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好願,發好願,有願竟成!

這是一個充滿法喜的念佛共修日子。曾經默默期盼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來到舊金山道場的弘法期間,能夠有機會親臨每週二的念佛共修,關懷長年護持此共修活動的悅眾、義工及參加的信眾。

行好願,發好願,有願竟成!方丈和尚在沒有事前的通知安排下,在這個週二突然親臨現場!我的願望竟然實現了。當天全體大眾聆聽開示,感受到溫馨的關懷和鼓勵。方丈和尚表示:法鼓山是慈悲觀音道埸,禪和淨,有如春蘭與秋菊之美。 

而此行,方丈和尚也帶來結合2018至2023年在不同場合所做的開示「平安最幸福」一書,與大眾結緣,並鼓勵我們細讀,將佛法運用並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榮董會黃楚琪會長也特別飛行大半地球,遠從台灣來護持方丈和尚此次弘法之行,並分享了自己超越時空的護法歷程。「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這位善友的行儀中,我是真實見識到了。 

念佛的凝聚力真是不可思議!當天參加信眾,超乎平常,座無虛席。大眾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下,齊心念佛。方丈和尚讚歎悅眾義工們長期不間斷地引眾共修,也特別感恩兩位法師默默護持及領導,並讚歎一句佛號念到底的念佛法門。

這些年來,常住法師從未間斷地指導我們,全體悅眾也在台前幕後不斷地自我精進,注意每個共修細節,努力練習,還有更多此活動的助行,香積、知客接待義工們的支援等等,共同來成就這每週一次自利利他的共修活動。每位義工本著菩提心,勸進行者,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我也再次地祈願舊金山道場的《三時繫念》共修法會因緣能夠早日成熟。除了非常珍惜今日殊勝念佛的緣聚,我也會繼續開心地念佛,持續不斷地在這個法門課題上——老實念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文:洪禎祥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行好願,發好願,有願竟成! Read More »

陪伴與護持大小菩薩們的一程

今天,我們家的小菩薩皈依了。

樸實的臉龐,那個十八歲的青年已經要展翅往天空飛去。正好前一天我也參加法鼓山方丈果暉法師與夏斯塔僧院方丈尼梅安法師的對談。身為護法金剛,我也是帶著這同樣莊嚴的心,一步一步地專注認真引領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和方丈尼入大堂說法。

我家小菩薩自小就樂善好施,也於懵懵懂懂中跟著我修行佛法至今。此次親聞方丈果暉法師與方丈尼的對談與開示,更加深我對於修行與護法的決心。聖嚴師父弘揚佛法,以「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的教導做爲行為準則,我家小菩薩對此也發心護持。做為父母,更希望小菩薩人生路上有法鼓山團隊的支持,能讓他有更深的體會與學習在團體中生活與互助的重要性。

對我來説,這兩天我所看到的,深深地顯示了法鼓山對於人間淨土的實踐是非常落實的。在對談中,方丈尼梅安法師感謝此次法鼓山的邀請,也歡喜邀請法鼓山的菩薩們前去夏斯塔僧院參觀與禪修。對我而言,這也是法鼓山一貫秉持的開放態度帶給社會大眾的良好示範。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在對談中,提到法鼓山溫哥華道場所在的「天堂之路」與各宗派比鄰而居,彼此相互幫助的祥和景象,正是人間淨土的展現,這讓我更加發願護持並參與法鼓山的活動。期許我的小菩薩能精進修行,與大家一同發菩提心,建設人間淨土。

法喜 合十。

文:王寬願

陪伴與護持大小菩薩們的一程 Read More »

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曾經聽說在末法時代,能聽聞佛法,難度就好比在須彌山上,有人拋下一條很細的繡花線,而我正好在山下拿著一支針,不僅順利地接到了繡花線,而且線還能從針孔中穿過一樣地困難。

因為爸爸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從小就有緣接觸到佛法。但由於爸爸主要修藏傳密宗,很多經文我都聽不懂。而爸爸三年前在香港突然離世後,平時的我,就只是在念心經和六字大明咒。

今年六月,我和先生第一次參加法鼓山舊金山道場舉辦的密集初級禪訓班,開始接觸到漢傳佛教。聖嚴法師把艱澀難懂的佛法,深入淺出,連智慧不多的凡夫如我,也慢慢理解到一些佛經的含義。

我和先生剛結婚時,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作為一個理科男,事事講求科學實證,我以為他這輩子大概不會信任何宗教了吧。怎料到他在參加禪訓班後,有一天主動跟我說他已報名參加皈依。當時的我聽到後很感動,因為夫妻之間有共同的信仰,對彼此的關係和相處都很有幫助,可以互相鞭策對方,互相提醒要在生活中應用佛法。例如,家裏出現蚊蟲的時候,我們會互相提醒:要慈悲,不能殺生!

能夠和先生在今世成為夫妻已經不容易,我們夫婦倆還能一起在美國法鼓山舊金山道場,同一天皈依成為佛教徒,這應該是要很深厚的因緣才能達成吧!

記得在皈依大典中,法師為我們掛上佛牌鏈時,場中播放著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大部分人都一起唱誦著。後來唱著唱著,我聽到一些哽咽的聲音,身邊的人可能是感動地哭了。我自己也有一瞬間鼻頭一酸,念佛號時,發現自己眼眶的淚珠子開始在打轉。

皈依之後,有了一個法名,新的名字比我原有的名字更好聽! 皈依後,感覺跟佛菩薩又更靠近一點,好像在急流的大海中,終於坐上了一艘安全的船。能不能到達彼岸雖然是未知數,但至少現在有更多親近善知識的機會。

感恩方丈果暉法師特地從台灣飛到美國主持這個儀式。也感恩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的所有師兄師姊,一路上鼓勵我繼續精進學佛。

文:Kammy Chan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Read More »

舊金山道場雙語皈依大典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親授三皈五戒

睽違五年之後,舊金山道場配合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到來,於七月二十一日再次舉辦雙語皈依大典,由方丈和尚對說華語及英語的信眾親授三皈五戒。此次共有三十三位新皈依弟子,其中六人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觀禮者有三十六位,有好幾位新皈依弟子是義工菩薩的第二代。

儀程一開始由監院常襄法師及翻譯菩薩帶領新皈依弟子學習基本的學佛行儀,學佛行儀的影片配合雙語皈依而特別打上英文字幕。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在說三皈五戒時,不僅把皈依詞中三皈依以及五戒的每一句都詳細說明,也旁徵博引地舉了跟環境、社會、個人、生活有關的許多例子,幫助新皈依的弟子們了解為什麼有這些戒律、為什麼要持戒,以及持戒的好處。方丈和尚在皈依結束後也叮嚀大家要常常回來親近道場,互相提醒、彼此熏習,一起如法地往人間淨土前進。

好幾位新皈依的弟子在拿到皈依證,看到自己的法名之後非常感動,紛紛詢問義工菩薩法名是如何取的?代表什麼意義?待義工菩薩詳細說明之後,大家都很感恩方丈和尚的慈悲以及道場的用心。也有一些新皈依的弟子開始詢問道場的禪修及法會等活動,表示日後要常來參加。

活動結束後香積義工幫大家準備了可口又健康的午齋。為了防疫起見,道場在戶外搭了蓬子供大家用餐,當天天氣晴朗宜人,非常適合在戶外享用餐點。許多新皈依的弟子是一人皈依、全家觀禮,因此闔家在萬里晴空、微風徐徐當中,做了佛化家庭的初體驗!

文:盧靜儀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舊金山道場雙語皈依大典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親授三皈五戒 Read More »

海外曹洞宗隨筆

2024年7月20日,法鼓山方丈果暉法師與美國加州夏斯塔僧院Meian Elbert方丈尼對談。傾聽受教之餘,對弘傳於海外(非漢地)的曹洞宗有二疑問,其一是:夏斯塔僧院在弘法佈教時,與漢傳的曹洞宗,在家風上有無差別? 其二是:曹洞宗自宋朝東渡日本後,有無獨立的發展,開創出自己的新天地? 謹以管窺所及,分述於後。

何謂家風? 黃懺華居士在《佛教各宗大意》書中說:「宗門之師家⋯⋯接化提撕學人,皆有其獨特之風趣與手腕,是之謂家風」,又說「漢傳曹洞宗家風穩順綿密,其接化學人, 諄諄不卷。」 《人天眼目》卷三也說「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 末學的觀察是:Elbert 方丈尼在對談中,及僧院的法師們在網上的弘講,都顯現出思慮週密,能從日常生活中取材,以平易近人語氣,諄諄接引信眾學習佛法,不減漢地曹洞家風。

永平道元禪師(1200-1253)是日本曹洞宗的初祖。南宋時來華取經,在長翁如淨禪師(1163-1238)座下聞「身心脫落」語而豁然開悟。 返國後弘傳佛法,著有《正法眼藏》、《普勸坐禪儀》等書。對日本的武士道、茶道、陶藝甚至一般的日本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僅以其在佛教教義上的創見,舉其犖犖大者,簡述於後。

佛教的「三期法運論」認為佛法可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時期。道元禪師認為這不應是時間上的分段,而只是修行的三個階段。 若修行者虔心求道,則可超越時地的限制,直面佛陀祖師。

道元禪師也以切己的心態面對佛經上提出的諸問。他主張成佛之道只能經由體證。坐禪和開悟不二,二者無手段與目的之分。所以提倡在篤信之下「祇管打坐」法門。

《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在道元禪師眼中「眾生悉『是』佛性」,佛性是一切存在的基礎,也是所有價值的根源。他認為佛性遍在萬物,「驢頷(下巴)、馬嘴都是佛性的示现。」

夏斯塔僧院的維持曹洞家風是傳承;道元禪師的諸多新義是創新。祖師大德在受持衣缽之際,有傳承也有創新。佛法源遠流長,門庭廣大,歷久彌新。雖新義輩出,仍不離佛陀本懷。

如是我聞,佛法能令人離苦得樂,而成佛之道不外乎理入、行入二途。二途之內有八萬四千法門。我願無窮,有願就有力。如能慎擇明師,一門深入,精進不懈,何愁不能入道證悟。

文:James Hsu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海外曹洞宗隨筆 Read More »

在多元文化中「求同存異」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與夏斯塔僧院梅安方丈長老尼對談

舊金山道場七月二十日舉辦一場名爲「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對佛法的追尋、傳播與實踐」的雙語對談活動。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與北加州夏斯塔僧院(Shasta Abby Buddhist Monastery)方丈長老尼梅安法師(Master Meian Elbert)對談如何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傳播佛法與推廣禪修。共有超過一百六十位中西方人士在場聆聽兩位大師對佛法的追尋與實踐。

夏斯塔僧院梅安方丈長老尼曾經到台灣總本山拜訪過,去年法鼓山僧團也曾派法師到僧院參學,因而促成了這次的佛法對談。兩位不同性別、種族、文化背景的宗教領袖,共同探討如何將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分享給不同文化環境與宗教信仰者。兩位與談者都認同,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應以「求同存異」的精神,主動地與其他宗教互動。在互動中,從不同宗教認識自己的宗教,也向其他宗教學習,彼此尊重。

身爲佛教徒,面對世界上發生的各種狀況,像是疫情、戰爭,該如何自處?梅安方丈長老尼指出,人生不完美就是生命的實相,我們都從自身的痛苦中去學習,並且幫助其他人去面對生活中的痛苦。面對他人的狀況或苦難,不要妄下評斷,而是為需要的人去祈福、迴向。面對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不貼標簽,而是希望他們都能夠感受到是受歡迎和被接納的。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則是引用聖嚴師父的「四它」,教導我們面臨疫情或其他困難時,坦然接受無常,多用心於現在,少擔心於未來。有越多的人修學佛法,就可以把慈悲的力量散播出去。

在西方,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打坐、禪修,身心也因此得到益處。我們是否可以把佛法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但不信仰佛?又爲什麼要皈依三寶呢?方丈和尚以註冊入學做比喻,皈依之後要遵守戒律,以此能夠跟三寶產生真正深度的連結,是比較安全也比較圓滿的。方丈長老尼認爲依戒律而生活,是向世界展現另一種生活方式,放下自私,向他人傳達衆生一體的慈悲觀念。

會談最後,方丈長老尼祝福大家在學佛、修練慈悲的路上越走越好。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感謝夏斯塔僧院以開放的心胸接受法師去參學,並讚歎僧院將佛法在地化接引西方信眾。方丈和尚以聖嚴師父的「心靈環保」墨寶及書籍致贈方丈長老尼作爲結緣禮,方丈長老尼也回贈三本英文禪修書籍。

舊金山道場是此次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前來北美弘法、關懷信衆的第二站。除了本次的佛法對談活動之外,也會在次日主持祈福皈依大典。

文:趙果修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在多元文化中「求同存異」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與夏斯塔僧院梅安方丈長老尼對談 Read More »

讓我們出遊去──舊金山道場長青班結業參訪記

不同於往常上課,九點半未到,學員早已興緻沖沖等待在觀音殿。輕裝便服加草帽,原來今天(7/12)是長青班結業外出參訪的日子。由於戶外視訊不便,出發前大家先觀賞剛出爐的長青班回顧影片。從開學、相見歡、每堂課必備的「八式動禪」、隔週交互上的「經典朗讀」和「外語世界」到精彩的「新知講座」、「活力講座」,還有堂堂吸引人的「禪藝課程」,加上幕後、課後的花絮和美味可口的午齋。整支影片生動活潑、內容多彩又豐富,令大家回味無窮。

看完影片,九點五十分整隊完畢,各組關懷員帶領自己的小組共乘前往目的地Ardenwood Historic Farm。這是一座超過百年的農場,如今是東灣公園管理局在經營,它是一個還在運作中的農場,種植的農作隨季節而有不同,養有許多小動物。提供給社區、學校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去處。

十點半,大家準時在農場入口處集合,一群人浩浩蕩蕩往野餐區前進。道路兩旁種植著整齊的樹木,剛好形成最好的樹蔭。雖然是艷陽天,但是樹蔭加上微風徐徐,大家腳步輕快,邊走邊聊,紛紛讚許沒有想像中的熱。遠遠地就看到提早來幫忙佈置的服務團隊向大家招手。這個野餐區太好了,也是滿滿的樹蔭,那大辣辣的太陽彷彿不須太擔心了。大家坐定後,今天的重頭戲「結業典禮」先上場,首先是出席獎,人人有奬,一包包有機的健康堅果上貼著「長青班感謝您」代表著無限的愛心。接著是全勤獎、特別奬,再請學生朱同學代表致詞。十四位關懷員獎也是重要獎項,大家推派最年長的關懐員代表致詞。所有的悅眾(包括班長、副班長、主持人、學藝…)、講師、視訊人員、攝影師、香積大廚、廚助都是我們感謝頒獎的對象,特別感恩監院常襄法師出席為大家一一頒獎。法師請大家今天就輕輕鬆鬆地玩,快快樂樂地用午餐。班長最後也期勉大家繼續參加緊接著一個月一次的「樂活營」和明年要開的「長青班」。 很快地,野餐時間到了,香積為大家準備的美味飯糰軟嫰又香甜,材料豐富可口。班長和副班長合作為大家帶來多様有機蔬菜盤和自製乳酪沾醬,總務和關懐員也貼心為大家準備清涼解渴的西瓜和各種水果,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也許是飯菜太香甜了,竟然引來了五、六隻農場裡的漂亮孔雀,讓大家也一飽眼福。

今天參訪的另外一個亮點是乘坐農場的小火車。這火車早年是運載木材的,現今則是觀光農場的小火車。進到車廂,大家像小學生似地排排坐好,嘰嘰喳喳,歡喜異常。列車長還特別囑咐大家,車子沒開動前請盡情拍照,一旦開動,就禁止走動了。一路上,兩旁高大的尤加利不時隨風送來獨特清新醒腦的香味,剛種植的玉蜀黍小而綠。農場很大,還有很多地方都沒有利用到,聽說是隨著季節不同,會種植各種不同的農產品和花。所以任何季節來到這裡,都會有不同的驚喜。

下了火車,剛好下午一點整,今天的參訪也在這兒畫下句點。很多學員表示以前竟然不知道Fremont有這麼好的地方,下次還要帶親人朋友來玩。幾位意猶未盡的學員還留下繼續參觀小動物區和有歷史性的過去農場主人住屋。

一期一會,這一期長青班結束了,大家珍惜此次因緣,珍重再見!

文:Anna Liao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讓我們出遊去──舊金山道場長青班結業參訪記 Read More »

pexels-photo-851213-851213.jpg

以文字來自利利人 舊金山道場舉辦新聞寫作培訓

舊金山道場文宣組爲了鼓勵大家一起以文字來護持道場,在六月二十九日舉辦了一場新聞寫作培訓。此次培訓特別邀請到法鼓山公關文宣處副主任兼新聞宣傳組組長張曜鐘擔任授課講師,共有三十二人一同在缐上學習如何透過寫作報導,傳遞法鼓山的訊息與正向能量給更多的人。

講師在課程一開始引用一個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社會大衆一般對法鼓山的印象是「正向但不熟悉」。身爲道場的文宣義工,肩負的責任就是透過報導及宣傳,鼓勵大家「都來做好事,讓好事更普及、更多響應、更長久。」報導和宣傳的目的是爲了接引更多的人,他在課堂上歸納出法鼓山新聞報導的幾個特性:首先,法鼓山是敞開心胸,接受大衆參加我們的團體,在用詞上避免有内外的分別,以避免造成還未參加法鼓山團體的人感到不舒服。其次,新聞的目的是對外溝通,因此盡量用讀者能夠理解的文字來呈現。

除此之外,講師提醒應該以慈悲和平等的心來做報導,對遭逢困難的民衆,不應該有「上對下、強對弱」的相對之意。他也特別提出懷著「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來做報導,站在讀者的立場,用心感受,以奉獻的心來共同學習。

講師以「在對的時間及地點,向對的人,適當地傳遞正確的訊息」作爲文字報導的通則。在這個基礎下,法鼓山的筆耕團隊,更要進一步思索:報導這篇文章能爲讀者帶來什麽收穫?是否能夠傳遞積極、正向的態度給讀者?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表示,希望經由這次的培訓,能夠讓協助道場文宣的菩薩,在寫作上更能掌握活動報導的精準度與正確性,也期待有更多的菩薩願意透過文字來法布施,自利利人。

文:趙果修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以文字來自利利人 舊金山道場舉辦新聞寫作培訓 Read More »

g6e7b86dd3dccd159be766ee882b74d67e23855c3921724e4bdd032b1d1a56755e851ef94899e92780d201add2ebf19aa_1280-923882.jpg

寫作,也是禪修

我是一位佛法新鮮人。雖然因為周邊親友的關係,對佛法並不是完全陌生,對目前的宗教派系也略有概念,但一直沒有想要深入了解。由知道法鼓山、去過農禪寺、到參加基礎禪修和禪一、進而參加這次法鼓山的新聞寫作課,我用了二十四年。

我在六月參加了舊金山道場舉辦的「新聞寫作培訓」。教新聞寫作課的老師在課堂上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覺得法鼓山的宣傳做得如何?」雖然班上的前輩都舉大姆指說好,但我心裡卻覺得:其實宣傳得非常不好。不然的話,為什麼我聽過其他宗教派系,卻不知道法鼓山?等老師進一步分享後,我終於知道箇中原因了。

聖嚴法師是位慈悲而又低調的人,為善不喜爭功。這次上新聞寫作課我才知道,原來法鼓山做了很多善事,卻不會大肆宣傳強調,連文宣或新聞稿上的用字遣詞都格外的講究小心。這不僅讓我思考,時代在改變,做善事不讓人知道,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低調」的讓法鼓山「廣為人知」呢?

這堂課上學到許多有關法鼓山的新聞寫作相關資訊,從網友的閱讀喜好的調查、發稿時間、用字遣詞、新聞特性及範例等等,都很受用。這裡我想分享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內容。

法鼓山廣宣的通則,是「在對的『時間』及『地點』,向對的『人』,『適量』的傳達『正確』的訊息。」這個概念和我從唸心理學和諮商相關的書籍裡,所得到的認知很類似。白話一點說,就是只有當對方準備好,有意願了,我們所給予的建議,他才會聽得進去。而且還不能一次說太多,不然可能會讓對方感到有壓力。這一點我很有感覺,因為我發現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讓我感到最少壓力的,都剛好是接觸法鼓山的朋友。

法鼓山的新聞特性強調,因為新聞是對外溝通,必須站在讀者的立場,用一般大眾能理解的文字,以平等同理的心態來寫新聞內容,這樣才能讓讀者讀起來輕鬆自在,容易接受對方想要傳達的理念和價值,由於文字是有力量的,所以要特別的小心斟酌。寫作老師特別希望我能夠記住,現在這個「對法鼓山不熟悉」的我,因為我能夠同理其他還未接觸法鼓山的人的感受,也會比較容易寫出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內容。

非常感謝舊金山道場開了這堂新聞寫作課,我收穫良多,尤其對聖嚴法師和法鼓山的認識,又多了一層。期許不久的未來,我能「低調」地為法鼓山「大肆宣傳」。

文:Sabrina Huang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寫作,也是禪修 Read More »

以心觀心──英文禪三心得分享

Gilbert Gutierrez是聖嚴法師的五位西方法子之一,教禪修的方法很活潑。這次英文禪三的主題是禪修的基本要領,Gilbert第一次開示就開門見山地問我們:什麼是禪坐的目的? 他說,禪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練習觀心的覺照能力,了解心如何運作。這裡所指的心,不是我們平常思考的分別心,而是如來藏。

Gilbert說,了解心如何運作,就是正知見。他強調正知見不僅只是作為觀念上的理解,而是要實際融入在禪修中。也就是要往內觀心(turn the Mind’s eye inward),用「心能知」的能力來觀照。他引用如來藏中的如如智、如如境來說明。我們是用心能知(如如智)的部分來觀,觀在心意識上所升起的所有現象,也就是法身(如如境),當兩者合而為一(如如),就是自我消融的歷程。

他以圖表解釋,觀心時,如同有個圓,圓當中出現的是意識,方法是投射在圓上,如如智是心的能知,就是Mind’s eye ,彷彿隔著一段距離望向意識。他說,當我們往內觀心,看看心中升起什麼,用心去明照那些投射在心上的東西時,被投射出來的東西就會漸漸消失。如果一旦執著於任何升起的現象,就會佔據心中主要位置,其他所有一切都看不到,也因此會有「我在思考」這種虛妄的感覺。這個我只是一個虛妄的假象,投影在如如境中,我們要避免執此妄心而誤為真心。

Gilbert 一再提醒我們, 我們在聽他說法的這個心,在蒲團上打坐用的心,和佛心並無二致。在蒲團上,要清清楚楚看見心如何運作,如實觀照,念頭會自己離開,不需要把心裡變成一片空白,升起的念頭若與當下相應,便是如實。

Gilbert 的教法直指禪宗頓教法門的核心,可以幫助我們在襌修中克服常見的困境,去除我見。我在用默照禪時,心慢慢安定,妄念慢慢減少時,也常常會擺脫不了「我」在打坐的概念。

在禪修第三天,我比較淸楚如何把Gilbert 的教法融入在方法中,就從一上坐,以心的覺照來觀,讓我在使用方法上更嚴謹而得力,比較不會陷入在「我」的陷阱中。

Gilbert進一步教我們把這種觀心的覺照能力,用於蒲團以外。他帶我們到戶外做直觀的練習,每人各自找一樣自然界的東西做為觀的對象,可以用視覺或聽覺。例如觀一樣東西,純粹的觀,不加形容,不用名字,不加個人的感受和評論。第二個練習是不選定對象,而是對環境如掃描式的觀照。透過這兩個練習,Gilbert要我們領會,當我們不用分別心時,心就有如實全知的觀照力。

就如Gilbert所説,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其實他涵蓋的內容等於禪七的濃縮。深深感恩Gilbert教導,以及所有義工菩薩的護持。

文:Jean Yu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以心觀心──英文禪三心得分享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