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佛學班菩薩戒學習記錄

佛學班第三年上學期的課程,主要在講解菩薩道的精神和菩薩戒的意涵。以下將我的學習記錄與大家分享。

當我們討論菩薩戒時,所談論的不僅僅是一套行為準則,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體現。菩薩戒源自於佛教,代表著對眾生的利益和利他利物的追求。在修持菩薩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擁有無私的心態,將眾生的利益置於首位。這不僅僅是一種慈悲心,更是一種境界的提昇,一種對世界的看待方式,聖嚴師父所寫的「菩薩行」正是這種境界的體現。

菩薩戒的修持需要我們不斷地放下自我,放下執著和貪念,培養無我之心。這意味著要願意犧牲個人的私利,不斷地修行和修正自己,去幫助他人解除苦難。聖嚴師父曾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我們持菩薩戒,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用怕犯戒,只要知錯能改、能懺悔,就能繼續修持菩薩戒。

菩薩戒的精髓就是止惡、修善、利益眾生。止惡,就是要避免一切不善的行為,遠離貪、瞋、癡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修善,是指積極行善,無論是言語、行動、還是思想上,都要努力培養善心和善行。利益眾生,是指一切行為都以利益眾生為目標,這也是菩薩精神的核心所在。

授課法師特別指出法鼓山的「心六倫」正是菩薩戒的具體實踐。「心六倫」是一套由聖嚴師父提出的道德倫理觀,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這些倫理準則強調了在家庭和社會中,如何通過尊重、理解和關愛來促進和諧,這與菩薩戒的精神不謀而合。

除了無私之心外,菩薩戒的修持還需要我們具備智慧、慈悲、和忍辱的心。智慧是指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和正確認知,慈悲是指對眾生的無私關懷和深深的同情心。忍辱則是指在面對種種困難和考驗時,需要具備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這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我們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以慈悲的心態去面對一切,進而向著菩薩的境界邁進。

最後,通過修持菩薩戒,我們可以逐漸超越對自我的執著,達到心境的解脫和寧靜。這不僅能夠使我們獲得內在的平靜和滿足,也能夠為眾生帶來福慧和利益。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和契機的修行之路,只有通過不斷努力和修行,我們才能逐漸領悟其中的奧妙,實現利益眾生、利他利物的大願。

文:方小玲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2024佛學班菩薩戒學習記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