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的實踐捷徑

明白只有一個心智,一切皆是心智。此心智即佛心。我們都擁有佛心。當我們與他人交談時,我們是在與佛對話。心智有兩種現實:絕對現實和相對現實。心智有思想、現象 、輪迴、相對現實和絕對現實。絕對現實是不生不滅、不變不移的。相對現實卻是生滅變化的。現象是相對現實,就如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具有出生和死亡、快樂和痛苦、戰爭和和平 、好天氣和地震等。輪迴也是相對現實,是虛幻的,如同夢境。輪迴包含了所有現象,如桌子、椅子、汽車、道路、房屋、人和動物,以及其他輪迴世界中的天神。所有這些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它們是空的。作為人類和有情眾生,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心智的能力卻是無限的。對「心創造一切」的認識以及認識到我們真正的本性—— 佛心,我們就能體會到無限的潛能和無限的創造力。

每時每刻運用佛心來觀察心,不管是否在坐墊上。醒著的時候,觀察身體、心靈和言語,讓念頭生起時,自然地出現和消滅,不要攀緣於它們或讓它們形成一個故事。比如:我忘記給植物澆水了,有多久沒澆水了? 然後衍生出如果會忘記澆水就不應該種花,應該只買自動澆水的植物。

曾有人拿著燃燒的煙從身邊經過,燒到了我的手,本應該讓它過去,但我卻反覆責罵那個人;有次和朋友在公園散步,她不小心踩到我的腳;或在超市結賬,一個陌生人插隊;開車時,想起一件應該做但還沒做的事,於是責怪自己,注意力分散還差點出車禍。現在我知道責怪自己或別人,就是責怪佛,責怪佛是愚蠢的。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就像在禪修時一樣,吃飯、走路、工作、運動、交談或沐浴時都保持覺知。也像生活在一個溫和舒緩的修道院裡,每天如此,全天候不間斷地以正確觀念修行。相信心具有無限的潛能和創造力,通過身、語、意在輪迴中顯現智慧。讓心觀察自己,無論在蒲團上或日常生活中。

心的創造力無限,會將想法投射到自己身上,創造出故事和事件。輪迴和痛苦也是投射,就像一場噩夢,虛幻不實,空無一物。然而,輪迴並不與心分離。「虛幻」的輪迴存在於 「真實的」心之中,並不與「真實的」心分離。修行以認識到看似真實的現實其實是虛幻的,並且揭示絕對的現實,不生不滅,永恒不變。Gilbert說,他以正見來修行禪定的方法,沒有正見的禪定是沒有成效的,也不會帶來大智慧。願大家都能成功地獲得智慧。

原文參考:https://www.ddmbasf.org/dharma/20240921_GilbertWorkshopSharing

文:盧貝拉

圖:舊金山道場

正見的實踐捷徑 Read More »

人間有幸福

今年九月,舊金山道場週三心靈環保讀書會邁入第九年。在過去的八年,讀書會陸陸續續閱讀了聖嚴師父寫的生活佛法類及佛教入門類的書籍,也閱讀、討論以《心經》為主的《心的經典》一書和講解《金剛經》的《福慧自在》這本書。九月開始,我們一起共讀、討論法鼓山2024年度主題書《人間有幸福》,藉著師父的29篇文章,學習如何讓自己安身安心,與人相處人和我和。

九月十一日第一次聚會時,帶領人請每位同學說說自己認為的「幸福」。同學們各自發表說:
「少煩少惱,天天快快樂樂。」
「這一生很歡喜有機會能夠學習佛法,知道用佛法來改變觀念,解決日常生活的困境。所以我認為能學佛就是幸福。」
「對人微笑,給人溫暖;看見他人快樂,自己就覺得幸福。」
最近,有位同學忙著搬家,她說:「如果能從忙碌生活中,保持做定課的機會,我就覺得幸福。」

也有同學提到「知足」,「享受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不要一直在意自己沒得到的。而且知足後,還能分享自己所擁有的,這應該會有幸福感。」還有位無法開車的老菩薩分享說:「我感到很幸福因爲能到道場參加活動。感恩道場師兄姊們願意主動接送我,讓我覺得很幸福。」

最後,一位同學提到「基本物質生活無憂無慮,平安健康就是幸福。」

聖嚴師父在書上說幸福掌握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也如書中編者序提到「能懂得知福、惜福、培福、種福,必是有福之人;能分辨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必具智慧之眼;能心懷感恩、感謝、感化、感動,必能廣結善緣。少欲知足能身心平安,感恩分享能生活和樂,時時修福又修慧,人間處處有幸福!」期待在未來四個月時光中,大家一起共讀,學習安定自己的世界,擁抱自己的幸福。

文:王琡珺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人間有幸福 Read More »

回到當下的修行

自從六月參加初級禪訓班後,一直期待著一日禪的到來。終於等到這一天,剛進道場,就感受到與初級禪訓班的不同,禪堂莊重且安靜的氛圍,讓我心情也隨之沉靜下來。

監香法師一開始便強調,這一天我們要禁語,並且避免眼神交流,目的是讓我們專注於內在的修行,少受外界干擾。透過法師幽默而細心的講解,原本緊張的氣氛慢慢變得輕鬆起來,讓大家更容易進入修行狀態。

整天的活動內容豐富,包括八式動禪、打坐、立禪和經行等多種修行方式。每個環節都旨在引導我們身心合一,專注當下的呼吸和感受。法師不斷提醒我們要做到「清清楚楚」、「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時刻保持對當下的專注。

然而,對於修行尚淺的我來說,戶外經行時總是忍不住被周圍的自然景色吸引。走著走著,我突然發現「哇,這家居然種了南瓜!」或者「這裡的天堂鳥花開得真好!」內心對美景充滿驚歎。每當這樣的念頭浮現,我便想起法師的叮囑——要保持覺察,專注於腳與地面的接觸,並注意與前方人的距離,於是我再次回到當下的修行。
令人意外的是,法師還提到,打瞌睡也沒關係,但要知道「這支香是小昏沈,另一支是大昏沈」。這話聽起來很玄妙,我只好想像,一邊打瞌睡還能數息,大概就是小昏沈吧!

這一天的修行讓我再次深刻體會到,無論是靜坐、行走、吃飯、甚至是「度估(打瞌睡)」,能專注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才是修行的核心。特別感謝初級禪訓班帶領的學長,在群組發起的二十一天打坐打卡活動,這樣的共修讓我逐漸養成了打坐的習慣,並與組員們分享心得,這段修行旅程真是非常寶貴。

文:Celeste Liang

圖:Shu Wang

回到當下的修行 Read More »

藉事練心──掃心地

今天第一次參加大普請,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內心充滿歡喜,這是我在報名參加活動時始料未及的!之前雖也有在道場出坡,但很多時候是在禪修期間禁語,所以氛圍還是不太一樣。

因剛學佛不久,幸好有法師解釋普請跟出坡兩個詞的來由,讓我更能體會其中意義。佛教漢化,由傳統的托缽乞食改成自給自足的農耕勞作生活方式,而稱為 「出坡」。 經由百丈禪師的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的例子,強調人人平等,無論年紀大小與位階高低都要參與勞動的觀念,即為 「普請」。常興法師提醒大家,聖嚴師父創辦法鼓山就是要這樣一個能夠延續「農禪家風」的道場。 

一開始得知我們有三個掃區,在還沒來得及反應時,很有經驗的組長就已經非常有系統地分配,協調組員們的工作,教導我們如何使用工具,以及何時可以戴上手套,直接下手處理的應變方式等。每位組員也都無異議地高度配合,讓我們在規畫時間內很有效率地把三個戶外空間都打掃乾淨,但整個過程是很放鬆安定的,不覺得有負擔。所以非常感恩組長跟組員菩薩們,讓我體驗到團隊力量大!

在過程中,觀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原來要自行維護一個房子需要這麼大的工程啊!因為我看到滿地的落葉、落花,這麼多,還沒掃完,風一吹,又落下更多,有掃完的時候嗎?還好當思緒飄到這裡時,有聲音出現,提醒自己要用方法,活在當下,專注在正念上,也就是現在掃地就專心掃,不要去想別的。在有限時間內,盡力做就好,能清除一片葉子是一片。也就在此時,突然理解到為什麼說掃地是掃心地──當我拉回思緒,專注在正念上,沒再往下胡思亂想時,就已經是在掃心地,練習清除我心上的妄念煩惱;這瞬間我感覺更輕鬆了!

這讓我想到法師們常說,不是道場需要我們來做義工,而是我們需要道場提供不同的境地,透過做義工來藉事鍊心;讓一直都租房子的我,第一次有機會體驗掃落葉也是在清除自己心上的污穢!感恩聖嚴師父創辦法鼓山,感恩義工菩薩們規畫組織帶領大普請的活動,阿彌陀佛!

文:林寬雲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藉事練心──掃心地 Read More »

每一期生命都不會是完美的

今年七月,我有幸參加了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和北加州夏斯塔僧院(Shasta Abby Buddhist Monastery)的方丈長老尼梅安法師(Master Meian Elbert)針對多元文化下佛法傳播的對談活動,並為方丈尼做英譯中的即時翻譯。起初,我對這次義工任務是沒有信心的,因為三月底剛生產,之後又患上嚴重的產後抑鬱,我擔心任務完成得不好,在這麼重要的活動上出錯。但師姊們都對我信心滿滿,大家對我說:「盡力就好,不要有壓力。」我心想,這或許是改變自己的契機,決定接下任務,好好準備。

活動前一個月,我開始在網上搜索方丈長老尼梅安法師的開示影片,熟悉她的遣詞造句、英文口音、以及用佛法闡釋生活現象的講解方式。終於在活動當天兩個小時的對談完成任務,這也給我增添了很多信心。產後的恢復期反而是我高密度溫習和學習佛法的時間,有太多的善知識給了我支持和鼓勵,也在此與大家分享。

四它對治社網絡:每一期生命都不完美,用「四它」來化解對「不完美」的焦慮。

產後身體的變化、遭遇開刀、中招超級細菌、磨人的傷口護理、荷爾蒙迅速變化,以及沒有生養經驗和對未知的恐懼……,這種種不符合期待的「不完美」把我的焦慮和抑鬱推到頂峰,我也因此陷入了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搜索信息的黑洞,期待在其中找到讓自己安心的答案,但結果卻不如預期。

如今的社交網絡越來越發達,不僅信息量爆炸,網友個人經驗的分享越來越多,傳遞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掌握了人們習性的演算法(algorithm)會把這些內容不斷大量地「推薦」過來,而只要一點開就會看到更多的同類信息。這些信息繁雜又不見得準確,個人分享的故事又有太多的痛苦情緒,官方的指南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於我的個人情況也無從知曉;哪怕是我沒有經歷的病痛,這些推薦來的信息似乎也在告訴我:你就是下一個。我所看到的世界因而像被放大鏡照過一般,眼中只能看到這些讓人陷入無盡焦慮的帖子,越是焦慮,越是搜索;越是搜索,越是焦慮,社交網絡成為社「焦」網絡,心隨境不停地轉,苦不堪言!

反思我的一套焦慮組合拳,完全和師父所教的「四它」背道而馳。我在搜索的黑洞中越陷越深,其實就是沒有學會真的「面對」和「接受」身體的變化,因為我內心總期待看到一些安慰自己的信息,告訴我沒有這麼嚴重。而我帶著焦慮的情緒搜索,則更不利於理智地篩選有效信息和找到解決方法去「處理它」。最後,在知道了要怎麼處理且沒有新的有效信息時,我還在不停搜索,產生額外焦慮,更是違背了「放下它」的要領。要化解對「不完美」的焦慮,時刻提起「四它」並練習才是要義,更重要的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學會在不同情境下平靜地接受無常、適度地處理問題以及果敢做決定的靈活方法,而非無窮盡地查詢和憂慮。

我們的生活中有如此繁多、不同、又具體的事情,要如何靈活地運用「四它」呢?我向心理醫生尋求過幫助,她建議我不要「災難化」事情,不要把遇到、沒遇到的事情往最壞的方向考慮,要把情緒和搜索信息分開,學會放下「搜索」,根據我們能了解到的信息做決定就好,沒有絕對、最好的選擇。對於已發生的不幸事情,這是由於各種因素機緣所產生的,也不必糾結具體是哪一個原因導致,如果能知道是什麼原因,可以避免便盡量避免,如果無從得知,也就要放下了。同時,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無法改變,也無法逃避,那就面對和接受,用方法讓自己的心先安頓下來。如果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需要額外的信息來幫忙處理問題,可以檢索信息,但在搜索信息的過程中要盡量冷靜,確定自己需要什麼信息,什麼來源的信息可靠;最終,基於自己能獲得的信息(我們永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事實上沒有人能做到百分之百)做出決定,決定後便不後悔、不回想,遇到新問題再解決便是。而那些沒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們需要停止給演算法餵送焦慮的種子,隔離焦慮信息,讓自己從中脫身。如果真的遇到問題了,再接著用「四它」來處理,不斷提醒自己要讓境隨心轉,而非心隨境轉。

仰望星空隨信行:每一期生命都不完美,全然相信生命的期期相續。

在此之前,我在道場做義工、參加佛學班的大部分動力都源自對佛學知識的好奇。雖然抑鬱症聽起來是件不幸的事情,但這次「身心」的磨鍊卻可能是促使我打開自己的內心,開始全然相信佛法的因緣。當我不斷回溯已經發生的事情,擔心沒有發生的、恐懼可怕的事情會降臨到自己和家人身上,甚至產生軀體化反應時,我急迫想要找到一顆可以幫助我的解藥。或許是這種緊迫感,讓我有機緣思考生活與生命,從信仰的角度,而非「學知識」的角度看待佛教的根本教義。

這對於一直接受唯物主義教育的我來說是不容易的,我放不下一些「疑慮」。我總是想要弄明白,有什麼「眼見為實」的證據可以證明三世輪迴,這到底是不是真的、科學的?直到前幾天,因緣際會下我看到韋伯望遠鏡拍攝的一張宇宙星雲的照片,結合最近身心的經歷和體悟,思路突然打開。我們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展示宇宙的浩瀚(而這張照片還只是目前人類科學技術所能捕捉的部分面貌),這些證據讓我們可以「看到」數不勝數的星球。它們距離我們如此遙遠,我們甚至不知道所看到的星球是它們多少年前的面貌。如果用我們有限的經驗來推斷,在空間和時間都如此廣袤的宇宙中,不大可能只有地球上有生命,那麼為什麼「我」這個人的生命會出生在地球上具體的某一個地點,在地球上遇到這些具體的人和事,並生存於地球歷史長河中的這一段?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只有這麼一期,這概率該有多小,是不是無限趨近於零?我們又要如何看待、度過如此「隨機」的一生?越想越覺得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經驗都無法解釋,這才頓然發覺三世輪迴、因緣因果可以更加究竟地解釋這些生命和宇宙現象。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在《從放鬆到放下》一書中說到,學佛入門有兩種:隨信行和隨法行,而理想的學佛要結合信仰和理解。雖然我生長的環境並沒有讓隨信行變得那麼自然,但這次產後抑鬱的機緣讓我增強了隨信行的信念,不幸的事情也算是幸事了。

隨緣惜緣腳踏實地:每一期生命都不完美,每一期都值得用功努力。

偶爾看看星空,反而能讓陸地上的我們更加腳踏實地地生活。這次方丈和方丈尼的對談告訴我們,輪迴的生命沒有完美的,我們不能帶著生命是完美的期待而生活。在不完美的外界環境面前,我們也可以選擇不要看過多讓人憂心的訊息(可以關心,但不要擔心),太大的事件我們無力影響,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把自己和身邊的人事物先照顧好。我們習慣對好的事情過於貪著,對不好的變化心生瞋恨。但如果我們帶著輪迴、因果因緣的觀念來看待自己、周圍的人事物,時刻提醒自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那就像帶著一副辨明真相的眼鏡,或許能讓我們逐漸看清生命的本來面目。與其花費寶貴的時間精力去費費腦筋想過去和未來,找「煩惱」的碴,還不如真的做點什麼。觀呼吸、念佛號、聽佛號,多和家人互動,珍惜我們和家人、朋友、善知識的緣分,做一頓飯,散一段步,念一段經給家人,做一次義工,提醒自己對任何人說話都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刻薄,一點點、踏踏實實做些自利利他的小事,幫助自己保持心安的狀態,把自己「落地」在現實生活中。

社「焦」網絡雖然加劇了我們的焦慮,卻也時時為我們示現人生的無常。前兩天有朋友分享其同事的丈夫在度假時不幸溺水身亡;又有朋友說自己的朋友被診斷急性白血病需要幹細胞移植。看到人生的苦如此普遍,我能共情那種焦慮和無奈,也擔心如果苦難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辦?產後的抑鬱一下子蔓延到對人生老病死苦的恐懼。被動和主動獲取的信息,會讓我的心情經歷難以控制的跌宕起伏。這從本質上都是沒有真的理解和接受人生無常,也沒有放下對「我」的執著。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怎麼做呢?──反覆將自己沉浸在佛法之中。比如既然要看社交網絡就多看看ddmchan(法鼓山傳燈院)每天分享的師父的自在語(今天ddmchan分享的就是「擔心、多餘的折磨:當我們遇到各種困難,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時候,如果懂得佛法、相信因果,就不會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每天念幾遍《心經》,提醒自己這人生宇宙的真相,相信我可以漸漸找到內心的平安,並讓每一段平安持續得越來越久。

回想這段與產後抑鬱相處的經歷(現在仍然在努力調整中),我得到了太多朋友、親人、善知識的支持和關懷,這些都是我的福報和難得的因緣。我感恩家人給我的支持,讓我在心力交瘁的時候能有休息的機會,以及有充電做義工的可能。我要感恩師兄師姊對我的信任,讓我有機會種福田,更讓我在準備和最終承擔這次口譯義工的過程中有機會多聞佛法。我也感恩朋友和善知識們給我的陪伴和啟發,與我分享醫療知識和觀念,讓我聽到「隨緣消舊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些話語反覆提醒我,讓我面對生活中的不幸時可以逐漸放下心中的瞋恨和不甘。

每一次經歷都有它的道理,不會白白經歷,都會記錄在我們生生世世的履歷中。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從客觀條件上百分之百準備好如何應對人生的無常、阻止不幸的發生。但我們可以在心理上做好更加究竟的準備,這樣不論什麼事情出現,都可以冷靜應對,用功努力,淡然放下。雖然生命不完美,但每一期生命都應該充滿希望。

文:Olivia Wei

每一期生命都不會是完美的 Read More »

佛法殊勝 用者不多 知者太少 實用為先 利他第一

作為一位初入佛門的弟子,我非常感恩能在剛開始深入經藏的階段,遇見如此正知見的導師。從《金剛經》、《教觀綱宗》到《法華三昧懺儀》,果慨法師從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奉獻自己,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正確的知見最重要。一定要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時刻刻提起菩提心,站在正確的起點上,實踐自己的本願,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圖表引用自果慨法師《教觀綱宗》課程講義

果慨法師多次教導我們,一定要學習經教。她讚歎大家的奉獻精神,但也告誡大家,切不可只做義工而不學習經教。因為經教是我們修行路上的地圖,也能在知見和方法上給我們最關鍵的指引。例如,《金剛經》中反覆強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菩提心,並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此外,對於持<大悲咒>,果慨法師點出其依據經教是《大悲心陀羅尼經》,並強調持咒前要先發起慈悲心,發願利益眾生,同時依十心而修行。

再例如,《教觀綱宗》將圓教判為最究竟圓滿教,正說中道實相(即空即假即中),是佛陀說法的本懷。果慨法師告訴我們,圓教學習的是態度,也就是和佛陀一樣的「本具」(也就是本來如此,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就是會布施,就是會持戒,本來就沒有煩惱)。當我們能夠帶著這樣的知見,時時刻刻不忘本願、提起菩提心,用圓人的態度來面對境界,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而在發起菩提心,不求回報的利他過程中,我們也藉由外境,不斷開顯與佛陀相應的「本具」。用圓教的態度修所有的方法,提起這樣的知見,整體的觀念,則能「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除了發起菩提心與利他之外,我非常有感觸的是「無畏施」,也可以理解成不讓眾生起煩惱,讓眾生能感到親近。我發現,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境界時,能隨時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以利他為先,對狀況提起整體觀,那麼很多事情都變得更為容易。而「我」也藉由這個機會,變得更小了一些。

有和我同齡的朋友疑惑,為什麼年紀輕輕要學佛。其實,我真希望能更早遇到正信的佛教,更早遇到 聖嚴師父和法鼓山。 師父說「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佛法並非高高在上,也不只是「佛學」,更不僅僅是「空」與「出世」。佛法是如此接地氣、實用、好用、和積極入世。我無比感恩此生能夠聽聞正法,遇大善知識們與法眷屬們。果慨法師說,法鼓山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們走出去。我赤忱發願能把正信的佛法弘揚推廣開來。我也希望常以 聖嚴師父這段文字與大家共勉,一起堅定不移地一門深入,生生世世遇善知識,走菩薩道,行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文:小熊

佛法殊勝 用者不多 知者太少 實用為先 利他第一 Read More »

果慨法師北加弘法 帶領《金剛經》等三場經典研討活動

七月下旬,闊別十年的果慨法師來到了北加州,此行將在舊金山道場停留一個月,為灣區信眾舉行三場與經典有關的活動,分別是《金剛經》讀書會、《教觀綱宗》講座及《法華懺儀》研修營。第一場《金剛經》讀書會於七月二十四日揭開序幕,果慨法師在課上開宗明義表示:般若「以行為宗」,透過讀誦、受持、解義等修行方法,將相應的經文,即使一句一偈也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幫助斷除我們的煩惱。

這場讀書會是透過兩天的實體上課和五天的線上視訊會議,硏究與討論印順長老《般若經講記》當中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部分。在上課和討論之前,以打坐和誦讀《金剛經》來收攝身心,做到印光大師說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第一次實體上課,由果慨法師主持,介紹經題及「二道五菩提」來説明《金剛經》的結構和義理。法師鼓勵大家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降伏自己的煩惱心和用「無住生心」的方法,成就菩提果。五次的線上聚會將參加的同學們分成五組,研究和討論經文的內容。最後一次的實體聚會將由各組以「演戲」的方式,將《金剛經》中相應的經文以表演方式呈現出來。

第一次的實體課中,有一位住在San Luis Obispo 的曾師姊,特別麻煩兒子請假,一早開了三個多小時車程來參加讀書會。師姊分享說:「自從2022年參加了道場的《金剛經生活》讀書會之後,就非常喜歡《金剛經》。這次有果慨法師帶領,我又是法師的粉絲,當然要來參加。」

法師提醒上課的同學們,要把「緣起性空」的觀念深深地植入腦海裡,成為我們的DNA;把無常當成正常,用緣起觀面對無常事。當大環境隨因緣而改變時,我們個人也要跟著改變,不住在過去,才不會起煩惱。更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透過菩薩戒的修行,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菩薩行。

文:王琡珺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果慨法師北加弘法 帶領《金剛經》等三場經典研討活動 Read More »

義理的指導與禪觀的實修──參加果慨法師系列講座的收穫

這次因緣殊勝,有機會先後參加了果慨法師帶領的《教觀綱宗》研習講座和《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果慨法師帶領的課程很深入,然而帶領的方式卻很輕鬆。法師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聽課的時候可以坐、可以站、可以盤腿、甚至太累可以直接躺下休息一會兒。法師舉了很多現實生活的例子,來解釋佛法的義理,形象生動,輕鬆幽默。

我在參加系列活動前知道有佛教的經義存在,知道有修行,有打坐這回事,但是我不清楚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麽關係。以前曾特意去請教過常住法師:知道佛教的義理有什麽用?對修行的實際操作,比如打坐,有什麽幫助?常住法師的回答是:義理和禪觀的實修就如同是鳥的雙翼,兩者都需要認真對待,才會有持續平衡的發展。我當時對法師的解釋似懂非懂,直到這次通過對《教觀綱宗》的學習,更深入地瞭解到修行離不開義理的指導和禪觀的修證。《教觀綱宗》的「教」就是義理,「觀」就是禪觀。

如果只有義理的指導,而沒有禪觀的修證,可能只是停留在説食數寶。如果只有禪觀的修證,沒有義理的指導,可能會對禪修的身心反應產生誤解。《教觀綱宗》和《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是通過拜《法華三昧懺》,誦讀《法華經》和禪觀來體會法華三昧。《教觀綱宗》是明代蕅益智旭大師的著作,代表了佛教義理的指導。《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代表了禪觀的實修。這次系列活動,法師清楚明白地把《教觀綱宗》的義理開示給我們聽,實際帶領我們體驗禪觀的修行法門,讓我們明瞭佛法的組織體系及實踐步驟。

果慨法師在授課時,舉例説明爲什麽要練習讓心安定,比如機械時鐘的齒輪,一個一個的齒輪之所以會精準地運作,是因爲它的軸心是不動的。如果齒輪的軸心隨意亂動,它就會和其他的部件卡住,無法精準地動作。如果我們的心是不安定的,在遇到境界的時候,就不容易作出正確合理的反應,往往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反之如果通過修行,可以讓自己的心越來越安定,對周圍環境認識越來越清楚,就更有可能做出比較準確,利人利己的行爲。

感恩果慨法師為舊金山道場開設這一系列三場精彩的研修活動,開示經典大法,讓參加的學員受益無窮。最後引用法師的名言:想法變了,態度變了,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心態,決定狀態!
文:晨曉

義理的指導與禪觀的實修──參加果慨法師系列講座的收穫 Read More »

解行並重的修學──《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心得

果慨法師帶領的四天三夜的《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結束了,是一次非常不同的經驗。以往參加的懺儀多是以法會的形式進行,因為不熟悉文字,往往有些匆忙。然而這次的懺法完全是以自己的速度進行,自己安排行或坐,室內或室外。這樣更能看見自己的身心狀況,從而與懺文結合,深入內心並能及時調整身心。

頭兩天因為不熟悉文字,所以拜得很慢,誦經也較慢,希望看清楚文字,有思考體會的過程。因為是自己獨立誦,加上懺堂中安靜、專注的氣氛很攝心,在起誦各大菩薩名號時,就感覺到各大菩薩是如此真切。每座懺由三個部分組成:拜懺、誦經、禪觀。動靜結合,適合觀想與體驗,使身心逐漸安定,即使身體的不通暢與困頓感還在。

第三天,發現有很多章節,也想試試看是否能適應快的節奏。於是提起精神,集中心念。連續不斷輕快地拜懺、經行、誦經。一兩個小時後,就覺得腰腿都痠困,似乎撐不下去了。於是放鬆,不去想它,專注當下做的事情。室內室外都看到每個人在專注地用功,或走或坐或站,形態各異,都在一心讀誦、懺悔。安定的力量彷彿一個場域,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點,被無形的力量推著,居然連續一整天都沒有休息停頓,包括吃飯也只是不同的動作,一樣的靜默,一樣的專注。彷彿置身淨土,無驚無怖,無顛倒、妄想,無攀緣、散亂,慢即是快。到了下午時分,身體通暢了,禪觀時,很容易安定。

還沉浸在圓滿完成《法華懺》的感動、喜悅之中,和對法師開示的歡喜、感恩之時,隔天早上卻看到一則美國著名商學院華人教授殺妻的消息。涉案者竟是自己熟悉的同學,曾經的鄰居。震驚、痛心之餘,想像那是累積了多少年的怨苦,不禁感慨萬千——身邊多少在美的華人家庭飽受各種矛盾、情緒的折磨;披荊斬棘的精英們可以征服世界,卻無法安放自己!然而,剛誦完的《法華經》〈安樂行品〉就已清楚地交代應如何安頓身心。如第一菩薩行處,「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想到果慨法師結語時,以僧團的名義期望並殷殷囑託大家:既然學習到了安頓身心的法寶,就要走出去,因為沒有聽過的人更多,不會用的人是大多數!是的,同參們,大家任重而道遠啊!

文: 三車

解行並重的修學──《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心得 Read More »

念念佛心、聲聲菩提、步步安定、處處凈土

今年法鼓山舊金山道場首次舉辦法華三昧懺儀,感恩果慨法師,帶領大家解行並修。從《金剛經》到《教觀綱宗》的深入講解開示,最後落腳到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

果慨法師講解《法華經》側重於假觀,在悟透緣起性空後,依然無所求地回歸世間,度化眾生。《法華經》前九品為聲聞弟子授記,從第十品法師品開始,講授我們如何通過假觀來應對難以調伏的眾生根性。而法華三昧懺儀,正是通過懺儀的修持(戒),達成三昧的功能(定),開啟法華的智慧(慧)。

這次的懺儀有很多獨特的地方,我們的懺儀版本是智者大師最初的版本;不同於流通版的居士發願,我們和智者大師一樣發願「願於此身,行道無障」,每每念到此句,便覺得十分感動和鼓舞。此外,懺儀的形式也極具特色,法華三昧懺儀一座分為懺、誦、以及禪觀,時間安排由自己調節掌握,在結營前至少完整誦讀一部《法華經》。法華三昧懺儀屬於行道誦經,也就是邊行邊誦,在對周圍保持覺照的狀態下(可以理解為融入整體),將心收攝專注在經本上,隨文入觀。

有師兄提問:什麽是禪觀?法師解釋這裡的禪觀是指默照,第一要求就是發起大悲心(菩提心)。第二,放捨諸相:知,但不住,不執著;清楚境界,不為所動。第三,休息萬事:與方法不相應的事都放下,不起第二念。

果慨法師告訴我們,我們的願會決定我們走多遠,方法用到哪裡。法師強調聖嚴師父説法鼓山存在的價值,就是建設人間凈土。鼓勵我們走出去,隨分隨力分享。如果在過程中需要回道場充電,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出去。法師勉勵我們,遇到境界,先提起觀念,或是提起聖嚴師父的話:當我每到一處,每見一人,便是我能夠給他們什麼?他們會因我而得到什麼利益?

最後,想用果慨法師幾句讓我深受觸動的話來作為總結。首先,一定要信。信三寶,信師父,最重要的是信自己,相信自己與佛一樣本具佛性。其次,修行不問結果,只問耕耘;佛法會自然而然地引領我們前行。法師也激勵我們,修行就是破除障礙、積累資糧、不斷加行的過程。遇到障礙是好事,修行越深,障礙也越大,因此要更加積累資糧與精進加行。關關難過,關關過,與諸位師兄姊們共勉。

文:小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念念佛心、聲聲菩提、步步安定、處處凈土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