就非常期待。

道場的《金剛經》共修內容,除了誦《金剛經》、《心經》,還有持〈大悲咒〉、功德迴向以及法師開示。以前參加的經典共修,多是以唱誦方式,但這次的《金剛經》共修,是以念誦方式——大眾跟著木魚平穩的節奏,一個字一個字的念誦。之前常興法師就提醒過:誦經,要一個字一個字念,練習「定」,練習「平等心」。我看著經本,聽著周圍菩薩們的念誦聲,自己也跟著逐字念誦。一個多小時的共修,好快就過了。

常興法師開示時,問大家:「迴向會讓自己功德減少嗎?」法師說:「迴向就像是我們用自己的燭火點燃他人的蠟燭,不管點了幾盞蠟燭,自己的火是不會受影響的;也像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幫助照亮其它黑暗的地方,不管反射幾次,照亮幾處,鏡子仍然是鏡子。」法師也說:「每次共修法會之後的功德迴向,是幫助長養大家的慈悲心。」

有師姊提到她剛剛看到兩隻小鳥一直停在玻璃門前,好像也在和我們一起共修呢!法師引用《阿彌陀經》的經文:「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勉勵大家有機緣能在一起共修,就像已經在淨土了。法師也鼓勵大家「人身難得」,六道只有人能夠造業修福,鼓勵大家修持五戒十善,隨時讓自己的心住於正念。

感恩道場的法師們和諸位師兄姊們,促成《金剛經》共修因緣。也祈願自己繼續參與,護持《金剛經》經典共修!

願以此功德
迴向諸眾生
解脫三界苦
皆發菩提心

文:簡演明

《金剛經》經典共修心得 Read More »

有願必成

《無量壽經講記—48願》讀書會

經過一年多,三十多次聚會,《無量壽經講記—48願》讀書會在2024開春圓滿結束了。在最後一次的讀書會,大家討論了其中的兩個議題:「眾生應當發願,願生西方安樂世界」以及「無願」。

「眾生應當發願,願生西方安樂世界」

在聖嚴師父的書中提到,「在此娑婆國土,修行善法十日十夜,勝於其它十方佛國修行千歲的善法。因為他方佛國的眾生,為善者多而為惡者少,惟有此間是五濁惡世,眾生與眾生之間,相互苦逼,弄得心勞而形困,惡事連連,未曾得有寧息的時間與空間」,又說「眾生應當發願,願生西方安樂世界」。

讀書會上大家一致同意,在娑婆世界修行真的不容易。在禪堂或是自己一個人在家,剛剛覺得修行有上手,一跟家人和周遭的人事接觸,或只是看新聞報導,煩惱、貪、瞋、痴……等,就如影隨形。想要行善,但常常自己的習氣一起來,就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所以,如果能去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沒有持戒犯戒的問題,唯有積聚眾善,而無絲毫惡行惡事」的地方好好修行,等有了自在力,不退轉之後,再回來五濁惡世,修福德度眾生,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有師姊分享,淨土法門,難信但易行。師姊分享一位身邊友人的故事:友人一向持大悲咒,已經倒背如流,但在一次病痛中,發現平日非常熟捻的大悲咒似乎提不起來,這時才發現,阿彌陀佛規畫的持名念佛,簡單易行;《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是何等殊勝。

同時,讀書會上大家也互相提醒,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除了持名念佛,也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且目前還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勝於安樂國中修善百歲,趁現在要善加利用人身,好好依佛法修學。

「無願」

書中提到,在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關於「無願」,有師姊引用聖嚴師父在《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書中的解釋,「空」、「無相」、「無願」,合起來稱為「三解脫門」。「有願」時還只是凡夫,需要一個願當做目標來引導;等到了能夠「無願」的階段,不需再計畫、立願,自然而然,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在「願」上了;例如車子在下坡時,只要一啟動,自然就會往下滑,不需再加油,這就是「無願」。

也有師姊分享,我們一開始有「願」,但在發了願後就應該把願放下,只要一步一腳印的盡力而為,不去在意結果,也就是心中「無所求」、「無所得」。不過,我們目前還是凡夫階段,還是要發願,發四弘誓願、發成佛的願;學習聖嚴師父的願心,發願要把知道的佛法告訴他人;學習阿彌陀佛因地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莊嚴佛土、成熟眾生。

感恩當時師姊邀請我一起帶領這個讀書會,感恩有機會接觸到淨土法門,感恩阿彌陀佛的願心願力。祈願新的一年,大家一起發願,以願導行,有願必成。

文:簡演明

有願必成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