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法門初體驗──Gilbert Gutierrez 英文三日禪收穫與心得分享(上)

Gilbert老師這次禪三的開示,總是讓我升起一種「無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見聞得受持」

的殊勝感恩之情。在這短短的三天半時間內,Gilbert老師深入淺出、耳提面命,從不同的角度給我們傳遞一個無比深入根本的信息,那就是——以心觀心。

中文的「心」,在這裡的英文對應詞是Mind。這次禪修營我印象最深的幾句話中,就有「Mind watching Mind(用心觀心)」。Gilbert老師禪修營對我們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提問大家:「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我們到底是在幹嘛?」寫到這裡,鼓勵大家不妨也想一想自己的答案。

我當時心裡的回答很淺顯,大抵也就是數呼吸一類。Gilbert老師則在三天反反覆覆告訴我們,當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就是「Mind watching Mind(以心觀心)」。

Gilbert老師告訴我們,不論你以什麼方法打坐,最重要的是要瞭解正見(Right View(正知見))。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The Mind(真心),也就是Buddha Mind(佛心)。不是你的心(your mind),不是我的心(my mind),而是Mind(心),The Mind(真心)。而Mind(心),就是那個最根本的reality(實相)。這世界上的一切,只有心是實相,其餘的一切都是虛妄的,因為一切都來自於心(everything is Mind;everything is created by Mind)。

Gilbert老師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生動的例子,他讓我們在腦海中先想像一個碗,再想像一座大山。接下來,讓我們想像把大山裝進碗裡。是不是很輕而易舉呢?是呀。但是在我們所以為的現實世界中,這是不可能的。但是Mind(心)是如此powerful(強大),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一座大山放進一個小碗。

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教禪坐》一書中提到過「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佛教也常常強調一種「無我」的概念。在參與Gilbert老師的禪修營之前,我對於「消融自我」或者「無我」的理解是非常字面的,只停留於奉獻和成就別人的層面。而Gilbert老師對Mind(心)的解讀,讓我對「自我消融」又有了更進一層的理解——唯有消融自我,才能Mind watch Mind(以心觀心)。而我們常無法讓Mind(心)觀照到Mind(心)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我們的ego(自我、我執);ego(自我、我執)擋在「虛妄的我」和「實相的心」之間。而唯有消融自我 (the illusory self/ego blocking “Mind watching Mind” gone),方可以心觀心、見到實相。

文:小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頓悟法門初體驗──Gilbert Gutierrez 英文三日禪收穫與心得分享(上) Read More »

昏沈!焦慮!怎麼辦?──Gilbert Gutierrez英文三日禪收穫與心得分享(下)

因為今年我打坐沒有去年剛接觸打坐時那麼勤奮,稀稀拉拉的打坐練習讓我在打坐的時候極易昏沉。有時25分鐘的打坐,我能做成百上千個夢。每個夢幾秒鐘,頭一垂、身子一搖、一醒,不到幾秒鐘,又繼續做下一個夢,循環往複。原本這次禪修營是想要臨陣逃脫的,因為總覺得如果打坐的時候一直睡覺也是浪費了一次修行的機會。可是這次的禪修營主題叫做Chan Meditation Basics(禪修基本),也就是說,我參與此次禪修營,正是想要通過溫習基礎方法,解決自己一上座就睡覺做夢的問題。結果這次的basics(基本)非彼basics(基本),而是起到了決定性的foundation(基礎)作用,直擊比basics(基本)還要basics(基本)的根本。總之,非常感謝自己最後沒有臨陣逃脫!

回到上一篇的問題:「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到底是在幹嗎?」我想我昏沉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缺少了觀念上的「Right View(正知見)」,雖說有數呼吸的方法,但總是抓不住自己的心。而在Gilbert老師告訴我們打坐的時候,就「let Mind watch Mind(以心觀心)」,於是打坐變成了一種「遊戲」──這樣有趣的事情,心怎麼會散亂到昏沉的狀態呢(身體真的極睏的時候除外)!

小參的時候,我把我這種昏沉做夢的情況請教Gilbert老師。老師說了一句讓我覺得很受鼓舞的話,他說:「至少說明你沒有在妄念。」同時,Gilbert老師也分享,雖然說打坐的時候我們要放鬆,但放鬆不等於不用功(當然,用功也不等於用力)。「You relax, but with awareness, not without concentration and efforts.(在放鬆中保持正念,而不失專注力跟正精進)」這句話對我也很有幫助──放鬆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一點覺知和專注都沒有,完全沒有在用功,當然就只剩下睡覺了。

聖嚴法師說過:「凡事要趕,不要急」,我也理解成「身忙,心不忙」。但是在生活中,對我自己來說這是較難做到的。我請教Gilbert老師,當同時有幾件急事需要處理,或者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任務時,我總是會感到心是很「忙」的;又或者是當他人在等待我時,我也總是感到「急」。比如在禪三過宿的時候,我總是在洗漱的時候害怕外面的師兄姊等待,於是手忙心急,完全沒有辦法be mindful(有正念);還有每次要進入擁擠的停車場時,我的心就會特別忙亂,總擔心如果多操作幾次才能停進車位,會擋著後面的車,讓後面的車生氣按喇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如果說我先拿到飯菜,但是比我後開始吃飯的人比我早結束,我也會感覺到很慌亂,想要趕緊吃完去參與出坡勞動。

Gilbert老師給我的回答讓我非常受用,他說「Be mindful,but not be anxious.(保持正念,不焦慮)」(我也是這次意識到雖然我平時情緒狀態還算平穩,但其實有時候的心理狀況或許還是焦慮的)。Gilbert老師接著說「Take the time needed – no one second more,no one second less.」他的意思是說,當你清楚知道一個任務時,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不拖也不急。

禪修就是生活,很高興可以在這次禪三中找到方法。走出禪堂,提起方法,與各位師兄姊共勉!

文:小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昏沈!焦慮!怎麼辦?──Gilbert Gutierrez英文三日禪收穫與心得分享(下) Read More »

禪一初體驗

週日一早和家人道別後,我便出發前往道場參加禪一活動。兩個禮拜前,才完成初級禪訓班的我,很期待這天的活動。這段期間裡,都有練習著把禪修融入到生活,像是吃飯好好吃,走路好好走,好好體驗當下的呼吸⋯⋯等等,禪一是一個讓我可以再一次跟大家一起學習的好機會。

抵達道場後,整個氛圍非常的安靜,我想:「這怎麼跟初級禪訓班的氣氛不太一樣?」 再繼續走到置物櫃,我看到牆上貼著「禁語」。我這才開始感受到禪一跟初級禪訓班的不同。對於我這種愛交朋友 、愛聊天的人來說,不說話真的是一種修行。接下來師兄介紹了今天的活動內容,建議大家都不要看手機,好好體驗這一天。 我想:「還不能看手機!難度再加倍!」但是也覺得這樣很好,好好體驗禪修,正是我今天來禪一的目的,便乖乖地把手機放回置物櫃裡。

上午,隨著師兄的引導,我覺得三十分鐘的禪坐時間過得非常快,心也可以專注在每個呼吸上。像這樣大家一起坐在面對著觀音菩薩的禪堂練習,真的是一個很棒的體驗。 午齋的體驗跟初級禪訓班學到的一樣,大家一起感謝這些食物,還有我們學佛的決心。吃飯禪就是要好好感受每一口飯菜的味道,不說話,以碗就口,慢慢吃,好好體驗吃飯的感覺。飯後出坡,我跟另一位師姊負責打掃齋堂,大家都很專心地把自己分配到的工作完成,準備下午的禪修練習。

下午過得比較慢,沒有了師兄的引導,增加了禪坐的難度。午飯後的我,在安靜整潔的禪堂裡提醒自己用數息的方法,但數一數,開始昏沉想睡,便又試了念佛的方法,但是不久後,又開始想睡了。我就在這快睡着又突然驚醒的循環中,度過了下午的第一炷香。 

很慶幸的是,下午的瑜伽以及室內經行後的禪修時間,我就能維持著眼睛張開,只專注在呼吸,好好地體驗了最後的三十分鐘。在活動結尾,大家一起做分享,我才知道,原來很多師兄姊們,在午齋過後,也會有想睡的感覺,原來我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呀!大家在歡笑中,互相分享自己的體驗。

很開心有機會參加這次的禪一。我在心中告訴自己平常要多加練習,以後有機會的話,我還是會想參加,繼續進步!

文:劉品希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禪一初體驗 Read More »

一次奇妙的禪修體驗

六月初剛從初級禪訓班結業,兩週後剛好有機會參加了我第一次的禪一活動,很多奇妙的體驗在此和大家分享。

可能是第一次參加的人數較多,這次帶領的師兄將規則講得很詳細,包括場地介紹、規矩介紹、出坡分配等。早上的禪坐從八式動禪開始,接著兩次打坐,之後午齋、出坡,下午則有三次打坐。原本規畫有戶外經行,但因爲天氣太熱,改成在室內經行。每一次禪坐前都先做暖身動作,結束之後則是各種按摩拉伸。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半全程禁語,茶水間提供紙筆,如有特殊需求可以寫字溝通。

我已經有過三十分鐘的打坐經驗,而且之前初級禪訓班兩日也順利度過,因此我對禪一的打坐強度,本以爲是小菜一碟,但顯然這次被狠狠打臉!上午第一炷香,可能是身體和精神狀態都還算不錯,哪怕是右腿麻到沒感覺,尚可接受。但是接下來的打坐,每次都是左腿一點事兒也沒有,但右腿總感覺麻,怎麼變換坐姿都沒有用。到了最後一炷香,不知道爲什麼,居然都不麻了。

早上我自己帶了一杯咖啡來道場,原以爲可以續杯,但和初級禪訓班不同,禪一不提供咖啡。平時一天起碼三杯咖啡的我,午飯後就開始犯睏。如果閉着眼打坐,一會兒就會開始打瞌睡,只好硬撐着睜眼打坐。三十分鐘變得很難熬,數息能數到五就不錯了,什麼隨息法、數息法都沒法用。有一些念頭會生起,雖然能夠馬上察覺,然後拉回來,但是拉回來數息又數不下去,這種精神上的拉扯極其煎熬。分享時,有位新學員和我有一樣的感受,他也是腳麻腦暈,就盼着鈴聲趕快響起。

當室內空調自動打開的時候,感覺很涼爽,但是當到達設定溫度的時候,空調一停止就開始感到悶熱。有一位學員表示,也不知道空調是開著好還是不開的好?只能說打坐的時候,身體對這些環境的變化都變得特別敏感。

午齋還是一如既往地可口!這次出坡是負責清潔衛生間的工作,在此也要讚歎一下衛生間,一塵不染就像剛裝修完一樣乾淨。經過走道,還看到了法師的休息室、道場洗衣房和其他功能的房間,感覺法鼓山道場的設計,就好像在自己家中的感覺,並沒有過重的宗教色彩。

整體來說,這是一次奇妙的體驗。距離下一次禪一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我可以好好練習,希望到時候能有所進步。

文:厲志君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一次奇妙的禪修體驗 Read More »

法親如至親

六月初從桃園機場飛抵舊金山,預定這次在北加住一個半月,好好陪孩子們生活一陣子。去年把工作辭去,決定提早退休,把握人生最後一程,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物上。以往總是只顧著工作賺錢,但願自己以後能更精進於佛法的修行。

到了北加安頓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查詢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的禪修活動,隨即報名參加禪一。在臺灣的同學甚至請託:到了舊金山一定要代為護持。感覺好像是走訪對方親戚家要我幫忙帶禮致意那般的心意,行前備感興奮!

非常歡喜,我順利圓滿了舊金山道場六月下旬舉辦的禪一活動。更難得的是,兒子先前也在舊金山道場完成初級禪訓班,有福德因緣一起圓滿禪一。來到法鼓山的道場,感覺像回到自己的家,即使初次見到諸位菩薩們,也像是與佛法裡的至親眷屬團聚,感覺親切無比。

我與法鼓山結緣已有七、八年的時間,期間雖然自己駑鈍,進步緩慢,但始終沒有離開法鼓體系。一開始是因為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地利之便,從新竹精舍的初級禪訓班入門。爾後陸續參加了法鼓山在各地分院舉辦的禪修與講座等課程。2021年參加台北安和分院的佛學班,開始三年的佛法學習,到今年五月結業。今年九月起,我將開始在法鼓文理學院的碩士班進修,繼續學習佛法。

因爲我是少數從台灣來舊金山道場參加禪一的學員,因此道場師姊邀請我分享參加禪一的感想。回信給師姊當時剛得了COVID-19,身體不舒服沒有多想,此刻寫著寫著卻淚流滿面,百感交集。

回顧這一生,經歷太多無常,而自己有太多愚昧無明未除。幸好,能夠在法鼓山共學共修,享受其跨越國界的教育資源,是此生最有福份的因緣。這一趟算是走過了千山萬水參加禪一,何其不易,背後成就我的其實是這許多不辭勞苦的菩薩們,以及師父畢生努力遺留下來的法寳。我期許自己能夠更加精進,以免愧對諸佛菩薩及諸位義工菩薩們的布施。

文:凌芷玲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法親如至親 Read More »

愉快的「襌悅素食」課

這次非常幸運能參加六月十五日的「禪悅素食」課。因為本來是沒有報上 的,剛好星期五在知客室值班時接到一位師姊的電話說她臨時有事無法參加,我馬上 請負責課程的師姊讓我填補空位,師姊亦爽快答應。

其實我並不知道「紅龜粿」,「月見小糰子」及「Q餅」是什麼,只是看到圖片覺得很好看就想學做看看。三位師姊把食材和器皿準備得很齊全,雖然只有兩個小時,但無論是煮的「月見小糰子」,烤的「Q餅」,和蒸的「紅龜粿」都在預訂的時間內完成,並且是我們親自動手製做。指導的師姊提到她想開發用最簡單的食譜及方法讓我們易學易做,試了很多次配方,另外一位師姊是她的忠實試吃者,一次又一次地試吃直到滿意,真是敬業!

這堂課最讓我受益的是很多在影音頻道上看不到的小技巧。因為這些都是師姊反覆嘗試後的心得,也是自己在做糕點時的盲點。譬如烤「Q餅」不要用噴水瓶噴水,而是把手沾水塗在餅上才不會太溼。把紅豆沙包入「紅龜粿」皮內時,大家用手揑就是包不好,豆沙饀總是露在外面,師姊示範把糯米粉糰放在保鮮膜內壓好並且在保鮮膜內包不易破掉。還有把「紅龜粿」放入木頭模具時,兩邊要留一些空隙才容易倒出來。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每次做其他點心,在放入模具時都是塞得很滿,所以才會倒不出來。體諒到老年人不宜大口吃糯米類的食品,師姊開發的「紅龜粿」不但小巧可愛,而且還有紅、紫、綠等不同的顏色。而「月見小糰子」的訣竅則是中間壓扁一下,煮得時候會比較快熟。

師姊還教我們如何做出Q度剛好的麻糬,並且特別強調食譜上的食材份量是最精準的,照著做絕對色香味俱全。大家問題不少,師姊都一一耐心解答,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拿到了食譜!這堂課在師姊風趣地解說與示範下輕鬆愉快又高效率地圓滿結束。

感恩師姊們為這堂課付出的心血。不但花時間試做、試吃,開發最簡易的食譜,還注重易學、易懂、易做,終於成就了這堂看似簡單卻是充滿了師姊們愛心的素食課。也感恩幫我們照相的師兄,他的器材與設備堪比專業攝影師啊!

文: Joyce Lan

愉快的「襌悅素食」課 Read More »

2024佛學班菩薩戒學習記錄

佛學班第三年上學期的課程,主要在講解菩薩道的精神和菩薩戒的意涵。以下將我的學習記錄與大家分享。

當我們討論菩薩戒時,所談論的不僅僅是一套行為準則,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體現。菩薩戒源自於佛教,代表著對眾生的利益和利他利物的追求。在修持菩薩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擁有無私的心態,將眾生的利益置於首位。這不僅僅是一種慈悲心,更是一種境界的提昇,一種對世界的看待方式,聖嚴師父所寫的「菩薩行」正是這種境界的體現。

菩薩戒的修持需要我們不斷地放下自我,放下執著和貪念,培養無我之心。這意味著要願意犧牲個人的私利,不斷地修行和修正自己,去幫助他人解除苦難。聖嚴師父曾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我們持菩薩戒,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用怕犯戒,只要知錯能改、能懺悔,就能繼續修持菩薩戒。

菩薩戒的精髓就是止惡、修善、利益眾生。止惡,就是要避免一切不善的行為,遠離貪、瞋、癡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修善,是指積極行善,無論是言語、行動、還是思想上,都要努力培養善心和善行。利益眾生,是指一切行為都以利益眾生為目標,這也是菩薩精神的核心所在。

授課法師特別指出法鼓山的「心六倫」正是菩薩戒的具體實踐。「心六倫」是一套由聖嚴師父提出的道德倫理觀,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這些倫理準則強調了在家庭和社會中,如何通過尊重、理解和關愛來促進和諧,這與菩薩戒的精神不謀而合。

除了無私之心外,菩薩戒的修持還需要我們具備智慧、慈悲、和忍辱的心。智慧是指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和正確認知,慈悲是指對眾生的無私關懷和深深的同情心。忍辱則是指在面對種種困難和考驗時,需要具備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這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我們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以慈悲的心態去面對一切,進而向著菩薩的境界邁進。

最後,通過修持菩薩戒,我們可以逐漸超越對自我的執著,達到心境的解脫和寧靜。這不僅能夠使我們獲得內在的平靜和滿足,也能夠為眾生帶來福慧和利益。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和契機的修行之路,只有通過不斷努力和修行,我們才能逐漸領悟其中的奧妙,實現利益眾生、利他利物的大願。

文:方小玲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2024佛學班菩薩戒學習記錄 Read More »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初級禪訓班學長心得

終於等到好朋友報名了初級禪訓班,想給她驚喜、支持與鼓勵,於是厚著臉皮詢問組長可不可以幫忙。由於擔任義工需要培訓,而我之前還沒有發心,錯過了禪修組的義工培訓。原本只打算幫忙第一天,但在開會時,體會到兩天由不同的學長帶領,也許會讓學員不好適應,於是決定兩天都來幫忙。現在想想,這個決定真好,因為兩天下來,自己收穫滿滿,好開心!

這次經驗讓我切實體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為了要帶領學員,我重新複習基本動作,才發現根本不會拜佛。我在禪七前發現自己拜佛會用手滑,組長指出這樣動作不夠安靜,會打擾到別人,於是認真練習改進。

我從未想過八式動禪的引導是這麼不容易。有位師兄分享以前偷偷用耳機引導,我心裡想真有這麼難嗎?實際練習時才發現跟想像的很不一樣,根本不知道要說什麼,超級緊張,與清楚放鬆的原則完全背道而馳。

兩天裡,學員們的問題五花八門,我也從中受益良多,講師總是稱讚學員們問得非常好。印象很深刻的像是,有人問打坐時小孩跑過來怎麼辦?講師說小孩就跟妄念一樣。當下有點如夢初醒的感覺,因為從來沒這麼想過。

覺得自己很幸運遇到四位可愛的學員,動作一學就會,姿勢也很標準。看見學員們努力學習、練習,禪訓班後報名當禪一的義工,內心既感動又歡喜,真是有善根福德啊!

最後,法師的叮嚀雖然很嚴苛:「一天兩小時不夠的!」但也感受到想要進步,不下功夫練習是不行的。感恩法師幽默關懷、講師用心備課、組長細心安排、學長們互相幫忙、學員們專注用功,以及大寮義工的愛心料理。

讓我們彼此勉勵修行路上不退轉!

文:林純平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初級禪訓班學長心得 Read More »

活在當下——參加初級禪訓班有感

這次參加初級禪訓班的心得就是活在當下——身口意一致就能達到心不隨境轉,而且能達到像《心經》說的「心無罣礙,無有恐怖」,也能達到像《佛說阿彌陀經》裡說的「一心不亂」。

以下是我心隨境轉的親身經歷:我在行願館打算請五本書。知客義工正用計算機打入隨喜金額時,我看到每本書的金額都在兩百左右,算下來一共要上千元。我當時就想:「這也太貴了!我應該少拿幾本的。如果這麼貴的話,我就只能請一本我最喜歡的。」當時真是提心吊膽啊!等到總價格出來,突然上千元變成了五十多元——原來,計算機上的數字是台幣!我一下子心就放下來,因爲這就能請得起全部五本書了。

從知客義工敲計算機起,直到真正金額出來,我的心一直隨著眼前的境在轉,生起諸如後悔、畏怖不安,還有高興等各種心境,煩惱心就很自然地生起來。過程中有三種心生起來:一是過去心——後悔書拿多了;一是現在心——感到不安、恐怖;一是未來心——如果建議金額太高,我只能請一本的話,要選哪一本好呢?

《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果當時看到的數字與心裡想的一致的話,那我心裡只會反映幾個數字,就不應該去聯想數字代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數字呢,只是數字而已,只想數字,不想其他數字代表的東西,那就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如此就能心不隨境轉,一心不亂,沒有恐怖,也沒有罣礙。

我這次是特別從德州的居住地飛來北加州參加初級禪訓班,因此特別羨慕各位有福能夠住在法鼓山的道場附近,也願大家能珍惜這福緣,多親近道場。祝福各位菩薩能夠精進修行,不放逸懈怠,不虛度光陰,活出這一生的目標和意義。也願諸位都能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大願。阿彌陀佛。

文:林常平

活在當下——參加初級禪訓班有感 Read More »

把杯子清空──初級禪訓班的體悟

終於參加了期待已久的初級禪訓班。剛開始的心情有些忐忑,很怕自己坐不住或是學不會,也怕會堅持不住半途而廢。然而因爲平時就有看聖嚴法師的著作及聆聽聖嚴法師語音開示的習慣,支持著我來學習法鼓山的禪修方式。 

學佛修行者眾,修行方式亦多,難免會產生比較心態。課程一開始,授課師兄就提醒我們:「把杯子清空」,這句話讓我很受用,帶著開放的心態,我開始了兩天的禪修學習。課程期間,每個小組有學長學姊的貼心照顧,隨時指導我們的坐姿 、八式動禪的方法 、經行的訣竅以及經驗分享。 學長學姊的支持讓整個學習的過程順暢無阻, 收穫良多。

課程中,講到禪修的概念也是簡單易懂,可以隨時運用在生活中。覺察、專注,每件生活上的小事都是禪。在練習打坐的過程中,我的腿曾經酸麻難耐,但透過授課師兄的指引,我專注於呼吸,感受呼吸,雖然我覺察到腿部的酸麻,但是它並不干擾我的心念。身體的疼痛漸漸地不那麼清晰,並不是消失,只是慢慢地不那麽難以忍受。 

授課師兄引導我們如何在開車、吃飯等日常活動中練習禪修。雖然做不到完美,但是我目前在生活中,儘可能提醒自己,專注每個當下。從禪訓班學到的放鬆方法也很實用,睡前,我引導自己從頭部開始放鬆,進而全身放鬆,這對睡前的釋放壓力有很顯著的效果。

最後,授課師兄提醒我們,禪訓班是踏入修行的一個大門。禪訓班讓我們體驗了禪修的魅力,並且開啟了一扇佛法智慧的大門。感謝每位師兄師姊的指導和幫助。 我非常推薦身邊的朋友參加初級禪訓班,一起體驗禪修的美妙。 

文:鍾韻薇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把杯子清空──初級禪訓班的體悟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