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e7b86dd3dccd159be766ee882b74d67e23855c3921724e4bdd032b1d1a56755e851ef94899e92780d201add2ebf19aa_1280-923882.jpg

寫作,也是禪修

我是一位佛法新鮮人。雖然因為周邊親友的關係,對佛法並不是完全陌生,對目前的宗教派系也略有概念,但一直沒有想要深入了解。由知道法鼓山、去過農禪寺、到參加基礎禪修和禪一、進而參加這次法鼓山的新聞寫作課,我用了二十四年。

我在六月參加了舊金山道場舉辦的「新聞寫作培訓」。教新聞寫作課的老師在課堂上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覺得法鼓山的宣傳做得如何?」雖然班上的前輩都舉大姆指說好,但我心裡卻覺得:其實宣傳得非常不好。不然的話,為什麼我聽過其他宗教派系,卻不知道法鼓山?等老師進一步分享後,我終於知道箇中原因了。

聖嚴法師是位慈悲而又低調的人,為善不喜爭功。這次上新聞寫作課我才知道,原來法鼓山做了很多善事,卻不會大肆宣傳強調,連文宣或新聞稿上的用字遣詞都格外的講究小心。這不僅讓我思考,時代在改變,做善事不讓人知道,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低調」的讓法鼓山「廣為人知」呢?

這堂課上學到許多有關法鼓山的新聞寫作相關資訊,從網友的閱讀喜好的調查、發稿時間、用字遣詞、新聞特性及範例等等,都很受用。這裡我想分享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內容。

法鼓山廣宣的通則,是「在對的『時間』及『地點』,向對的『人』,『適量』的傳達『正確』的訊息。」這個概念和我從唸心理學和諮商相關的書籍裡,所得到的認知很類似。白話一點說,就是只有當對方準備好,有意願了,我們所給予的建議,他才會聽得進去。而且還不能一次說太多,不然可能會讓對方感到有壓力。這一點我很有感覺,因為我發現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讓我感到最少壓力的,都剛好是接觸法鼓山的朋友。

法鼓山的新聞特性強調,因為新聞是對外溝通,必須站在讀者的立場,用一般大眾能理解的文字,以平等同理的心態來寫新聞內容,這樣才能讓讀者讀起來輕鬆自在,容易接受對方想要傳達的理念和價值,由於文字是有力量的,所以要特別的小心斟酌。寫作老師特別希望我能夠記住,現在這個「對法鼓山不熟悉」的我,因為我能夠同理其他還未接觸法鼓山的人的感受,也會比較容易寫出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內容。

非常感謝舊金山道場開了這堂新聞寫作課,我收穫良多,尤其對聖嚴法師和法鼓山的認識,又多了一層。期許不久的未來,我能「低調」地為法鼓山「大肆宣傳」。

文:Sabrina Huang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寫作,也是禪修 Read More »

開啟你的減壓模式──「初級禪訓班」學習心得

現今的社會存在著很多無形的壓力。當我和不同的朋友聊起,發現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原因有的是小孩或另一半、有的是政治或經濟,还有則是工作或財務。但是不管壓力從哪裡來,長期下來都會影響睡眠或是身心健康。

從疫情開始,我發現有許多有關冥想的媒體影片和 Apps相繼出現,這表示很多人開始嘗試用打坐來舒壓力,我也不例外。很多文章都提到,抵抗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靜」,而打坐的目的就是要訓練「讓腦袋靜下來」。道理人人懂,但是,如果你試過打坐,你就會知道,腦袋不太聽話。後來因為有兩位朋友都在法鼓山上佛學課和當義工,聚會的時候她們常會跟我聊起法鼓山。今年年初有幸和朋友一起去道場出坡 (打掃環境),開啟了我上「初級禪訓班」的機緣。

還沒有上三月的中文「初級禪訓班」之前,我先去上了二月份的英文班,單純想看看中英文的禪訓有什麼不同。我後來發現,因為課程是針對不同族群的人而設計,所以中文班的上課時數比英文班來得多,而且對每個項目的解釋更為精細,也有較多的課堂練習和回家作業。

透過這四週課程的學習,我有了三個發現:

發現一:在課堂上大家第一次一起練習打坐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聽覺變得非常敏銳。因為安靜,所以會突然聽見私人小飛機從道場上空飛過、機車從大門騎過、有人走過觀音殿、外頭有小麻雀在吱吱咋咋⋯⋯,這些都是以往的我沒注意到的聲音,我甚至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聲。不過這也代表我的腦袋沒有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沒有專注在當下。要讓腦袋靜下來,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次的打坐我聽到很多以前沒注意到的聲音,但也譲我看見了自己已經離開了方法,沒有專注在當下。 

發現二:學習並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打坐姿勢很重要。因為正確舒服的打坐姿勢,可以讓你更快進入狀況,專心用方法,並減少因姿勢不良而產生的不適。課堂上,授課師姊詳細地示範各種不同的打坐姿勢,各組的義工師兄師姊也會提供額外的蒲團或毛巾,協助膝蓋無法平放的菩薩。上課時,除了打坐的姿勢外,還有教打坐前的「八式動禪」和打坐後的身體按摩。因為我平常坐著的時間很長,而且常常一坐就會忘記要起來走動一下。現在學會「八式動禪」之後,在平日工作時,即便沒有要打坐,也可以提醒自己做做「八式動禪」中的某幾式,讓身體有機會動一動,增加血液循環。

發現三:每週的回家作業就是記錄每天打坐的心得。因為中文班不是週末的密集班,而是每週一次,分四週上完,所以我們回家練習打坐三週,每週紀錄心得。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循序漸進,只求每天都有打坐,而不在於坐多久,慢慢養成每天打坐的習慣。

在每週的打坐心得記錄上也能看見自己的變化,有沒有放鬆、昏沉、妄想和使用方法。我發現自己的打坐品質不是很穩定,工作太忙的時候會因為打坐時身心太累,而昏沉或無法專注,做臥禪的話會很快睡著,不過睡眠品質有變好。

在最後一堂課的Q&A時間,有位菩薩問到:要如何能夠斷雜念 (或不良習慣)?常興法師的回覆是:先學會「覺察」, 然後就是「決心/定力」。當我們在打坐時「發現」妄想 (雜念),就是「覺察」的第一步,然後每次覺察到我們沒有在當下時,就把自己帶回當下,這樣才有做到「身在哪裡,心在哪裡」,而這一步需要不斷地練習「覺察」。下一步就是「決心/定力」。我們必須不斷地練習打坐,練習讓腦袋靜下來,覺察自己有雜念時,把自己再帶回當下,而這一個過程,需要時間、決心和定力。

我在南灣住了超過二十年,直到今年才有緣份接觸法鼓山舊金山道場。今年初開始參加週四出坡、新春活動、中文初級禪訓班、舒活一日禪,接下來還有禪一,都讓我慢慢感受到法鼓山的魅力。

舊金山道場的觀音殿很美,在這裡上課學習是一件很舒服、享受的事。非常感謝帶領我們上中文「初級禪訓班」的常興法師、授課師姊,以及義工師兄姊們認真的指導和協助,讓我的禪修又前進一步。

最後,我想用課程尾聲學到聖嚴師父所提倡的「四它」,來為我的課程學習做個完美的收場:「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文:Sabrina Huang

開啟你的減壓模式──「初級禪訓班」學習心得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