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切境無依無住——週四禪坐共修常興法師開示心得分享

自從2022年十月法鼓山舊金山道場開放週四的實體禪坐共修以來,常興法師幾乎在每次禪修結束以後,除了對共修學員關懷噓寒問暖,詢問當日禪坐的狀況以外,還會利用短短的十五分鐘開示。近期開示的內容是闡述宋朝禪師大慧宗杲(1089年—1163年)的書信。這些文言文的書信內容對一般讀者而言是一大挑戰;但是對於其中一些簡單的文字,如果自己閱讀,又容易不假思索自以為明白。然而,針對一封短短數行的信件,有時候法師會連續講解兩三個星期。學員除了偶爾對大慧宗杲有趣的譬喻, 例如「只抱得不哭孩兒」(指的是「向寧靜處躲根」這種逃避問題的做法),感到印象深刻之外,還常驚訝於某些字詞竟有如此大的學問,以及藏著對佛法如此深刻的體驗,甚至是對悟境的描述與了解。常興法師的開示使得平時不太會閱讀高僧著作的大家,有機會接觸並了解這位禪師的思想與教誨。

今天的開示是針對大慧宗杲寫給真如道人信中短短的一句話:「於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法師首先用一個例子解釋「依」:假如有一個人一直認為工作職位升等是很好的事, 那麼就是有「依」——有好壞上下的分別心。倘若那個人沒能得到希冀已久的職位,遂久久難以釋懷,始終忿忿不平,那就是「住」。只有做到心中不分別好壞、不執著於環境是否稱心如意,才能夠不墮入顛倒之境。

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例如我前一陣子其實頗受干擾。鄰居家剛完成前後院整修,每晚都會打開後院小矮牆的新燈,在十二點左右才關燈。因為角度的問題,燈光會照到我的臥房,並在牆上投射出窗戶樣子的一大片光。就算窗簾關著,還是有一條像劍一般的光影投射在牆上。其實牆上那片光沒那麼亮,並不會像探照燈一般刺眼,但是對我卻產生了很大的罣礙。我總覺得晚上臥房要烏漆抹黑的才適合睡覺。看著牆壁上的光我就有一肚子的火——為何要侵犯到我的睡眠環境? 這就是「有依」。但是睡覺時有個安靜幽暗的環境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是自然的需求。我如何跳脫出認為「關黑黑睡覺」才是對的這種窠臼?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該去解決問題,還是逆來順受?大慧宗杲如果遇到這種事,會作何反應?週四繼續參加禪坐共修然後繼續聽法師的開示,說不定會聽到答案。

文:羅演慧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於一切境無依無住——週四禪坐共修常興法師開示心得分享 Read More »

戶外半日禪的充電體驗

本年度最後一回「戶外半日禪」在十月二十八日圓滿結束,非常感恩有這個因緣可以趕得上參加此活動。我在十月初轉換新工作,這份職務及工作時間和舊的工作完全不同,因此我已有一個月沒有機會到道場參加活動,心情忐忑好像失去生活的重心。終於,我在一次星期五工作會議上,得知週末不用輪值,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查詢道場十月份的行事曆,然後晚上好好睡了一覺,準備參加次日的「戶外半日禪」。
當天早晨的氣溫異常低,但集合之後開始回暖,絕對是戶外活動的好時刻, 在師兄的帶領下做「八式動禪」及「暖身運動」後,我遵從 師父及眾法師過往的引導,在活動前許了願。我的願文是用「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把「心」放在「呼吸」及「步行姿態」上。由於觀察到自己肩頸部的肌肉因平常總是低著頭而緊繃,因此,我告訴自己要放下一切,放鬆心情,用「身在那裡,心在那裡」的方法好好地「享受」半日戶外禪。
在經行過程中,我的「心」放在腳下,步步踏實,跟著引領的師兄走,沒有刻意查看路面是否凸凹不平、我沒戴手錶,也沒刻意數自己走了多少步,只有觀照自己的呼吸是否順暢、走路姿勢是否頭頂著天,步伐是否跟前一個人保持固定距離。結束後小組分享時,大家都認同戶外經行是一項非常棒的活動,可以藉此觀照自己的「心」有多少程度上受到外緣的影響而產生「念頭」及是否正確地運用「方法」。
這一次「戶外半日禪」,讓我深深體會到「禪修」不單只對身體健康有益處,還能夠把書本中所描述的方法加以實踐。衷心希望各位師兄師姊們也能夠安排時間一起謢持這項禪修活動,讓它能永續下去,造福更多的人。
文:游演正

戶外半日禪的充電體驗 Read More »

老實念佛

今天常鐸法師參加道場的念佛共修,並為大衆開示。眾人有幸和法師一起念佛,真誠 、清淨、慈悲的佛號聲在道場中迴盪,聲聲入耳。有法師在,氛圍就是不一樣,讓人感到身心十分安定。 

常鐸法師首先介紹自己出家的因緣。法師來自台灣台中的佛化家庭,手足一起出家,如此佛緣深厚的原生家庭實屬難遇。法師說自己是修淨土法門,菩薩同學們能在此一起齊聚念佛,必有夙世因緣。這是我多年來,第一次聽到男眾法師直白地告訴信眾:念佛人雖是少數,但不孤單,我們同信、同願、同行, 最終都會到極樂世界繼續用功。

道從苦中求

常鐸法師提問大眾是否厭棄娑婆的苦?我想到身邊的人不是老了、病了, 就是在進行居家安寧緩和醫療,斯有何樂?法師說解脫法門無量,短短的今生終不能究竟學成。而為什麼念佛法門最為穩當?因為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不請自說的修行捷徑。

信深願篤導行

法師鼓勵大家,要發菩提心,自己念佛求解脫,更要幫助周圍的親友一起念佛。法師擧了蕅益大師修行的行誼為例,大師由儒學、禪學而天台學。因病而悟,導歸極樂,走向龍樹菩蕯的易行道:念佛法門。另一個例子是虛雲老和尚的弟子具行和尚。具行和尚精勤一心、老實念佛,坐化時噴出三昧真火的瑞相。往生有沒有把握?蕅益大師說,這個問題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  

常鐸法師最後再三鼓勵大家: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感謝法師的殷切叮嚀,眾等自當

老實念佛,不改題目。

慈航普渡,脫離苦海。

同信願行,淨土必見。 

南無阿彌陀佛。

文: 洪禎祥

後記:常鐸法師已於日前返回台灣。法師在臨行前,特別引用聖嚴師父遺囑與道場師兄姊互相期勉:

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佛道,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老實念佛 Read More »

我是初發心菩薩──菩薩戒受戒感想

疫情前,一直想受菩薩戒,卻到處尋求不得。後來疫情嚴重,所有的道場被迫停止一切大眾聚集的活動,因此更不可能有機會。就在希望快幻滅時,無意中得知有受戒的機會,地點就在紐約象崗。毫不猶豫地上網報名,不久就收到通知。願望成真,真是太開心了!

這次象岡道場第九屆菩薩戒,共有一百零五位中西方在家居士受戒,分別來自美國各州,以及加拿大、上海等地,舊金山道場有18位師兄姊受戒。大家相約提前兩天到象岡道場報到,一則可以早一點安頓,再者也想當義工為象岡道場盡一點微薄之力。

四天三夜期間,從早上五點半打板,一直到晚上十點就寢,每天的活動都排得很緊湊。除了上課、聽師父的開示及法師們的教導,還有演練梵唄、唱誦、跪拜等等的身儀、口儀和心儀。監香常華法師提醒戒子們,為了讓自己的受戒順利,不讓冤親債主來障礙,必須多懺悔、多跪拜,讓心安住在一處,別因為太多的閒雜話或是其他的外緣,把心弄散。法師建議戒子每天自己找時間,至少跪拜一百零八次。雖然因此少了休息時間,但是跪拜後一天下來,我的身心感覺放鬆,晚上一碰到枕頭,立刻進入夢鄉,睡得特別香甜!

最後一天晚上,儀式中有請往生的親友們,以及所有的有形無形眾生,一起受幽冥戒,希望他們脫離痛苦深淵,早日蒙佛攝受,離苦得樂。一人受戒,就能讓身邊的有情衆生一起享受現成的福利。冥陽兩利,這是我沒料想到的好處!

最後一天在得戒和尚果暉方丈、羯摩阿闍黎果元法師及教授阿闍黎果醒法師三位的引領以及十法界的佛菩薩見證下,順利地完成了菩薩戒儀式,成爲初發心菩薩。三位法師語重心長地勉勵我們,受完菩薩戒只是一個開始,要成佛,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我們同心同願一起走在這一條路上,要彼此鼓勵、互相幫助,以戒律為依歸,用智慧來生活。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要以慈悲心,處處關心周遭需要協助的有情眾生,以無分別心做自利利他的事情。

感恩象岡道場清幽寧靜的場地!感恩所有成就這場法會的法師們和内外護義工們!還要謝謝一起參加菩薩戒的同修們!我會記住這個令人感動的時刻,學習大家為人犧牲奉獻的服務精神,並發願將來親見佛菩薩時,佛菩薩也能為我授記!

文:林演真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我是初發心菩薩──菩薩戒受戒感想 Read More »

初心—2023年祈福皈依大典有感

師父說:「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成為佛弟子的首要條件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也可以說我們皈依的那一天是我們法身慧命的誕生,是脫胎換骨的重生。2023年十月一日,在法師們和師兄師姊的共同協助下,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正授三皈五戒大典隆重舉行。

觀音殿莊嚴肅穆,當迎請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入殿時,看到方丈和尚身披紅色袈裟的那一刻,突然鼻子一酸,淚水瞬間奪眶而出,不知道淚水因何而出,也許是久違的場景。2019年我也是站在這裡,由方丈和尚給我們親授三皈五戒,而這次是以義工的身份出席這場盛會。

記得2018年九月第一次進入法鼓山舊金山道場時,感受到道場親近、祥和、整潔,師姊們說話柔聲細語,頓消緊張的心情,心裡默默地想著這裡就是佛國淨土,我願用我最大的能力護持。原本我是2019年皈依大典的義工,在常惺法師和眾多師姊的鼓勵下,報名參加了皈依大典。2019年九月十四日是我皈依的日子,那天清晨我在佛前發願,願將法鼓山正信的佛陀化世教法,傳播到我的家鄉西安,使其重現大唐盛世時期佛法興盛的長安,讓更多有緣有福之人,特別是下一代回歸初心,運用佛法的智慧,「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經過這四年,從一個無知迷茫的我,在佛法僧三寶的護念和加持下,同大家一起走上了修學佛法的道路。從剛開始只會學合掌、問訊、拜佛的動作,到現在每做一個動作時,都會清楚地知道,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疫情前,常源法師帶領誦讀《金剛經》、《藥師經》等,疫情時法師們線上關懷開示,在線上帶領禪修,自己在家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從經典法寶和法師引領中獲得了心安,安然度過疫情。疫情後我們重新回到道場,參加各種法會、拜懺、念佛、學習梵唄等等,並跟隨兩位常住法師六度萬行,從利己到利他,一步步走入佛道,回歸初心,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

師父說:「皈依的意義就是對於佛教的佛法僧三寶的認同、接受、和依靠。用三寶來作為我們人生的依歸和指標,用佛法的觀念來指導我們,用佛教的修行方法來幫助我們,走出一條光明而正大的前程——菩提道。」

我們的成長,離不開佛法僧三寶,讓我們一起走進道場,仰仗佛菩薩加持,盡自己所能,緊隨佛陀和師父的腳印,行走在菩提道上。

文:宏蓮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初心—2023年祈福皈依大典有感 Read More »

培福得福 圓滿皈依──皈依感言(二)

自從在外州報名法鼓山線上佛學班,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已從對佛法完全不認識到現在能夠在道場皈依三寶,成為法鼓山三寶弟子,這不但是因緣的成就,更是發心的結果。

剛搬來灣區時,為了補足這兩年的義工時數,時常進出道場,漸漸地認識了許多的善知識,師兄姊們熱心地教我擔任義工的工作。每當道場有大型活動時,事前的大清掃、會場佈置、活動期間知客的禮賓接待、香積義工們辛苦地準備食物,用餐後和活動後的淸潔等等,大家都會投入時間、精力,一起成就每項活動,而我也能參與其中,心中有著無比的歡喜。疫情過後,道場也開始開放更多的實體襌修、共修及各種課程。道場的師兄姊們都排出時間,無私地奉獻,雖然有時計劃趕不上變化,但也都能讓每場活動圓滿成功。大家都工作得很歡喜,因為彼此都有著為法鼓山道場努力的願心。

皈依典禮時,在舊金山道場二十週年紀念影片中,了解了道場從一開始的分會,到現在的規模。看到常住法師們及師兄姊的回顧及對未來的期望,以及法師們帶著師兄姊們到印度虔誠朝山,不只讓人感動,更感受到師兄姊的發心及對道場的護持。期許未來這裡能夠成為北加州最大的襌修道埸及佛法教育中心。

現在我每天早上,都會為自己先發個願,要學習道場的師兄姊們,熱心奉獻、消融自我,歡喜做義工。更感恩因緣具足,能夠在法鼓山皈依,成為三寶弟子。

文:陶寛潔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培福得福 圓滿皈依──皈依感言(二) Read More »

學佛路上你我他──皈依感言(一)

從 2012年在 Sunnyvale 分會第一次接觸法鼓山,到2023年十月皈依,這段路足足走了十一年!

第一次到道場,是家人邀約去學打坐。當時什麼是襌修?法鼓山是什麼山都不知道。參加初級襌訓班之後,蒲團方墊都買了,卻全新地供在衣櫥裡超過一年。直到 2013年的千人襌修,才又再度跟道場有了連結。因為道場有許多的課程活動,也由於在道場認識了許多位善知識,讓原本埋在衣櫥裡的佛種子,移到外面的世界慢慢生根萌芽。

大約六年前,我開始有皈依的念頭,但當時覺得自己不夠完善,還不配皈依。所幸周圍的善知識不斷鼓勵,也推薦我看師父的開示,吸收消化了一年之後,才對皈依有了正確的了解,並決定要皈依。但其實那時自以為的了解和決心,都還是無明。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在執著要特定的法師幫我皈依。即便師兄姊們解釋不需有這樣的執著,因為皈依的是三寶,並不是某位特定的法師,但當時的我,怎麼都聽不進去,就是要等!這麼一等,就等了三年。直到去年,我一直在等的法師終於到灣區了,但我人卻在台灣!當下突然明白無常和自己的執著。感謝這次皈依的機會,感受到什麼是因緣成熟、水到渠成。

真誠感謝學佛這段路一起修行和陪伴的師兄姊們,没有你們的鼓勵陪伴、好說歹說,我是走不到今天這一步的。皈依只是學佛過程中的一個點,讓我們繼續一起互相扶持學觀音、做觀音吧!


文:陳寬幸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學佛路上你我他──皈依感言(一) Read More »

a book, pages, read-5178205.jpg

尋求本心之路──我的學佛及皈依因緣

我出生、成長於中國大陸。在學生時代,我的觀念中刻苦讀書等同於對父母「盡孝」。為不辜負父母辛苦養育、栽培我的恩情,我在學業上自我要求甚高,大學時聽從 「父母之命」就讀了當時在中國大陸最熱門的學科——金融。然而在我內心深處,深知這「金飯碗」的專業與我的秉性、志願並不相符。我從小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尤其鍾愛蘇軾、王維等文人,在經歷人生重大變故之後所作的空靈出世的詩文。我當時並不了解蘇軾、王維都在中年後修習佛法,只是深深被他們詩文中蘊含佛法理念的洞見所深深吸引。大學的最後一年,同學們都在討論各大銀行、投行的薪資水平和職業前景,我內心雖實不情願投身充斥著暴利與競爭的金融業,卻也只得不斷提醒自己收起「空靈出世」的心,先入世謀生要緊。
幸運的是,畢業前夕我得到出國留學的機會。我先後在法國和美國留學,畢業後從事財會工作。我一度工作非常拼命,被同事們公認為「工作狂」。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兩年,有機會參與公司總部的會議並與高層主管們共赴晚宴。然而,在席間聽「成功人士」們談論美食、紅酒⋯⋯等等享受,我沒有嚮往之情反有厭惡之感,心底有一個聲音說:這不是我此生渴望奮鬥達成的人生願景。此後的一段時間甚至感到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動力。
2019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民航業全線停擺,我之前所就職的公司營運受到重創。很短時間內,我之前的上司以及曾經共進晚宴的高層主管們四散離職。而我的父親在2018年底赴美與我團聚,回國後短短兩個星期之內忽然遭遇「封城管制」…… 。面對突如其來的種種變故,我頓覺身心無處安放。
疫情爆發後,某日在網路上聽到我關注多年的一位台灣作家誦讀《金剛經》,讓我體會到內心不同尋常的安定。由作家的介紹中得知了法鼓山,於是在網絡上搜尋,找到許多聖嚴師父早年弘法的影片。當聽到師父講解佛法的「無常觀」時,我忽然有「豁然開朗」之感。隨即將網路上所有聖嚴師父《大法鼓》的影片全部看過一遍,深深折服於師父話語的智慧和言談的風度。後來又陸續觀看了師父講《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經典的影片。
在影片中看到法鼓山的法師們,由長期的持戒修定中得到氣定神閑的風度和行住坐臥的威儀,也讓我由衷仰慕。再回想之前聽到「高管菁英」們所談論的,以追求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為導向的「逸樂」, 猛然聯想到中國古人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意識到美國社會在物質繁榮背後,人心的空虛和浮躁,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是脫離物欲羈絆、浮世喧囂,過著晨鐘暮鼓、精進修行的清淨生活。
自2021年開始,我在一所致力幫助有嚴重童年創傷經歷的青少年社服機構兼職。能參與這樣的社服工作是我多年的心願,開始工作之初我更是滿心以為通過自己的工作,可以幫助很多青少年拯救靈魂、重塑人生。然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感到深深的無力感,我目睹了許多青少年在創傷陰影中無法自拔,甚至進一步傷害自己,卻沒有真正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脫離痛苦。甚至我也看到專業的心理諮商、精神科治療在這些青少年的身上也收效甚微。我因此開始灰心沮喪,也由於在了解這些青少年身世的過程中,聽聞了太多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罪惡,使我的精神狀態也受到負面影響。
在這樣的苦惱中,有一天我聽到一位法鼓山的法師講到,一個人如果修行的工夫不夠,雖有慈悲憐憫的心腸,卻有心無力度不了人。我聽到這句話的當下就在心裏說:「是的,我就是這樣!」 兩年在社服機構的經歷使我清楚地意識到個人力量的不足。我發願要找機會到法鼓山跟隨僧團精進修行,隨即就在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的網站上看到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即將在一個星期後親臨舊金山道場主持皈依大典的海報。我頓感因緣殊勝,便買了機票前往舊金山。
在舊金山道場,我親眼看到方丈和尚和法師們的行儀,不由心生敬意。道場師兄師姊們的親切熱情也讓我有「回家」之感。皈依典禮中,我回想過往人生,感慨生活如同是在兩條軌道之間輾轉前行──一條軌道是為謀生而順從社會價值、服從權柄,另一條軌道則是對自己本性真心的探尋和追求。我渴望佛法的智慧可以幫助我調和這兩條軌道,更渴望可以通過修行得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願此生能與法鼓山的善知識們在修行的道路上結伴同行。
文:魯寬妙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尋求本心之路──我的學佛及皈依因緣 Read More »

我的大禮服

參加知客貴賓小組培訓的課程 ,每個人需穿著招待貴賓的大禮服出席。一眼望去,每位師兄姊都變得非常莊嚴,很不一樣!穿上了這身衣服就代表著法鼓山,就被賦予了神聖的使命,我們的定位就是象徵寺院形象的萬行菩薩。


每位師兄姊都面帶微笑,用端莊的態度來發心學習接待和茶叙的禮儀,如何操手,如何端茶、奉茶、加茶及遞麥克風……等等,學著如何以肢體語來溝通,課程非常詳細。禮儀是一個人内在素養和外在形象的體現,包含了語言、行為、表情、談吐、舉止等,都需要透過訓練,學習和練習才能培養出一個新的行為習慣。這堂培訓課程的目標是要讓學員成為做事讓人感動,說話讓人歡喜的招待,因此所有與會者無不戰戰兢兢,全力以赴。


藉著當義工來學習, 把自己的專長加上所學奉獻團體,繼續傳承,這樣必定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我們的團體,而把佛法傳揚出去。師父說:生命的意義在不斷地學習和奉獻,不但成就了他人也能成長自己,以歡喜心、恭敬心、感恩心、 謙卑心來服務,全力配合,護念包容他人。做義工讓我們有機會學觀音,做觀音,行菩薩道, 進而達到奉獻即修行的境界。


我在想:為了穿上這件大禮服 ,我要學習斷煩惱,屏除貪瞋癡;我需要控制自己的貪欲,碰到好吃的食物要克制(不貪),這樣衣服才不會愈來愈緊穿不下; 要像菩薩一樣,以平等心歡喜招待任何人(不瞋);更要運用智慧給予每位來賓優質合適的服務(不癡),使他們能夠感受賓至如歸,這樣才能名副其實,配得上這件大禮服。


這件大禮服,讓我知道反省、知道奉獻、知道修行、知道行菩薩道。因為付出,消融了自我,生命在歷練中有了成長。 歡喜當義工,做一個快樂的學佛人。我的人生更有價值了!


文:Vivian Hsu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我的大禮服 Read More »

秋分,禪味

日常能幾許, 在動靜之間, 體會自己。 參加禪一,是給忙碌的自己一天,暫停生活的腳步,緩緩思緒, 讓「我」和「自己」好好相處。這一天,正是秋分,微涼,適合禪修。

首先,法師如是開示:「參加禪修, 不是期望只有打坐。」 「禪修, 不是只有坐在蒲團上才是禪修, 禪修是體驗每個當下 。」「每個當下,包含了吃飯、走路,甚至在洗手間裡。」期勉每位學員帶著正確的觀念開始這一天的禪修。

暑假期間和之後的忙碌,把我既有的修習常規破壞殆盡,以致生活裡只剩下忙碌與疲倦。這一天,我如初學者,依著法師的指導,在蒲團上體驗著腿痛和昏沉,在齋堂裡品味著飯菜的滋味,在拉筋時感受著身體的僵硬和疼痛。感受滿滿!

浮生能幾許,在呼吸之間,明白實相。最後,法師勉勵學員「禪修的最終不只是覺察身心,還要透過禪修修得智慧和慈悲。」為這次的禪修畫上句號。參加禪一,我和自己相處的這一天,安靜卻有知有覺很有滋味。我今年的秋分有禪味!

文:Connie Chen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秋分,禪味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