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大路通解脫,善用修行GPS

才結束法鼓文理學院課程,辜琮瑜教授風塵僕僕帶著寶貴的「學佛三帖」來舊金山道場。一月十日,「學佛三帖共GO」系列講座的第一講「佛法菩薩 修行地圖GPS」在線上舉行。辜教授帶領近百餘人乘坐第一「鐵」(高鐵),快速導覽了學佛修行的脈絡地圖。辜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運用各種生動的類比、譬喻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教導大家善用GPS,在學佛路上選擇適當的交通工具並積累前行的資糧基礎,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路線並落實GPS的指引。

透過介紹佛教的四大面向(佛學、佛法、佛教、學佛)、修行地圖和學佛方法,辜教授引導大家思考學佛的初衷,評估自己的修行歷程,並以終身學習的圖譜勉勵大家找到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珍惜每次精進的機會。第一帖為大家帶來對治煩惱的藥方後,接下來的兩講,辜教授將帶領大家在「鐵」路上深度導覽大乘三系,再搭乘四通八達的地「鐵」,從修行的視角體會AI(人工智能)的雙刃作用,讓佛法融入生活,也讓生活充滿佛法。

當接觸佛法很久卻仍在生活中煩惱不減的菩薩質疑佛法的用處時,教授直言是因為他們「沒有用」(佛法)。要真正將佛法用於生活中,不僅需要觀念的學習,更要親身體證、體驗和實踐。學會覺察自己的進步和改變,對自己多一分信心,對修行多一分耐心。即使不能立即消除煩惱,但若能縮短生氣的時間,降低發脾氣的頻率,這些細微的改變都值得肯定,也都顯示修行正在發揮作用。

學佛三帖讓我們看到條條大路通解脫。在這個強調多元化的社會中,更能體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明白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因緣和習性。佛法作為最根本、最究竟的GPS,能依據不同人的需求,展現通往彼岸的不同路線,啟示我們要多觀照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是怎樣的學佛人,才能善用修行的GPS,在生活中真正受用佛法。

文/Olivia Wei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視訊組

條條大路通解脫,善用修行GPS Read More »

聖嚴書院佛學班結業感言

法鼓山舊金山與洛杉磯兩個道場自2022年起合辦的聖嚴書院佛學班在今天畫下完美的句點。我有幸親自參加這最後一堂課暨結業式;同時,也有幸代表舊金山道場的學員發表感言。回顧過去三年的學習,以下為三個方面的感想,與大家分享。

第一是關於參考書目。法師鼓勵學員們多多複習這三年來的筆記;它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佛法架構。除此之外,法師講課時分享的參考書目,也是我格外珍視的。透過這些參考書目,我能更深入的探討法師是在讀了哪些經典與資料之後,才講授出課堂中及筆記上的內容;同時我們也得以參考法師在「深入經藏」這條路上走過的途徑。例如,我曾向授課法師報告,會請購一本杜正民教授所著的《如來寶藏》,以進一步認識聖嚴師父的如來藏教法。

第二是關於體驗因緣。這個佛學班對我來說意義非凡。猶記得2019年底或2020年初時,得知佛學班即將開班,我立刻填好了報名表。沒想到不久後,生活上的轉折使得家人和我決定搬回臺灣;與此同時,佛學班也因為新冠疫情急速升溫沒能順利開課。回到臺灣後的頭兩年,心中時常為此覺得遺憾。儘管臺灣每年都有不少新開的聖嚴書院佛學班班次,但每週上課的時段卻沒有一個是我能長期配合的。一轉眼到了2022年,我偶然得知舊金山及洛杉磯道場即將重新開辦當初因疫情而取消的佛學班。而且,上課時段是加州時間週日下午,即臺灣週一清晨——這幾乎是最不影響家人作息以及我自己工作的時段了!

佛學班開始不久,疫情告一段落,那時我擔心道場可能會恢復全程只限實體授課;若真如此,我只能盡快尋找在臺灣銜接得上的梯次。幸運的是,佛學班保持了線上授課模式,讓我有機會完整參加這三年的課程,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直到結業。

第三是關於完成承諾。回想當初,即使在不斷告訴自己機會難得,要把握因緣的情形下,最後仍是要靠著一股衝動才填完報名表,開始了接下來三年的學習。如今,我看見自己走完全程,取得結業資格,實現了參加佛學班的夢想。讓自己實際體驗到「我可以說到做到」,這對自己真是很正向的回饋呢!

文:郭演學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聖嚴書院佛學班結業感言 Read More »

科學與佛學

我來自於一個崇尚科學的家庭,凡事講究誠實、客觀、實事求是。然而,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科學難以解決或解釋的情況。因此,在不斷思考和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我接觸了佛學。

最初接觸佛學是在臨近大學畢業時,當時我因為受到腰痛的困擾,參加了藏密氣功學習班。練習藏密氣功對於緩解疼痛非常有幫助,但那時我只是希望治好腰痛,對老師介紹的佛學知識並不太了解,也沒有深入探討。

之後透過《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經文,確信生命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也相信輪迴轉世的學說。我認為佛學對於撫慰心靈非常有幫助。尤其是當我們一家人來到美國後,在陌生的文化和環境中生活,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佛學成為我信賴的力量,總是能幫助我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讓我不再被困擾。

時光荏苒,轉眼間兒子已經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此時,先生和我的父母都已經八十多歲,開始經歷各種身體和心理上的挑戰。雖然我們盡心盡力照顧父母,但依然難免會有遺憾。尤其是婆婆最近中風,先生非常不安,放下工作回國照顧。當我看到自己的父母從年輕時的俊美強健,到如今的年老體衰,再回顧自己的人生旅程時,這一切正如佛經中所描述的那樣——世事無常,人生難免生老病死。

何其幸運的是,佛陀早已洞察宇宙的真相,並告訴我們如何通過修行來達到解脫。如果現在不修行,還要等什麼時候呢?想到這裡,我開始查詢有關皈依和五戒的資訊。

有一天,我打電話到法鼓山舊金山道場,一位師姊非常溫暖友好地幫助我們聯繫了演期法師,專門為我和父親安排了皈依和五戒。那一天恰好是阿彌陀佛的誕辰,也是永明延壽的生日。法師慈悲為我取法名「寬永」,為父親取法名「寬明」,希望我們永遠生活在光明之中。

在演期法師為我們授予皈依和五戒的時候,我們得到了同修們的幫助、鼓勵和祝福。父親和我既感恩又高興,從此我們與道場的師兄姊們一起進入了一個美麗幸福的新天地!

文/Annie Huang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科學與佛學 Read More »

不懈怠、勤精進

之前與道場的學長一次不經意談話,聽他說起拜《梁皇寶懺》的水陸法會。才明白,拜《梁皇寶懺》,是修行法門的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懺悔以往的過錯,請求與傷害過的眾生解冤釋結。從那時起就讓我深切感到,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會經常不經意造不當身口意三業,總想找個機會做懺悔發心改過。於是決定今年一定要參加法會,並且堅持全程參與。雖然由於身體不適中斷一天半,但最後仍能感受到強烈的法喜和殊勝,增長慈悲心和智慧,獲得不可思議的身心清淨。

法會中,常興法師講解《梁皇寶懺》的由來: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往生後身受蟒身之苦,托夢給梁武帝,於是皇帝請禪師編撰懺文為其超拔罪業,罪滅福生,郗氏得以解脫至忉利天。拜懺主要有三種功德利益:提升個人品質、消災增福壽、生起慈悲心。我們意識到了自己做錯事,造了身口意的業,傷害過無數眾生,從而發心懺悔,請佛菩薩見證,這是提昇了個人品質,也是法鼓山的理念。聖嚴師父也曾經開示:我們經常有意無意地傷害他人,使他人受苦受難,倘若能天天懺悔,身心必能清淨。以往累世的冤親債主聽到我們在佛菩薩面前懺悔,也會跟我們解冤釋結,同時我們又為所有眾生懺悔、祈福並將功德利益做迴向,這也在幫助我們自己種福田,消災解厄增福壽。其實佛菩薩是不需要禮拜供養的,我們供養佛菩薩最終是在利益自己、利益六道眾生。

法會中共有兩千零二十五個拜佛禮,禮拜約一千五百位佛菩薩,每一位佛菩薩的佛號都象徵不同的意思,比如不休息菩薩,不休息佛,督促我們修行要努力不斷堅持。相信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必會生起慈悲心與智慧心。人生無常,事事難料,在我們今天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一分懺悔,多一分慈悲,多一份感恩,我們的世界也會更美好。

最後,感恩所有法會的維那法師,悅眾法師和開示的法師們;感恩所有法會的義工師兄師姊菩薩;感恩所有參加拜懺的同行菩薩。自己一個人在家拜懺很難堅持,但是來道場和一群同行參與共修,會感受一種無比不可思議的法喜與慈悲智慧的力量,是人生道場中難忘的體驗。在此發願,以後每年都來參加《梁皇寶懺》法會。

文:Claudia Li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不懈怠、勤精進 Read More »

一期一會

緣起於對已故父親的愧疚心,去年參加了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的水陸法會,藉著禮懺拜佛報親恩,將功德迴向父親。當法會圓滿時,心中十分感動,感受到法喜充滿及收穫豐盈。於是發願一定要再參加來年的水陸法會! 

當網站開放法會時間表及接受報名的時候,排除萬緣,馬上把時間安排好,確保可以參加六天的法會。大壇的前行功課是每日禮拜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每句一拜,共一百零八拜,或持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三千遍。說來慚愧,這次沒有在法會前精進地做前行功課,所以一直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定力可以順利圓滿六天的法會。

法會的每一天,抵達道場後都會特意提醒自己,每時每刻都要收攝身口意。我也利用休息時間做壇場的每日定課,設法讓自己在法會進行時,專注地將身心投入在佛號和懺文之中。監香法師在每日的第一支香都會溫馨提醒大眾收攝身心,並帶領我們發願,提起力量,以利他的心來為所有的眾生禮懺,並將得到的法益功德悉數迴向於眾生。於法會中,我體驗到了發願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議!因為願是一個動力,有了願的力量,就能夠推動行的力量。

為期六天的法會,轉眼即逝。今年感悟特別深的是懺文中提到的善惡因果,有業有報;和解冤釋結,有冤要解開,有結要釋放的道理。在念誦相關善惡業報及其因果關係的懺文時,也隨文內省觀照。我警愓自己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心中常存善念,切莫因身口意不清淨而再造惡因,結六道輪迴的果!所謂 「緃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知因了果後,提醒自己要在因中努力,好好修行,廣種善因!

此外,在拜懺時隨文覺照到自己對 「我」及 「我所有」的執著,感到非常慚愧!與家人、親友、同事在日常生活相處時,常因自己的期望或貪求,導致我們之間的期待沒有相互對焦,進而引發貪嗔癡煩惱,也在有意或無意間傷害了他們,產生了怨結!我覺悟到自己應當以慈悲心與人相處,學習對任何人都生起歡喜心,處處與人結好緣!

在整個法會拜懺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 「自我」的消融,學習到減少對外在世界的要求和因果業力的道理,知道慚愧懺悔,感恩三寶的加持!另外我也感恩種種因緣成就,常興法師和義工菩薩們的護持,讓大眾在舊金山也可以在道場共修這一期一會的法會!每一年的法會,雖然禮拜相同,但因不同道友的參與而有不同的感受,也因而呈現出不一樣的因緣和功德,然而它始終是圓滿成就道業的資糧!於此,我希望正信佛法的正知見,能廣傳於每一位眾生,使其得以聞法解脫,離苦得樂,阿彌陀佛!

文 / 劉麗琴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一期一會 Read More »

2024總本山水陸法會(下)——平等心,恭敬心,懺悔心

在參與總壇法事期間,法師多次提到,參加水陸法會不僅是要「開啟自性大悲,祈願眾生離苦」,更要「時時恭敬,處處感恩,常行懺悔」。實踐的方法則是發起平等心,恭敬心與懺悔心。

何謂法界,理常一故。法師解釋道,對待聖凡眾生,不應存有差別或排斥的心態。我們要練習看到他人快樂時,自己也感到快樂的平等心。在法會中,法師分享了一個故事:當你在餓得快要死時,得來不易的一口飯,卻有另一個人同樣也需要這口飯才能活下去。此時你會願意將這口飯布施出去嗎?當時我心裡想著,也許一人一半?法師接著說,佛陀在成佛前的多世生命中,總是將自己的所有完全布施出去,毫無保留,始終懷抱著看到他人病苦,便希望其離苦的悲憫心。而反觀自己這種半半的心態,何時才能放下自我,往佛陀的心再靠近一點點呢?

「能護念他人,就是守持不殺生戒」。聽到這句話時,我才明白—為他人著想,本身就是一種持戒。在法會期間,幾百位參眾共住在一個大空間,如果少了護念他人的恭敬心,日常起居中彼此都會受很大的影響。聽完法師的教導後,我開始調整心態,告訴自己:不是對方做多少,我就做多少,而是我能做多少, 就盡量去做。然而,這並不容易。當我提醒自己提起護念他人的心時,往往又會忍不住挑剔東挑剔西。但很快地, 我便感受到一個良性的循環—當我以為自己是在護念他人時,其實也很快地感受到對方也正在護念著我。

儀軌中提到:「皆緣釁起於一朝。遂使禍連於多劫。」法師指出,與大眾相處時,難免結下恩怨。而拜懺則是向自己的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懺悔和解。但即使我們與自己和解了,若對方尚未原諒我們,又該如何讓對方放下心結呢?請對方吃好吃的。這便是「施食法」的意義,也是總壇法事所修的法門。想到那些受苦的眾生,我不禁期盼:這麼殊勝的法會,他們應該都會欣然前來吧!然而,法師提到,許多六道眾生,即便知曉法會,也會因恐懼而不敢參加,無法得度。或許,我們每一個人的善念與發心,便是幫助眾生消除恐懼的重要力量。

在奉起下堂法會期間,眼淚會不自覺地流下,內心卻感到一片溫暖。想到無數的六道眾生來到法會,沐浴淨身,設座受供,享用佳餚,授菩薩戒,最後再為他們祈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場法會助眾生離苦,其意義無法言喻。雖然這是第一次參加,但我知道,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文:Fannie Yao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2024總本山水陸法會(下)——平等心,恭敬心,懺悔心 Read More »

2024總本山水陸法會(上)- 在放鬆與專注中培福修慧

非常感恩今年有機會參加總本山水陸法會,與大家共修並隨眾作息。整個過程中,長時間練習放鬆身心,並認真對待每個環節。這些體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培福修慧的重要性。

初級禪訓班時,我學到了禪修的十六字箴言:「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雖然平時也會提醒自己要應用這些方法,但在忙碌和不安定的狀態下,常常難以持續實踐。然而,在法會期間,每場佛事都持續數小時,而我又穿著略硬的鞋子,所以每當腳底或膝蓋傳來疼痛感時,就會不自覺地想起法師的叮囑:「膝蓋微彎,清楚放鬆,全身放鬆。」這些叮嚀幫助我不斷地調整身體,慢慢放鬆,讓身心更舒適、專注。這次的經驗讓我明白,長時間持續運用方法能快速幫助身心建立放鬆的習慣,也讓自己在參與法會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專注與心安。

在法會中,法師分享了一則甘地的故事:當甘地發起非暴力抗議運動,呼籲民眾停止購買英國布料,改買印度本地生產的紡織。某天,甘地要求孫子組裝一台紡織機,卻故意拿走了一個小螺絲釘。孫子立刻拒絕,說少了這個螺絲釘,機器無法正常運行,甚至可能變得危險。這故事讓我反思:在參與這場千人的水陸法會時,雖然我常常覺得自己就像那根微不足道的螺絲釘,無論認真或打混,都不會影響法事的進行。但每當這樣的想法浮現時,我便會想起這個故事,提醒自己既然因緣具足,來到這裡,那自己就是那根不能缺少的螺絲釘,應該盡心隨文起觀,學習契入平等與大悲的精神。

法師還用車子作比喻,説沒有德性就像一台無油的車,不管再高級(再聰明、再有能力、再有錢),都無法前行,做事便會事事不順;而不聽法修慧,就像車子少了方向盤,失去了行進的方向。在成佛的路上,培福與修慧缺一不可。法會中,有一個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塵妙供,三輪體空」。法師提到,供佛的功德無量,但奉供時,無論如何,這些只是短暫的擁有,輕輕一碰便放下。而最好的放下就是「活在當下,專注當下。」這讓我豁然開朗,雖然常聽到這些道理,心裡也明白,但總覺得難以實踐。法師則直接分享了可以慢慢練習的途徑。

最後,衷心感謝所有法師與萬行菩薩的護持與用心。在法會期間的每一天,我都感受到被悉心照顧,讓我能安心飲食、安穩作息,並全心投入法會行程。期待未來能再次參加或支援這樣殊勝的法會。

文:Fannie Yao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2024總本山水陸法會(上)- 在放鬆與專注中培福修慧 Read More »

大悲心起—冥陽兩利

今年暑假在填寫十一月水陸法會義工問卷時,得知如果人手不足,就不會舉辦。於是決定每一天都全程參與,希望人力足夠。想到「懺中之王」《梁皇寶懺》是梁武帝禮請寶誌禪師與多位高僧摘錄佛名,依佛經來撰寫懺悔文,內容包山包海:皈依三寶、斷疑、懺悔、發菩提心、發願、發迴向心等等,就像一顆綜合維他命,完整補充了全身所需的營養。如果今年道場不辦水陸法會,好可惜啊!因為不只是拜懺的人可以災消吉至,家人朋友、不管有形無形,皆能得到許多利益、祝福。

當初在選擇義工組別時猶豫許久,內心掙扎著,因為知道大寮廚房很缺人,但想拜懺的心還是強烈了一點,最後選擇了可以留在觀音殿的組別。法會籌備期間,發現自己承擔的很少,也意識到自己禪修功夫不夠,所以智慧不足、也不懂得如何請教,很多事情沒有考慮周詳。有一天生起了「我慚愧、我懺悔」之心,想著要跟師姊道歉。苦惱著什麼時機比較恰當時,正在填寫出坡表。那天原本計畫認領地板吸塵,但不知道為什麼,手比腦還快的填了兩間廁所打掃。還在考慮要不要劃掉廁所改為吸塵,又因之後要開會,要練習〈 楞嚴咒 〉,於是作罷。

無巧不成書,打掃時在廁所裡撿到師姊的駕照,趁著還駕照時跟師姊懺悔,師姊一頭霧水,謙虛的說她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但我內心充滿感激,我知道師姊聯絡東、聯絡西的細心打點很多事!連常興法師也開玩笑的說我這個義工是走福報路線的(慚愧!)。很感謝有這次的機會認識和瞭解自己,從中學習和成長,更感謝師兄師姊們無限的愛心與耐心指導我們。對了,在跟師姊懺悔時,還得到一包自己很喜歡吃的手工柿子乾,當下覺得太幸福了,感恩三寶,感恩師父! 

如果,只是這一念的「我慚愧,我懺悔」就收穫這麼多,那麼一支香、一卷、一天、一部的《梁皇寶懺》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呢?

文:林純平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大悲心起—冥陽兩利 Read More »

不斷感受身體如何放下身體?法師開示回顧

週四禪坐共修完,我向常興法師請教:如果「默照」是在打坐中感受身體,那是否反而加強了對身體的執著?不斷去感受身體又如何能幫助我們放下身體呢?而且我發現當我試圖感受身體時,腦海裡會浮現出身體的影像。

法師微微一笑:「如果你的腦海裡有影像,那就不是在感受,而是在思考了。」

【什麼是「感受」?】

為了讓我更清楚地理解,法師問:「現在,你腳下有什麼感覺?」  

我回答:「腳踩在木地板上的感覺。」  

法師又問:「木地板是你身體真正的感覺嗎?」  

這一刻,我意識到剛才的回答並非是單純的感受,而是經過大腦分析後得出的結論。 

接著,法師讓我觀察身體重心的移轉。當我試著動一動時,我體會到了更直接的覺察身體本身的感受。

【如何感受全身?】

我接著:「我發現自己在掃描身體時,一次只能專注身體的一個點,而無法同時感受整個身體的狀態。這該怎麼辦呢?」  

法師回答:「所以才要從數呼吸、體驗呼吸開始。先從一個小點入手,然後方法會帶著我們慢慢向前走。」  

我又問:「那我能不能直接用默照的方法呢?我覺得在嘗試默照的時候,妄念似乎比體驗呼吸時少了很多。」  

法師反問:「你確定用的是默照嗎?你是怎麼做的呢?」  

我說:「書上說默照就是打坐,感受身體,所以我就這麼嘗試。」  

法師笑了:「這可能是你根據對書上文字的理解,然後試圖模仿默照的方法去執行。這是概念上的默照,而不是真正的默照。默照是開悟者回頭總結的方法,而我們並未開悟。在打坐中,不是思考方法應該怎樣做,而是放下思考,專注當下。一步步來,才是修行。」  

【為什麼從「默照」開始並不容易?】

最後,我問法師:「這是不是為什麼法鼓山不直接教「默照禪」的原因?」  

法師回答:「不是不教,而是教不了。感受全身,其實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心常常容易被腿痛拉走,而無法觀照全身打坐的感覺。而默照的基礎除了能感受全身,還要基本放下妄念。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修行,才能慢慢達到。所以,不如先從呼吸開始,方法會帶著我們向前走。」

文:小熊-熊寬如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不斷感受身體如何放下身體?法師開示回顧 Read More »

花現生活?插花課?要試試看嗎?

對於一個只會把院子裡四 、五種花剪下來直接插在花瓶裡的我來說,插花課從未在我的「選課」清單裡。在一期法鼓山舊金山道場電子報上看到【禪藝課程】——花現生活的課程標題,覺得名稱很特別; 讀了文案,原來是插花課啊!心想:從未涉獵,完全陌生,會很難嗎?腦海裡正陸陸續續出現無數問號的時候,突然眼睛一瞥——「線上上課」,這不就是剛好適合自己目前的條件嗎?不假思索,立即報名。

線上上課顧名思義就是學生要自己找花材。我天真地以為只要到花店買,應該不是問題吧。記得為了第一堂課的花材,我找遍了家裡附近的花店,仍然無法找齊,那時候實在心急如焚。跟老師求救後,才明白花材是可以替代的。老師透過文字和照片,提供了許多不同的選項之外,還詳盡解釋花材的屬性,著實讓我鬆了一口氣。

抱著期待且忐忑的心情,看著老師的上課視頻屏,我開始嘗試人生第一盆插花。戰戰兢兢地想把每一枝花材插好,更深怕弄傷花材;插了又拔,拔了又插,越是想做好,自己越有壓力,也更急躁。花還沒插好,覺得已經快失去耐心了。好不容易把作品完成,驚覺自己竟然滿頭大汗!

上了幾堂課後,在老師來來回回無數次的改花過程中,似乎讓我體悟到心煩的時候,稍微休息一下,心境會轉變的。然而,面對怎麼插都插不好的花,好像它們也得到喘息的機會,屆時真的變得相看兩不厭!這是不是就是老師常提到的把插花當作是修心養性的過程呢?

漸漸地,找花材也不再那麼緊張了,除了老師給予我們通暢的溝通管道之外,這些日子,我還遇見熱心的店員告訴我哪裡可以找到適合的花材、隔壁熟識的鄰居願意無條件地讓我在她院子裡取材、還曾經在農夫市場聽花農聊他的種花故事等等。是他們溫暖了我,在不知不覺中,我的腳步放慢了。

這期插花課即將結束前,有一堂課的主題是「 花奏 」。當作品完成時,我突然有一種

感動。老師說:花奏就像是兩個人在對話。這讓我想到自己跟熱心的店員、跟可愛的鄰居、跟生活歷練豐富的花農、與偶爾開車載我找花材的先生、與外州求學在視訊中讚美我插花作品的兒子和與不厭其煩幫我改花的老師的對話——是他們跟我一起完成「花奏」這盆插花作品。它如同一篇我們共譜的溫馨且值得回憶的樂章,而其中每一個音符將深深刻印在我心中。

感恩大家!

文:Shelley Lee

花現生活?插花課?要試試看嗎?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