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維摩詰居士的智慧——讀書會活動報導

2025年,舊金山道場星期三的心靈環保讀書會,以閱讀常啟法師的著作《菩薩行——維摩詰經的智慧》開啟了今年的聚會活動。《維摩詰經》是大乘初期的經典;法師在書中指出,它與其他大乘經典的最大不同處,是對新學菩薩提供層次分明的菩薩行修學次第,使其具有可操作的實踐性。在中國,《維摩詰經》自古就被文人所喜好,是一部公認具有濃厚小說及戲劇張力的經典,也深深影響中國文學及藝術的發展。

讀書會帶領人提到,2020年閱讀的《心經》和2022年開始的《金剛經》都著重在空、無相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認知比較難直接接軌,也就是說「道理知道,但是做不到」。直到2021年聽到常啟法師在線上介紹《維摩詰經》時,法師鼓勵大家透過讀誦、理解此經典,從一位居士的身上,學習如何打破自己思想的局限,產生新視野來面對自己的日常處境。

2023年,常啟法師到舊金山灣區弘法,也帶來他的第一本著作《菩薩行——維摩詰經的智慧》。法師在書中把十四品的經典內容做了仔細、完整的介紹,補足線上課程的不足。因此,帶領人發願有一天要介紹這本書給同修道友們,大家一起相約學習。終於在一年的準備之後,於今年因緣成熟。

一月八日是第一次的讀書會聚會,有遠從紐西蘭、瑞典、加拿大及美國東岸的師姊們上線與大家共學。當問起報名讀書會的因緣時,有師姊說,《維摩詰經》像一部歌劇,非常精彩,想要進一步了解細節,並聽聽大家的見解,翻轉自己的思維惟。也有師姊謙虛地說,自己在紅塵中遊蕩許久,現在想完成早年學佛設立的目標,從讀書會的不同視角去了解自己的缺失。更有師姊們是常啟法師的粉絲、或是讀書會的長期護持者,聽到要讀《菩薩行》這本書,就直接報名了。

無論是以什麼心態來參加讀書會,大家一致認為,即使能運用書中的一句話於日常生活中,就會很受用。期許能學習維摩詰居士的智慧,以不二法門,離垢清淨地修行。也學習維摩詰居士能自由自在地在紅塵中,與眾生相處,善巧方便地度化眾生,成就無垢清淨的人間淨土。

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每月第二和第四週的星期三的菩薩行聚會。

文:Shu Wang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學習維摩詰居士的智慧——讀書會活動報導 Read More »

「禪的鈔經」——法鼓山矽谷中心活動報導

法鼓山矽谷中心「禪的鈔經」課程於二月十九日上午揭開序幕。演期法師從Fremont 前來關懷學員,並帶領鈔經前的靜坐及開示。

法師解釋,身心平衡是精神穩定的基礎。修行者可以透過鈔經來開發慈悲與智慧,讓內心更加清明。禪的本質是一種過程,而不在於結果,因此應專注於當下,而非急於求成。鈔經時可能會發現手和身體很緊,會痠,這是因爲思維的速度比動作快七倍,身體為了趕上心思的變化,往往就自然的緊繃了。

鈔經時專注於筆觸,若心生雜念或分心,鈔經修行便容易受影響,因此,唯有保持專注與覺察,才能真正體驗禪修的深意,達到身心和諧的境界。

課程中學員們也在帶領下,起身經行,放鬆手指、手臂和身體。課後許多學員分享了鈔經初體驗的感想,大家一致認為,一個半鐘頭的時間,感受到在忙碌生活中難得擁有的寧靜和諧。

演期法師鼓勵大家,每天可以利用短暫的時間鈔經練習,享受身心平衡的感覺。學員們也非常期待下次的再相見。

文 / 蘇果益

圖 / 法鼓山矽谷中心

「禪的鈔經」——法鼓山矽谷中心活動報導 Read More »

開山——法鼓山矽谷中心

舊金山道場即將在二月十八日正式啓用位於南灣庫柏蒂諾市(Cupertino)的「法鼓山矽谷中心」,寄望未來能利益更多信眾,來親近佛法。二月九日是矽谷中心的灑淨日,儀式由監院常襄法師主法,在大悲咒恭敬虔誠的唱誦聲中,法師以淨水甘露遍灑壇場。法會莊嚴圓滿,祈願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讓矽谷中心順利推動弘法大業。

法師叮嚀大家,矽谷中心的成立,表示這個地方需要佛法。新開發一個據點如同開山,除了把硬體的設備架好,更需要把佛法弘揚出去。而說到開山,就一定會有一群打前鋒的開山義工,大家盡心盡力、隨緣努力,隨時練習三輪體空的心態,不論結果是好是壞,都能放下。

最後的「感恩時間」,法師請三位義工分享。負責道場建設的廖繼崇菩薩非常感恩法師、悅眾等所有人的努力和合作,才找到這個採光良好、停車位充足的最佳場地。室內設計採用法鼓山心靈環保的理念,以簡單、自然、質樸、實用為原則。蘇馨遠菩薩主理中心的活動與課程,她期許在矽谷這個工程師多的地方,我們能展現人性輕鬆溫馨的一面,而不是讓人感覺只是從一間辦公室到另一間辦公室的冷硬。許瑤玲菩薩則是負責中心的學藝課程,三個深受喜愛的襌藝課程及兩個讀書會已經開放報名,未來將安排多樣性的專題演講或生活講座。希望讓矽谷中心成為忙碌奔波矽谷人的心靈充電處,身心補給站。

聖嚴師父在開山之路時提到,做事沒有喜歡不喜歡,只一心為眾生服務與奉獻。希望我們也能學習師父「有大願力」的精神,建設人間淨土,帶給灣區一個更健康、心安平安的生活。

報導:許瑤玲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開山——法鼓山矽谷中心 Read More »

傳燈日講座二 生活即實修,實修即日常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二月九日迎來了第二場傳燈日講座,由辜琮瑜老師分享如何實踐人間淨土的方法。接續昨日果賢法師分享 聖嚴師父開山的歷程,鼓勵我們大家要開啟自心寶山,但應該如何付諸行動呢? 透過辜老師一連串的提問,幫助我們向內探求,了解自己學佛的動機、方法、目的等等,繪製出一張屬於自己的學佛地圖。

很多人覺得師父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教授佛法的觀念,把佛法生活化;辜老師特別就此指出,那是因為師父累積了深厚的實際修行經驗,也就是透過觀行,才能自然地把佛法內化在日常生活中,融在他的行住坐臥、待人接物裡。而我們要如何做到跟師父一樣,能時時把佛法提起來呢?

辜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從學習「心五四」的基本精神開始,閱讀師父生活佛法類的叢書,練習從心溝通。然後再進階到實修類的書籍,學習佛法的知見以及具體可以上手實踐的法門,促使學佛者開始內在的轉化,提昇自主的修行力。實修佛法讓我們往自己內心世界去挖掘,是一個將我們的潛力發展出來的過程,是開啟自心寶山的重要關鍵。因為唯有透過實修,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行動,讓我們從知道進而做到,達成改變自己的成果。然而這需要恆久地練習,所以,想要深度的改變自我,是一趟持久的歷程。

另外,辜老師也把 聖嚴師父的弘化歷程譬喻成天臺的五時說,包括:(1) 早期禪修、(2) 法鼓山的理念、(3) 心靈環保與三大教育、(4) 漢傳禪佛教、(5) 天台心鑰與華嚴心詮,強調教理與觀行並重,包含漸和頓的修行法門。

最後,辜老師提醒我們,不要落於表層的催眠,只有深入實修才能真正體會佛法的力量。而實修有三個層面:確實地修、老實地修、以及踏實地修。當實修已經入心的時候,生活即實修,實修即日常。

文:林寬雲

傳燈日講座二 生活即實修,實修即日常 Read More »

傳承 聖嚴師父的開山之路

二月八日舊金山道場、洛杉磯與溫哥華道場聯合舉辦兩天的「線上傳燈日講座」活動,第一天邀請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來跟大家分享 聖嚴師父的開山之路,總計有一百八十多人參加。

前一日是師父捨報圓寂十六週年,果賢法師提到,剛好師父也花了十六年的時間,從1989年找到法鼓山金山的土地至2005年完工成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其中除了硬體建築的施工,還提出了團體組織發展的理念,強調四種環保、三大教育、及漢傳禪佛教等主軸與內涵,做為法鼓山佛弟子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師父開山,是為了感恩與體驗高僧大德們的悲願心,試著做更多自己當做且能做的佛事。果賢法師分享到,師父相信開辦佛教教育是最好的弘化方式,關懷和教育是法鼓山的使命,舉辦任何活動,進而與人互動都應具備這兩項功能與作用。另外,開山的意義是讓大家開自己心中的寶山,學習如何成就自心的智慧與慈悲,進而一起來建設人間淨土。

果賢法師分享了很多師父帶領四眾弟子穿梭於荒山野嶺、小橋流水間的照片,對比今昔景觀的蛻變,到處都蘊藏著境教及平等與慈悲的開山理念。師父教導我們,法鼓山道場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們和社會的需要,是凝聚了眾願共行而產生的,絕非偶然。所以只要有一個人認同並推廣師父提出的理念,法鼓山就會繼續存在。

果賢法師鼓勵大家可以透過閱讀《法鼓全集》來認識師父,學習如何把師父言傳身教的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以做開山菩薩,發願行願、開啟自心寶山、淨化社會,讓人間處處是淨土。

願以師父的書信做結尾:我不怕困難,也不因有失敗而灰心,事實上,在我看法,失敗這樣事是沒有的,一切都是促成我們達到成佛之路的必經過程。

文:林寬雲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傳承 聖嚴師父的開山之路 Read More »

生命、科技、佛法 —— 「當生命遇到AI」活動報導

辜琮瑜教授的「學佛三帖共GO」系列講座於一月二十日來到了第三講「當生命遇到AI」。辜老師以台灣三鐵為譬喻,前兩講就像乘坐「高鐵」快速瀏覽修行地圖,對學佛有個整體的概念。再以乘坐「台鐵」慢慢介紹、深入大乘三系(中觀、唯識、如來藏),隨著不同根性因緣,找到相應的修行法門。這講則如搭「地鐵/捷運」,跨界、跨線的四通八達,智慧地運用現代科技與佛法接軌。

講座以趙逸帆先生問ChatGPT是否有「機器人統治全人類的計劃書」為開場,點出近代人類因使用現代科技而面臨的問題。如果讓人類高度依賴數位工具,造成大腦功能退化,喪失獨立判斷能力,人類就會變成行屍走肉,機器人或許就能接管社會。藉著趙先生的發問與ChatGPT的回答,辜老師以「現代人的五大生命關卡」和「AI負傾向與解決之道」兩大主題,分享與指導我們當生命碰到AI時,如何面對,並轉負能量為正能量。

人類常常面對生活、生存及生命等的苦惱;辜老師歸類為生命的「五關」:情緒迷霧掙扎的「心情關」,社交迷宮探索的「人情關」,慾望迷宮失衡的「物質關」,科技耽溺的「機關」,及生態危機覺醒的「資源關」。這些挑戰就像是個迷宮,在科技的影響下,帶給人類許多的問題,影響著生活、生存和生命。

在面對這些問題和影響下,辜老師提出解決之道是「學習活在當下」。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我們的世界只有當下。隨著科技資訊的發展,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再加上不自覺地陷入擔憂或過度關注未來目標,自我察覺能力逐漸喪失,也就失去「自然而然」當下的能力。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常常回到現場,與當下連結。我們應該要專注於當前任務,感受並體驗周遭的環境,及關注身體的感覺,並真正傾聽與回應的與人互動。從佛教觀點認為「一切唯心造」,因此禪宗鼓勵透過禪修,轉換觀念的調整心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辜老師鼓勵大家藉著呼吸去觀察、調節,將注意力帶回當下,且要有覺照,有意識地生活,不要被慣性驅使。

AI能不能取代佛法的傳承呢?辜老師指出,目前的AI僅扮演轉譯者的角色,而且仍有其局限性。AI與佛法存在有本質上的差異,無法像人類能深入的體驗。所以在佛法的學習上,AI可以是輔助工具,但它無法幫助人深入了解正確的佛法概念。最後,老師鼓勵來參與講座的大眾要有智慧地使用AI,時時回到自己生命的體驗。

文:Shu Wang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生命、科技、佛法 —— 「當生命遇到AI」活動報導 Read More »

找到修行入手處 ——「大乘三系心性與修行 」課程報導

辜琮瑜老師五天的課程就大乘佛法的三大系統 ——中觀、唯識、如來藏,從核心思想、修行觀到日常應用,做系統性的整理和介紹。雖然上課時間密集,又逢忙碌的中國新年前夕,每堂課約有四、五十位同學菩薩參加。

辜老師從歷史發展與心性染淨來介紹三系的發展與概說。佛法雖只有一味解脫味,但由於眾生根器和需要的不同,為了攝受不同根機的眾生,便開展出大乘佛法三大系統:中觀、唯識、如來藏。

唯識學主要針對內心的活動狀態做深入的探討,但最終的目的仍是破妄。唯識學派主張「萬法唯識」,將人的心識分為眼耳鼻舌身對應的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識末那識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而我們所認知的世界都由八識變現而成,所以稱為「萬法唯識」。

前五識的作用是直接的感知,由眼、耳、鼻、舌、身五根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五塵(外境)而生。第六意識將前五識的感知作了解、分別的作用;它可以在前五識生起時同時俱起(五俱意識),也可以單獨現起(獨頭意識),例如作白日夢時的獨散意識,睡眠作夢時的夢中意識,或打坐禪定中的定中意識。當第六意識與前五識俱起時,第六識會憶念搜尋過去的經驗,對前五識領納的外境作比較、印證、了解,進而產生愛憎、善惡丶染淨的心念。第七識則恆審思量,執取第八識為我,因而產生我愛、我見、我癡、我慢等根本煩惱執著。而第八識如同倉庫,收藏我們無量劫來所造的善惡業力的種子。雖然每一期的生命都是生滅變化的,但所有身口意的活動和功能都以種子的形式記錄在八識田裏。當因緣成熟,種子便會變現果報,而其作用又會以新種子的形式回熏八識,這就稱為「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唯識主張世間一切都虛幻不實,是「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而修行切入的角度,則是「轉識成智」,關鍵在從有我到無我,轉第七識的我執。辜老師更以鄭石岩老師〈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論文的內容來幫助我們了解唯識在生活中的修行與實踐。比如說,透過對於心識活動的了解,我們可以運用「遍行」、「別境」、「善心所」的作用來提起正見,轉化煩惱,提昇心靈品質;並藉著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提昇,一步一步從修福修慧,累積基本功夫(資糧位);修慧,認清生命本質(加行位);抿除我執,取消人我對立(通達位);發展菩薩心行及悲智雙運(修習位);到轉識成智,完美人格的實踐(究竟位)。

最後兩天辜老師分別講解了中觀與如來藏。中觀學派著重於諸法實相的探討,強調「一切法無自性」,來幫助眾生破執而得智慧與解脫。中觀主張一切法(現象)的存在,依世俗諦而言,是「有」;而依勝義諦的角度,則是緣起無常,空無自性。中觀的「空」,是指沒有恆常不變的有;而中觀的中道,並非折中的「中庸之道」,而是超越線性相對的兩端,不執取任何一邊。中觀的修行,是依緣起而入中道,觀察體悟諸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無自性的真實相。如來藏學派則強調眾生本自具足清淨本性,與佛陀無異,常住不變。如來藏思想能使人生起信心,鼓舞人學佛成佛,用修行的方法從虛妄染汙的煩惱心深處,把佛性開顯出來。辜老師提醒我們,學習大乘三系,重點是幫助自己找到相應的修行方向和方法,然後練習實踐,解脫煩惱,達到生命的轉化。

有同學雖然對大乘三系完全不認識,但因為讀過辜老師的書《生死學中學生死》,覺得相應受用,所以慕名前來上課,進而有了認識佛法、認識道場的因緣。也有好幾位剛上完聖嚴書院佛學班的同學表示,感謝辜老師的課不僅幫助大家認識唯識學,又對佛學班學過的中觀與如來藏做了複習,為學佛修行之路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文 / Felicia Chi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找到修行入手處 ——「大乘三系心性與修行 」課程報導 Read More »

用懺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2024年第十七屆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啟建,法鼓山舊金山道場於十一月二十六日開始網路共修大壇《梁皇寶懺》法會,並於十二月一日上午圓滿。共計二百五十三人次實體參與。

常住常興法師每天提醒信眾,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跟著一起唱誦,融入在法會裡面。拜的時候身體放鬆,心情也放鬆,回到當下。法師分享第一次拜《梁皇寶懺》的因緣,當時剛接觸禪修,打坐時腳很痛,聽帶禪修的法師鼓勵大眾參與農禪寺的《梁皇寶懺》,說拜完後身心會變得柔軟,於是躍躍欲試。圓滿那天,法師走在農禪寺往捷運站的小路上,內心不知道為什麼冒出「將此身心奉塵刹」,過沒多久法師就報考僧大,現在想起來,覺得可能是宿世發過的願。

另外法師問什麼是心柔軟?當面對境界,不與別人對立,就是心柔軟。別人的想法或意見不一定是最好的時候,法師還是願意讓菩薩們試試看,讓菩薩們練習覺察,因而學習或改進。休息時間,有第一次來拜《梁皇寶懺》的信眾分享,覺得行程非常緊湊,洗手喝水沒多久就聽到搖鈴。特別的是,有位全程參與的信眾是遠從臺灣來探望兒子,非常歡喜地分享終於完整的拜了一次《梁皇寶懺》!因為在台灣都是當義工,還沒有機會從頭到尾的參與過。隨喜讚歎法鼓山的義工們,總是放下自己,成就大眾!

最後法師用聖嚴師父的墨寶「用懺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為結語,期勉義工與信眾提升自己,利益他人,建設人間淨土。

文:林純平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用懺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Read More »

果醒法師帶領念佛禪一

果醒法師遠至舊金山道場弘法的第二場活動,在陽光普照的週日展開。十月十三日,觀音殿堂在近五十位與會信眾及義工的參與下,座無虛席,展現大眾對「念佛禪」方法的興趣與學習精神。

果醒法師說此方法在法鼓山推出時,因為有念佛會及禪坐會的菩薩參加,著實花了一番心力來融合不同專修法門的兩會。針對這次有近一半以上是第一次參加「念佛禪」的灣區信眾,法師分別介紹「念佛」與「禪」的基本概念,並指導如何跳字換氣、如何運用丹田的力量,或是用「諷誦」的方式,來輕鬆唱誦「阿彌陀佛」四字佛號,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將放鬆身體的禪修方法,融入並用。

從結合念佛、放鬆身體、不斷收攝到方法上的練習,可以漸漸提昇個人的散亂心到集中心、身心統一,乃至與外境統一的不同階段,也能不預期地達到運動的效果。在觀念及方法說明後,法師即帶領大眾,進行上、下午兩個時段密集的快、慢版繞念佛號、坐念佛號,與止靜。信眾更可依據自己的體力,在繞念佛號時段,自行出入隊伍,而持續維持殿堂裡不間斷的佛號唱誦。

活動後的Q&A,有信眾提問:要隨時運用丹田的力量唱誦,又要練習放鬆,還得觀察腳步,覺得自己的妄念在這些內容裡跑來跑去,無法專注。果醒法師則回應:我們的身心就是由五蘊的一大堆妄念構成,現在就是縮小範圍,將一大堆的妄念,收攝到這唱誦、身體放鬆的幾個妄念裡,然後漸漸地,當一大堆的妄念遇到這幾個特定的妄念,就會被自動地排開、排除。

另外有信眾請教「諷誦」的方法,法師提到自己這個方法是學習 聖嚴師父的唱誦,也花時間不斷地練習,並現場以《大悲咒》、《心經》示範一段。大眾聆聽果醒法師獨特一別的唱誦法,「念佛禪」就在如沐春風下,圓滿了此次共修活動。

文:蔡素梅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果醒法師帶領念佛禪一 Read More »

解行並重 法喜充滿──《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活動報導

舊金山道場於八月十五至十八日舉辦了為期三天半的《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由法鼓山三學研修院副都監果慨法師帶領,共有三十六位學員參加。

活動開始前,所有學員共同抄寫了兩部法華經,在活動時供佛。所有的學員也被要求必須全程上完教觀綱宗課程,達到解行並重的效果。活動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除了定時的八式動禪及打坐之外,學員要當自己的監香,引導自己一天中至少要拜完兩座,並於三天半之內至少誦完一部法華經。

在活動圓滿前的大堂分享中,不像過去的活動大家都不敢舉手分享,這次大家非常踴躍,法喜充滿溢於言表!有學員說到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打坐用不上方法,為了對治,他拼命來道場做義工,截至目前為止已經累積了三百多小時義工時間,但還是用不上方法。這次活動中,才拜完第一座,居然方法用上了,讓他非常感恩,也讚歎拜懺的功德!也有老菩薩分享,拜完第一座覺得非常累,但仍敦促自己不要放棄,沒想到身體越拜越鬆,誦經也誦到停不下來,非常法喜。有學員因為上了《教觀綱宗》的課程,了解到要站在圓教的立場、用藏教的方法,所以在拜懺時是代眾生一起懺悔。許多學員分享,由於活動前有上課,所以在打坐時聽到周圍的聲音或是聞到大寮煮飯的香味,知道不要被影響,所以能安心用方法。

最後法師在大殿帶領所有學員一起跟佛菩薩告假,大家殷勤期盼,希望法師明年也能前來舊金山關懷大家。

文:盧常伽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解行並重 法喜充滿──《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活動報導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