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印度朝聖 – 親見佛陀 心相應
這次的佛陀聖跡巡禮,雖然多數所見為不完整的遺跡,但隨著大家的腳步,聽著果廣法師的導覽開示,彷彿見證佛陀當年的行跡—出生、修道、成佛、弘法、涅槃。能生於有佛法流傳的地方,並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親身參訪聖地,憶念佛陀,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激。
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的衹園精舍是我們參訪的第一個聖地,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佛陀在此度過了二十四個結夏安居。一走進偌大的衹園,雖然看不到當年拘薩羅國長者須達多(孤獨長者)用黃金鋪滿園林的壯觀景象,但仍舊可以感受到數千年前的寧靜與安定。
佛陀曾居住的健陀俱胝精舍(Gandhakutī)遺址的前方矗立著貼滿金箔的七層圓錐形小塔。順著小塔往裡走去,來到佛陀解說《金剛經》的法台,大家都莊嚴地穿上海青,恭敬地念誦《讚佛偈》,讚頌佛陀。雖然佛陀已不在世,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心與佛陀相連。法師細心地教導著:「收攝我們的心,當我們的心專注於唱頌內容時,心就能與佛陀的心相應。」
法師爲我們複習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以及在衹樹給孤獨園所說的法:十二緣起支生死的流轉與還滅。我們爲什麼會在生命中流轉呢?心原本是清淨的,但因為無明的遮蔽,「識」便產生了。「識」是煩惱、染污的心,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實有且長久不變。因爲無明的存在,使我們認知有誤,並生起顛倒見,看不清事物的本質,產生了我見與執著。「識」因此執取「名色」,進入生死流轉,周而復始地不斷輪迴。
那要如何修行讓生死還滅呢?答案便是將生滅的心安定下來。心安定後,便能清楚地認知身心與外在世界的真實相(即並非永恆不變,而是會一再變異),進而看見其本質,覺悟到無我。當「識」真正認識世界的真實相時,便不再執取「名色」,從而結束生死流轉。
聽完法師的開示,我不禁自問:如何才能察覺到自己的顛倒見,並開始不執取呢?因為要做到「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對我來說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大挑戰了。過去,我總認為對喜歡的與不喜歡的要有明確的態度。如果對某件事物不確定自己的喜好,便會覺得這是一種沒主見的表現。但現在我開始思考,為什麼需要對每件事物都表達意見呢?如果不給予任何評價,不貼任何標籤,只是單純地「知道」,這樣的狀態不是更加清明和輕鬆嗎?
伴隨著橘紅色的夕陽,大家緩緩地步出園外,耳裡迴響著法師在阿難菩提樹下的開示。雖然佛陀出世時,我們未能身臨其境,但此次深度的巡禮,彷若親見佛陀,無二無別。
文:Hsy Y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2024 印度朝聖 – 親見佛陀 心相應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