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

最近有幸參加了果慨法師帶領的《金剛經》讀書會,之後又在週二的念佛共修,聆聽了法師開示關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

之前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概念很模糊,大概是在說淨土吧?我認識的佛教徒,有些會把往生後的目標設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是一個離苦得樂的地方吧。要怎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阿彌陀佛發願度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念幾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嗎?但大家這樣不是佔阿彌陀佛的便宜了嗎?

種種似是而非的既定印象,讓人覺得「這課乍聽之下跟我沒啥關係」。但是俗話說得好,明天和死亡哪一個先來,沒人說得準。基於一個「早買早享受,晚買可能不會享折扣?」的心情和好奇心,就來聽法師上課了。

事情果然不是我想得這麼簡單:這次透過果慨法師的講解,對淨土宗的經典 ,像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有了一個概括性的了解。果慨法師提綱挈領地強調了信願行的重要性,也提點了在《阿彌陀經》中提到的善根和福德的重要性。因為剛好上了《金剛經》讀書會,所以更能理解善根是發菩提道的願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福德則可以理解為《金剛經》裡的六波羅蜜。法師也提醒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可以好好地從自身開始,做到安心、安身、安家,和安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將狹義的「淨土」定義擴大解釋,從一個單純的「往生後想去的好地方」,擴大為「其實生活的當下就可以做到淨土」這樣的概念。甚至透過《觀無量壽經》的九品往生列表,巧妙地連結到聖嚴法師希望信眾們在做到人間淨土的同時,都能設定好上品中生以上的目標。

因為果慨法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初次接觸佛法的我,也能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理解為「從己身不起煩惱,也不讓他人起煩惱」的慈悲心和智慧力。透過這樣簡單的文字,讓人一窺未曾閱讀過的經教,同時對「淨土」也有了新的理解:原來淨土不是只能當一個「期待往生後能去的好地方」,因為生活的此時此刻,人人都可以透過善根和福德,由自心的一小塊淨土,推己及人地擴展開來,成為聖嚴法師所謂的「人間淨土」。此一說法,讓人感覺我們當下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單純為了一個虛無飄渺不可知的未來,而是為了踏踏實實的現在。這樣的「淨土」解釋,不但帶給信眾耳目一新的理解,更為淨土開啟了實際可行的修行方法。透過修行,對所處的每一個當下,有了更想把握的心情。這種起心動念的積極性,不但增強了發願的強度,也深化了「淨土」在大乘佛法上的底蘊。

來上課真是太好了!慶幸自己的起步還不算太晚。

文:Komin Wang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 Read More »

讓佛說的法帶領我們在菩提道上勇往直前!

今年暑假在舊金山道場親炙果慨法師的言行身教,感到非常幸運和幸福!將近一個月的學習與實修,真的有太多深刻雋永的金句與實用的觀念,分享幾個印象最深刻的。

有一次上課比較晚到,剛好看見法師在大殿跪在佛前,想起法師在網絡媒體講課的影片提到,講課前會在佛前祈求三寶與 聖嚴師父的加持,讓出席者不單只感受到輕鬆幽默的佛法,更希望於學佛道上增上,當下內心充滿感恩與感動。上課期間,法師也鼓勵我們發願,多練習上台報告,多結法緣。

果慨法師在課堂上說了一個觀世音菩薩忘了本願的故事,也問我們有沒有忘記自己學佛的本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法師提醒我們,如果認為學佛無用,學佛學到會抱怨或覺得錢怎麼賺得比別人少?自己怎麼生重病或得癌症?怎麼煩惱還是一大堆?這些都是違背了本願。

有一堂課法師舉例阿羅漢心態,就是覺得自己做得夠多了,但如果要再更深入或更發心,就會擺手說:「很抱歉,先不要!」我聽完這個故事,警覺到自己做事也會時常推三阻四,不敢多承擔,慈悲智慧不足啊!

在《金剛經》讀書會研讀印順長老的《般若經講記》裡,解釋了「無諍三昧」:即為不與他人諍執,處處隨順眾生。「覺得人世間已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諍論,加深他的苦迫呢?」自己很喜歡這句話,感受到護念他人的深切悲心。而法師接地氣的把這句話解釋成:「不讓眾生起煩惱。」好讚歎法師能這麼精準地濃縮成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此外法師也提醒我們:自己也是眾生,所以也不要讓自己起煩惱。

法師很重視「家」,並提醒我們 師父說的「四安」是:安心、安身、安家、安業,沒有說「安法鼓山」,請大家要把「家」這個道場照顧好。並說到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親近的人都不關懷,很難相信這個人對別人能有多好。我聽到這句話,嚇出一身冷汗,感到非常的羞愧。自己在國外,都沒有好好地關心在台灣的家人,在心中暗自決定要懺悔與做出改變。

這次法師在課上說的很多都是我的缺點。有一次《金剛經》的缐上讀書會,自己痛哭流涕,哭得稀里嘩啦,不是像須菩提長者那樣聞法的感動,而是懊悔自己不用功、不精進,浪費時間。但還好法師一直跟我們說:向前走──依據經教,讓佛說的法帶領我們在菩提道上勇往直前!

果慨法師提醒,我們不知道是受了多少佛菩薩與護法龍天的誓願和祝福,才能圓滿這一系列的修學。感恩 聖嚴師父、法鼓山、果慨法師、常住法師、活動負責人、內外護、大寮菩薩和全體學員,願將所有功德迴向法界眾生,早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文:林純平

讓佛說的法帶領我們在菩提道上勇往直前! Read More »

與果慨法師有約──《金剛經》讀書會踏青記

果慨法師今年暑期從台灣遠道前來灣區,為道場舉辦了爲期一個月的三場佛法研修活動。道場師兄師姊們在精進用功之餘,趁著難得的空檔,邀請法師和大家一起到附近的公園出遊踏青,享受燦爛的加州陽光和明媚的湖光山色。

活動當天,大家穿著法鼓山的禪T一起環湖散步,分享果慨法師《金剛經》讀書會的內容,講到很多法師分享的例子可以如何實際運用在生活上,讓佛法不只是佛學,而是能夠真正運用在各式各樣的情況。在散步時,我仔細聆聽師兄師姊們的講述,並且將注意力放在腳下的每一步,確保可以一邊專心地聽師兄師姐們的分享,在步伐上也能夠與大家一致,不至太快或是太慢。想到之前上初級禪訓班的時候,常住常興法師有提到,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老實實,清楚知道自己有妄念,並且用方法,與自己的妄念和平相處,而不是壓制妄念或讓妄念紛飛。

環湖結束,大家一起享用午餐。午餐之後,法師開玩笑地說:「今天的踏青不只是來吃一頓飯就回家了!」引來大家一陣笑聲。法師問我們明天小組報告打算怎麼做?本來我們這一組並沒有打算演戲,可是經法師這麼一說,大家立馬改變了主意!原本安安靜靜的一組,現在每個人都在講話、出主意,大家突然熱絡起來, 聲音多到聽不清楚每個人講話, 我心裡又是一陣笑, 這個讀書會實在是太棒了!!!

藉由這次踏青,跟同組的師兄姊們熟悉起來,有「患難見真情」的感覺。原來學佛也可以這麼開心!非常感恩法鼓山舊金山道場和法師,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創造了這麼美好的回憶!

文:Emily Lee/宓雅慧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與果慨法師有約──《金剛經》讀書會踏青記 Read More »

讓修行嵌入生命的DN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學佛以來所誦讀的第一本經書。

近二十年前,因患有「恐慌症」,身心經常在害怕心慌當中,莫名的恐懼不安,嚴重時還會呼吸急促有瀕死的感覺。在一次因緣際會中讀了  聖嚴師父的《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很喜歡。爾後,在每天睡不好,清晨三、四點醒來便無法入睡的情况下,就起床誦讀及鈔寫《金剛經》,那時還不算正式學佛。後來讀了《心經》,更進一步學習襌修,之後當「恐慌症」發作時,便開始以襌修的方法處理,清楚覺察、調整呼吸並體驗它,知道那只是一些虛幻的念頭/感覺,身體的反應也是一個短暫的現象。慢慢地,發作的頻率越來越少,而即使發作時,也能以平常心處理。

今年舊金山道場安排了《金剛經》讀書會,由果慨法師帶領。看了行事曆,原本是不打算參加的,所以也没有報名。因為家事/雜務很多,也覺得自己的個性不善於分享。後來,負責活動的師姊來訊息詢問鼓勵,想想,難得果慨法師這麼遠來弘法,再忙,也應該要好好把握機會學習。在上了第一堂課之後,我非常高興我來了!

第一次課堂中果慨法師讓我們寫一句誦讀時,自己有印象,腦子所浮現的句子。在前行功課誦經中,每每誦到「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心裡有著深深地感動。這也是在小組討論中分享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法師又數次提到「生命的DNA」,深深地被觸動。如何將佛法襌修從生活中融合到生命裡,讓自己在生生世世的生命中,都能接觸正信的道場,學習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我們一定要不斷地薰習用功。

這些年來,誦經不是我的定課,但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却是我常常放在心裡應用的一句話。在面臨各種問題、困擾,不管是事還是人,無法解決處理的時候,這句話就會浮現。既然是虛妄,這麼計較做什麼呢?課程中更是學習到,即使是好的情境,更是不要執著。「忍辱」,不好的要忍;好的,更要忍。同時,也要如同  師父説的:哪裡需要我,就往哪裡去。在與人共事中,不執著於事和自己的想法,隨時擺正自己的心態,並且隨緣努力,盡力奉獻。

《金剛經》是我學佛以來一部很重要的經典,它陪我走過了生命中那一段黯淡不安的日子。這次能有機會再次研習《金剛經》,透過法師的指導及和同學們的共同學習,温故知新,並重新提起晨起誦讀《金剛經》的習慣。「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降伏自己的心,是襌修中非常重要的練習。而盡未來際的學習中「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持續地用功練習,讓修行嵌入生命的DNA,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文:趙常好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讓修行嵌入生命的DNA Read More »

半日禪禪修筆記

年紀漸長有點像手機用舊了,功能都還在,但是電池很快耗盡。今天去參加半日禪,下午三點結束後匆匆離開,感覺快沒電了!傍晚眼睛略一閉就睡著,醒來後精神恢復,趕快記錄下今天學到的幾件事。

今天聽了兩段聖嚴師父關於禪修的開示: 

第一段是「禪修的方法」:禪修是在鍊心,從收心、攝心、安心(到無心)。從把散亂的心收回來,用有興趣的方法(例如數呼吸)攝持,逐漸地身體、心、環境統一而安住。 第二段是「禪修的正確態度」:不求、不靠、不期待。 

  1. 不求:有求反而不得所求。這個好理解,最近聽傅佩榮教授說「中學生念書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他的目的是要考大學,所以他念書變成手段,他就不容易感受到念書的樂趣 。「你有目的之後,你現在做的事就變成某種手段。」 
  2. 不靠:不靠佛、菩薩、老師,而是依靠佛法的正知正見。否則靠什麼來什麼,來的可能是魔,還以為見佛、見菩薩、見老師。有求、有靠,都是因為「有我」,有求皆苦,有煩惱。 
  3. 不期待見光見佛的境界,凡是跟六根相關的都是「光影門頭」的意識作用,是幻境。以「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對治之。 

今天我的禪修發願是「禁語」,不跟別人說話,也不跟自己對話,享受半日清淨。 坐姿上我用上 David Listen 最近的兩分鐘禪修姿勢指導,調整骨盆/臀部位置比膝蓋略高,端身正坐、全身放鬆。

文:劉演伃

半日禪禪修筆記 Read More »

pexels-photo-1583571-1583571.jpg

《佛國之旅》與朝聖之旅

2019年進入法鼓山後,年底就迎來了新冠疫情。疫情期間,監院法師為了安大家的心,辦了許多線上課程,其中一個就是為知客組義工菩薩們辦的讀書會。 當時的讀書會是以  師父的自傳遊記系列為主,其中兩本讓我印象深刻,一本是《五百菩薩走江湖》,另外一本就是《佛國之旅》。這兩本書讓我發願,希望未來也有因緣及福報可以參加朝聖團。五年後的今天,終於可以在年底參加由北美護法會主辦的印度朝聖之旅。

報名之後就開始為自己設計前行功課,其中一項就是重讀師父的《佛國之旅》,於是開始詢問舊金山報名菩薩的意願,便成就了這次共修的因緣。

既然這次讀書會是朝聖之旅的前行功課,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團員培養正確 心態,畢竟這不是一般的旅遊,也不會像平常參加過的,標榜美食或好景的私人行程。師父在書上說:「朝聖目的並不在於此,因為在聖地所見到的可能只是斷壁殘垣,甚至是一片瓦礫的廢墟。不過,即使滿目瘡痍,蔓草荒煙,還是值得我們追思古人的豐功偉績。」 

 師父在書中也叮嚀:「在行程中,第一,保持健康;第二,不鬧情緒;第三,心念不離佛法僧三寶;第四,到了聖地,不可三三兩兩嘻嘻哈哈、東張西望,應該像親自見到了佛,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第五,因為是朝聖,不是旅遊,在行程中不要計較食物的好壞,不可爭搶房間、床位和座位。」

藉著大家每個月一到兩次的共讀及討論,用書中師父的開示來培養自己的正確觀念,彷彿  師父就在面前耳提面命地教導我們。每次讀書會我們也留下半個小時的時間,邀請參加過朝聖團的師兄姊們上來分享朝聖心得,及注意事項等等。有一位師姊分享,她把朝聖之旅當作一個禪十,這點我非常相應,也會在這麽殊勝的朝聖之旅中努力練習。

做前行功課不但可以安自己的心,導正自己的心態,功課做完後更可以發願迴向。祝福這次的活動能圓滿順利,希望報名參加活動的菩薩們都能順利成行,法喜充滿。讓我們一起在佛陀走過的道路上,緬懷感恩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在菩薩道上,越行越歡喜。

文:宋演施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佛國之旅》與朝聖之旅 Read More »

一起好好念佛

很感恩演本法師為我們導讀《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把聖嚴師父厚厚的書,扼要地在兩小時內介紹給在場觀眾,並分享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做法。法師一開始就提醒大家,不要忽略第一章,因為裡頭有淨土法門的重要知見。淨土是諸佛願力所成,目的是幫助眾生修行。跟天堂不一樣,不是去淨土享受,也不是到淨土就解脫了。正確心態為:到淨土當學生,學成歸「人間」,廣度眾生。

往生淨土需要信願行,行有正行與助行,正行是念佛,助行是修一切善法。法師提到如果懇切心不夠,就需要把精進心提起來。六度裡的五度都需要精進才能得力,而精進其實就是放下習性,習性是順流而下,而修行是逆流而上。此外,念佛可以實現六度,蕅益大師在《六度念佛歌》中寫到: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人我是非,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

演本法師要求自己任何時間都念佛,就好像禪修時,行住坐臥都要用方法,此外,就是祝福別人。因為祝福的這一念心,會為自己與他人帶來不同的磁場與能量。例如與室友吵架時,祝福說不出口,就在內心祝福他平安健康快樂。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發現兩個人都有所改變。法師還分享,自己坐捷運時,也會在心裡祝福這一節車廂的人,隨時祝福周圍的人。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師提到總本山的大殿匾額,有一個是「心地莊嚴」。心地是佛性、也就是空性。菩薩依清淨心而修行,時時往內觀照,在心上用功,放下眼耳鼻舌身對外塵的抓取。而心地法門的實踐就是師父一直在推行的人間淨土。

當我們因為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而體驗到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眼前展現,此處就是人間淨土。修行從自心淨土開始,而念佛可以同時完成三種淨土:佛國淨土、自心淨土、人間淨土。念佛好好,我們一起好好念佛!

文:林純平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一起好好念佛 Read More »

歡喜共學《教觀綱宗》 清楚學佛修行地圖

今年七到八月,舊金山道埸舉辦了一系列果慨法師的弘法活動,包括《金剛經》讀書會、《教觀綱宗》研習講座、以及《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

從7/27開始, 連續三個週末有果慨法師帶領的實體共六天的《教觀綱宗》研習講座,有近六十位學員報名參加。在首日課程開始前,監院常襄法師鼓勵大家把握難得的因緣,努力學習。果慨法師提及聖嚴師父晚年拖著病體勉力撰寫《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一書,就是希望能幫助、帶動更多的人學習《教觀綱宗》,能對佛法有更全面性的認識,修行更有次第,進而促進漢傳禪佛教的發揚光大。

第一、二天的課程,在法師精闢的講授以及學員熱烈的參與中圓滿。法師的解説精彩生動,巧妙地將深宏的經教內容融入生活中的實例;而整個課程的設計也是多元化且生動活潑。在誦經、討論和報告分享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學員的參與感,也幫助理解和學習。

在分別深入藏、通、別、圓四教之前,法師先講解了「四教總説」,並提綱挈領的點出四教的方法要融通互用。我們應學習圓教的態度(稱性,稱本具的佛性),別教的行願(廣發菩提心不退),通教的知見(一切幻有),和藏教的方法(五停心、四念處等)。法師也殷切提醒,「法無定法,但隨心轉」,所有的法和教理,都是契機,最重要的是觀念和知見。學佛修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立足點,和未來修行的方向因為「這是一場馬拉松」。法師更鼓勵大家,除了做義工也要多上課,並且可以透過組織讀書會共同研習。

有學員課後分享,非常感恩法師的講解,讓課前覺得艱澀難懂的原文內容變得淸楚明白,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也有學員表示開始上課後更能體會法師安排前行功課的用心,讓大家不知不覺中對原文內容由生轉熟。上完兩整天的課程,大家卻不覺得疲累,懷著滿滿法喜,更期待接下來的課程!

文:Felicia Chi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歡喜共學《教觀綱宗》 清楚學佛修行地圖 Read More »

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上完果慨法師帶領的《教觀綱宗》研習課程,感恩之餘,有重新站在跑道起點,再次踏上學佛之路的感覺。

問自己:站的跑道是什麼顏色?終點是什麼呢?

圖片引用自果慨法師《教觀綱宗》課程講義

所謂不同顏色的跑道,是一張在六天的課程中,好幾次被提及、回放的圖表。粉紅色標示的人天,黃色的二乘,和藍色的菩薩道。法師用這張圖表和討論的問題,提醒我們看到自己的立基點,包括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起心動念。進而幫助我們省思,學佛修行,究竟是為什麼?是為了現世來生的福報?出世解脫?還是廣度眾生?法師殷重叮囑我們一定要有清楚的覺照和正確的知見,因為這對接下來的學佛路影響深遠。

在最後一天的課程裏,法師講述了天台的「一念三千」。「三千」,是每一法界具足十法界,再乘上十如是、三世間而得出的。「一念三千」,是指我們的一念其實具足了一切諸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當瞋恚心生起時就是地獄;貪欲心生起就是餓鬼;愚痴心生起就是畜生;我慢心生起就是修羅;倫理道德的心生起就是人道;而與禪定、四聖諦、十二因緣、成就眾生乃至真如法界相應的心生起便是天道、聲聞、緣覺、菩蕯和佛法界。當遇緣觸事,當下生起的一念,便已三千諸法同時具足。然而,往往自己連一言一行背後的動機意圖都未必完全淸楚,遑論剎那間變化的心念。

如實知,還需要誠實和勇敢。菩薩行,更需要信心和毅力。四年多前剛開始學佛時,我覺得菩薩行願離我好遠,遙不可及。而今,我在人天道上,努力向中間的菩薩道靠近,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與佛菩薩的心相應。當路程與時間的長短慢慢不具意義,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戚演毅合十

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Read More »

進入佛教世界的地圖──《教觀綱宗》課後心得

第一次知道果慨法師,是在「法鼓講堂」的「遇見高僧、遇見自己」影片裡,法師生動的講課方式讓我記憶深刻。沒想到,今年七月,法師在舊金山開設了三個梯次的課程,裡面除了《金剛經》讀書會,其他的課程我完全沒概念,但在師姊們的強力推薦下,我決定參加所有的課程。

我們在上課的前一個月左右,開始了《教觀綱宗》前行功課:每天要花一點時間,自己讀誦一小段《教觀綱宗》原文與註解。一開始,是有點困難的,雖然看起來似乎每一個字都看得懂,但是字連在一起後,就不知道在說什麼。不過,還是盡可能地每天讀一點,雖然還是不懂,但至少可以念得比較通順。

原來,之所以會有《教觀綱宗》這部經典,是因為佛經的數量極為龐大,因此過去的祖師大德們、各各宗派,都有自家的分門別類方式。而明末的蕅益智旭大師,如聖嚴法師所說,雖然是以《梵網經》為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義者,也是以《楞嚴經》為中心的淨土行者,但天台教觀是他研究的工具。因此蕅益大師以天台宗智顗大師的「五時八教」為基礎,依據天台宗的教觀(教義與理論、觀照與親證)並重的修行方法,讓我們認識整體佛法的架構及如何修行的綱要。因此,對初學佛法的我而言,這是一門非常棒的課程,因為這堂課等於是給了我一張進入佛教世界的精要地圖和一本使用手冊。

果慨法師安排的課程內容非常豐富、精彩,除了解釋經文內容,更強調如何將其運用在生活上。而同學們的提問,及法師的回答更讓我收穫獲滿滿。法師在課堂上特別強調: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什麼?這讓我反思: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成佛,還是求自我解脫?或是其實只想要有人天福報就好?這些問題打開了我對修行的眼界,也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修行心態和觀念。

法鼓山是一個觀音道場,會來到這裡,應該是要期許自己學觀音、做觀音,行菩薩道。因此,認清自己的目的是很重要的。藉由認識五時八教,我可以對佛教的教理有全面性的認識,並且可以依自己相應的法門去做系統性的學習;經由對經典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知見,再用方法,時時反觀自心,把所學的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用正確的觀念及方法,對待所遇到的人、事、物。落實 師父所說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在修行的道路上隨時保持正知見,自己不起煩惱,也不讓別人起煩惱。期許自己不斷地練習與實踐,朝向 師父的目標:「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邁進。

文:盧寬如

進入佛教世界的地圖──《教觀綱宗》課後心得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