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隨筆

去年下半年得知公司決定搬遷,今年初時間表底定。在經歷了否認、沮喪、接受等等階段之後,我終於面對現實,在原本的工作項目之外,抓緊時間清理打包二十五年的工作軌跡,開始每天面對「高強度」的斷捨離 。

也因為這個因緣,每天練習著觀色無常,和個中的集、味、患、離。佛法說「色」,狹義指色身,但廣義可以指接觸的所有人事物等物質體。眼前每一樣要清除的東西,它的出現是色集,現在要清除,是色滅。自己因為變化,產生喜、貪、愛(或相反的感受)是色味,從而產生的煩惱是色患。那麼,該如何色離呢?《雜阿含經》裏說,「內寂其心,如實觀察,如實知」。觀察什麼、知什麼呢?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對外境以及五蘊,如實觀察、了知其無常、苦、空、變易,因而生厭、離欲,進而不起煩惱,得解脫自在。至於怎麼內寂其心?禪修和日常定課幫助很大。重點不在功夫深淺或時間長短,而是持之以恆地用方法,清淨、安定自己的身心。

即將捨離的,還有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而不捨的是眼前這個城市中,許多辛苦生活的人。過去這一年多來,中午出去買午餐,時常看到路邊被敲破的車窗玻璃。碎裂的玻璃像是車窗被敲破的車主的心。但破壞車窗的人,他的心其實也是殘破不堪的。在犯罪率日益嚴重、街頭逐漸蕭條的情況下,公司企業的出走,對這個城市和身處其中的人無疑是雪上加霜的。離,是否等於置身事外?置身事外,是否就毫無關係?並不是的。正如《華嚴經》〈淨行品〉所講的「當願眾生⋯」,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發起利益眾生的願心。於是在每一個不捨與擔憂生起的當下,代之而起的是對諸佛菩薩的虔誠祈願:求佛菩薩慈悲護祐,願眾生能少受苦難,安穩生活。

從物品到內心,斷捨離可以運用在生活的各各層面。而佛法提供了斷捨離的方法,它是佛法日用的實踐。在不斷薰習,和捨棄、放下的練習中,希望每個人都能早日得到真正的清淨自在。

阿彌陀佛。

文:戚演毅

斷捨離隨筆 Read More »

開啟你的減壓模式──「初級禪訓班」學習心得

現今的社會存在著很多無形的壓力。當我和不同的朋友聊起,發現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原因有的是小孩或另一半、有的是政治或經濟,还有則是工作或財務。但是不管壓力從哪裡來,長期下來都會影響睡眠或是身心健康。

從疫情開始,我發現有許多有關冥想的媒體影片和 Apps相繼出現,這表示很多人開始嘗試用打坐來舒壓力,我也不例外。很多文章都提到,抵抗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靜」,而打坐的目的就是要訓練「讓腦袋靜下來」。道理人人懂,但是,如果你試過打坐,你就會知道,腦袋不太聽話。後來因為有兩位朋友都在法鼓山上佛學課和當義工,聚會的時候她們常會跟我聊起法鼓山。今年年初有幸和朋友一起去道場出坡 (打掃環境),開啟了我上「初級禪訓班」的機緣。

還沒有上三月的中文「初級禪訓班」之前,我先去上了二月份的英文班,單純想看看中英文的禪訓有什麼不同。我後來發現,因為課程是針對不同族群的人而設計,所以中文班的上課時數比英文班來得多,而且對每個項目的解釋更為精細,也有較多的課堂練習和回家作業。

透過這四週課程的學習,我有了三個發現:

發現一:在課堂上大家第一次一起練習打坐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聽覺變得非常敏銳。因為安靜,所以會突然聽見私人小飛機從道場上空飛過、機車從大門騎過、有人走過觀音殿、外頭有小麻雀在吱吱咋咋⋯⋯,這些都是以往的我沒注意到的聲音,我甚至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聲。不過這也代表我的腦袋沒有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沒有專注在當下。要讓腦袋靜下來,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次的打坐我聽到很多以前沒注意到的聲音,但也譲我看見了自己已經離開了方法,沒有專注在當下。 

發現二:學習並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打坐姿勢很重要。因為正確舒服的打坐姿勢,可以讓你更快進入狀況,專心用方法,並減少因姿勢不良而產生的不適。課堂上,授課師姊詳細地示範各種不同的打坐姿勢,各組的義工師兄師姊也會提供額外的蒲團或毛巾,協助膝蓋無法平放的菩薩。上課時,除了打坐的姿勢外,還有教打坐前的「八式動禪」和打坐後的身體按摩。因為我平常坐著的時間很長,而且常常一坐就會忘記要起來走動一下。現在學會「八式動禪」之後,在平日工作時,即便沒有要打坐,也可以提醒自己做做「八式動禪」中的某幾式,讓身體有機會動一動,增加血液循環。

發現三:每週的回家作業就是記錄每天打坐的心得。因為中文班不是週末的密集班,而是每週一次,分四週上完,所以我們回家練習打坐三週,每週紀錄心得。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循序漸進,只求每天都有打坐,而不在於坐多久,慢慢養成每天打坐的習慣。

在每週的打坐心得記錄上也能看見自己的變化,有沒有放鬆、昏沉、妄想和使用方法。我發現自己的打坐品質不是很穩定,工作太忙的時候會因為打坐時身心太累,而昏沉或無法專注,做臥禪的話會很快睡著,不過睡眠品質有變好。

在最後一堂課的Q&A時間,有位菩薩問到:要如何能夠斷雜念 (或不良習慣)?常興法師的回覆是:先學會「覺察」, 然後就是「決心/定力」。當我們在打坐時「發現」妄想 (雜念),就是「覺察」的第一步,然後每次覺察到我們沒有在當下時,就把自己帶回當下,這樣才有做到「身在哪裡,心在哪裡」,而這一步需要不斷地練習「覺察」。下一步就是「決心/定力」。我們必須不斷地練習打坐,練習讓腦袋靜下來,覺察自己有雜念時,把自己再帶回當下,而這一個過程,需要時間、決心和定力。

我在南灣住了超過二十年,直到今年才有緣份接觸法鼓山舊金山道場。今年初開始參加週四出坡、新春活動、中文初級禪訓班、舒活一日禪,接下來還有禪一,都讓我慢慢感受到法鼓山的魅力。

舊金山道場的觀音殿很美,在這裡上課學習是一件很舒服、享受的事。非常感謝帶領我們上中文「初級禪訓班」的常興法師、授課師姊,以及義工師兄姊們認真的指導和協助,讓我的禪修又前進一步。

最後,我想用課程尾聲學到聖嚴師父所提倡的「四它」,來為我的課程學習做個完美的收場:「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文:Sabrina Huang

開啟你的減壓模式──「初級禪訓班」學習心得 Read More »

「最有力量的迴向是讓他人同獲修行利益」──參加「念佛共修」的體悟

記得去年年初第一次參加週二的「念佛共修」,遇見了當天的助理監香師姊,念佛結束後,她微笑著跟我介紹念佛共修相關事宜。那份和藹可親讓我感覺如沐春風,心裡非常溫暖,之後便堅持每週二都來道場共修。不料世事無常,在第三次共修的兩天後,便得知師姊往生的消息。每次相見共修時的「樂受」立刻轉為親友往生時的「苦受」,也深深地體驗到了「無常」。

剛開始幾次參加「念佛共修」時,覺得自己的氣好短,念一會停一會。但馬上又會想,如果大家都像我一樣不出聲音,那誰來念佛啊。這樣來來回回好多次,其實蠻有意思的,因為每一次的心理活動,就如同打坐腿痛時,總是會想,是放腿還是再堅持一會兒?又如同吃飯時遇到好吃的食物,是多吃一口還是不要再因為貪嘴而繼續。其實每一個念頭裡都返照出自己還有多少煩惱和執著,是不是還很放不下這個四大組成的色身?是不是還很放不下那些喜歡的人和事?是不是還執著著自己的身心感受?是不是還做不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年過了,參加了幾十次的「念佛共修」,也參加了去年的「清明報恩佛二」,跟著道場菩薩們一起念佛、拜懺、迴向、讀《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聽常興法師的開示,心中總是充滿喜悅和感恩。共修時常常淚流滿面,可能是覺得自己有那麼多需要懺悔和改進的地方,也可能是宿世的緣分甚深,或是覺得自己的心終於找到了可以停靠的港灣 ⋯⋯。

每次讀佛經或是高僧的著作,感覺似懂非懂,但告訴自己沒有關係,先來熏習一下,之後參加共修,自己修習,回頭再來讀,就會多明白一點點。這幾日開始重讀《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一書,又有新的體會。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未盡力利益他人、成長自己就該慚愧」。按照聖嚴師父的教誨,我檢查自己每日的行為,看自己的心是和貪瞋癡相應?還是和佛法的慈悲與智慧相應?很多時候都會感到慚愧。

師父教導我們「懺悔之後要迴向」,而「最有力量的迴向是讓他人同獲修行利益」。希望更多人能有因緣來參加「念佛共修」和「清明報恩佛二」,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到共修的力量、感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

文:靳寬華

「最有力量的迴向是讓他人同獲修行利益」──參加「念佛共修」的體悟 Read More »

《金剛經》經典共修心得

自有機會學佛以來,《金剛經》一直是自己每天最重要的定課。所以當我得知2024年開始,每個月在道場有兩次週三上午《金剛經》經典共修,內心就非常期待。

道場的《金剛經》共修內容,除了誦《金剛經》、《心經》,還有持〈大悲咒〉、功德迴向以及法師開示。以前參加的經典共修,多是以唱誦方式,但這次的《金剛經》共修,是以念誦方式——大眾跟著木魚平穩的節奏,一個字一個字的念誦。之前常興法師就提醒過:誦經,要一個字一個字念,練習「定」,練習「平等心」。我看著經本,聽著周圍菩薩們的念誦聲,自己也跟著逐字念誦。一個多小時的共修,好快就過了。

常興法師開示時,問大家:「迴向會讓自己功德減少嗎?」法師說:「迴向就像是我們用自己的燭火點燃他人的蠟燭,不管點了幾盞蠟燭,自己的火是不會受影響的;也像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幫助照亮其它黑暗的地方,不管反射幾次,照亮幾處,鏡子仍然是鏡子。」法師也說:「每次共修法會之後的功德迴向,是幫助長養大家的慈悲心。」

有師姊提到她剛剛看到兩隻小鳥一直停在玻璃門前,好像也在和我們一起共修呢!法師引用《阿彌陀經》的經文:「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勉勵大家有機緣能在一起共修,就像已經在淨土了。法師也鼓勵大家「人身難得」,六道只有人能夠造業修福,鼓勵大家修持五戒十善,隨時讓自己的心住於正念。

感恩道場的法師們和諸位師兄姊們,促成《金剛經》共修因緣。也祈願自己繼續參與,護持《金剛經》經典共修!

願以此功德
迴向諸眾生
解脫三界苦
皆發菩提心

文:簡演明

《金剛經》經典共修心得 Read More »

生不惑 死無憾──聖嚴師父的生死教導

二月十八日(農曆正月初九)適逢聖嚴師父圓寂十五週年紀念,果賢法師以師父的三願做為開場: 一願 求佛菩薩 成就我立人的願心。二願 求弟子們 發恆常心 ,利人利己。三願 求眾生們 精進學佛 ,解脫煩惱。更以同願萬行,勉勵大眾一心,成就幸福的人間淨土。

果賢法師分享自己的學佛與出家因緣。法師自小便有個疑團「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直到見到師父的著作《禪的生活》,當下心篤定了,確定聖嚴師父便是自己想尋找的師父。法師因而進入農禪寺擔任採編專職,結識了辜琮瑜老師。辜老師在一次禪七結束後,將師父的開示分享給了果賢法師。師父說:「人生的目的在於受報,生命的意義在於盡責,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師父的三句話震撼了法師,也確立了法師的人生目標。

從《法鼓全集》的九大編輯類别裡,法師點出與生死相關的書籍,而引出生死四書: 《生死不惑》、《心安病安》、《告別無憾》、《來生有福》。

果賢法師在三十歲時看到了師父的三本小冊子: 《為什麼要做佛事》、《念佛與助念》、《助念功德怎麼做》,終於解開了長期以來對死亡的疑惑。法師更推崇聖嚴師父《平安的人間》書中一文:〈生與死的尊嚴〉認為是師父談生死最重要的代表作。師父以「不怕死、不等死、不找死」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法師以《美好的晚年》分享師父如何在病中安定身心,在開刀房內祈求所有進開刀房的人都沒有怖畏恐懼,又祈禱這世界沒有人需要進入開刀房。法師每天都在練習死亡,學習如何無憾告別,,因此每天工作完畢,離開座位時,總會打掃整理乾淨,隨時做好無憾往生的準備。

最後法師問:「師父到哪裡了?」聆聽了果賢法師的弘講之後,我也問了自己:「師父到哪裡了? 」我從沒見過師父本尊,但《人生雜誌》與師父的書籍已陪伴我三十年。師父不曾離開過,因為隨手翻開書架上的書,其中的語句就如同師父對著我循循善誘,殷殷教誨。《108自在語》的每一句總會在我需要的時候,令我茅塞頓開,心開意解。 師父其實隨時就在身邊。

文:王淑青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生不惑 死無憾──聖嚴師父的生死教導 Read More »

記菩薩戒誦戒會——悅眾維那分享

舊金山道場今年度第一場菩薩戒誦戒會在二月十七日舉行,在三寶加持下以及佛子們高聲唱誦功德迴向中,圓滿此次莊嚴殊勝的法會共修。

道場每個月會舉行一次菩薩戒誦戒會,讓已受菩薩戒的在家戒子們一起來誦戒。透過儀程進行誦戒:「禮佛、誦念戒儀、拜懺、誦念戒律、功德迴向」。目的除了謹記受戒時的初發願心,也要自我檢核身口意三業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犯戒。經由誦戒會的共修,懇切求懺悔,以護持清淨戒體。沒有受菩薩戒的人,也可以藉由參加共修了解佛戒,成就早日受戒的因緣。

誦戒會流程是依據法鼓山菩薩戒的誦戒範本儀程進行。維那的工作則是擔任領眾唱誦、舉腔、誦念戒條以及引導法會的進行。

第一次認識菩薩戒是在2013年Sunnyvale舊道場,看到洛杉磯道場舉辦北美第一屆在家菩薩戒的海報。當時自己才剛剛學佛,不清楚什麼是戒律,因此錯過了受戒的機會。直到有一次週末來道場做知客義工,當天剛好誦戒會共修需要引禮菩薩來協助信眾,於是從旁聽生變成了正修生。也因爲這樣的特殊因緣,我開始參加每個月的誦戒會共修,漸漸明白戒律的意義和目的,也學習到觀照自己的内心,時時反省,用慈悲和智慧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從引禮義工開始,而後接觸到其他法器悅眾的工作,進而學習梵唄唱誦、執掌法器的方法和誦念戒條的内容。後來有幸得到師兄姊們的信任和鼓勵,於是擔任維那的職務。除了自己在家拜懺,每個月定期和法器悅眾做行前練習,我也會參加法鼓山其他道場的線上直播共修。一方面增加自己熟悉維那以及誦戒儀軌的流程,另一方面跟隨線上大衆一起誦戒,也是幫助自己復習戒律,精進持戒的一個好方式。直到2016年三月因緣成熟,終於如願回到台灣總本山受在家菩薩戒。

聖嚴師父在《戒律學綱要》中告訴我們:「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我們受了菩薩戒,學了戒就一定要持戒,更要常常誦戒,才能實踐菩薩的精神,成長自己,同時利益他人。

這次來參加誦戒會的信衆非常踴躍,在〈懺悔偈〉起腔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大衆以慚愧心、懺悔心、感恩心在諸佛前拜懺,自我警惕,清淨自己的身語意三業。當引導大衆一起誦念戒律條文時,每一位佛子更是大聲唱出自己的名字,以至誠的決心用戒律來規範自己,尤其是<四弘誓願>,大衆更要以堅定不移的菩薩願心持戒,利益衆生。大殿内呈現一片攝心莊嚴的氛圍,法會結束後每個人都是法喜充滿,大家共同圓滿一場懺悔發願的共修。

感恩道場給我們這個廣結善緣的機會,也鼓勵大家每個月都來參與誦戒,以戒為師,精進修持,利人利己。有這麼多同參道友一起發菩薩誓願,一同走在菩薩道上,人人都是自己的維那,透過大眾的共修力量,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生生世世為佛種,提昇人品,建設淨土。

阿彌陀佛

文:陳演麗

記菩薩戒誦戒會——悅眾維那分享 Read More »

用傳燈感念師恩,讓人間充滿幸福

為紀念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圓寂十五年,舊金山、溫哥華及洛杉磯道場聯合舉辦了兩場法鼓傳燈日講座。第一場是由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推廣中心主任辜琮瑜老師主講的「聖嚴師父的生命傳承––真空色身 妙有法身」。辜老師從探索聖嚴師父宗教家的生命之道出發,條理分明地整理出師父如何結合印度佛教和漢傳佛教,為了將佛法介紹給現代社會、利益眾生,終其一生致力分享佛法給各階層的人以及佛教薪火的傳承。一百零八冊的《法鼓全集》涵蓋了「打造學佛根底」、「學佛起手式與日常」、「實踐修行漸頓解脫」、「學佛典範日日相伴」、「提昇人品建設淨土」五種不同面向與需求,幫助信眾及弟子能契理契機地進入學佛之門,踏上修行之路。

再次提醒自己,今生得遇聖嚴師父,進而得遇佛法、法鼓山和善知識是何其有幸。就如辜老師講座中所提及的例子,四年多前,遭逢生命的困境,徬徨無助的我從網路搜尋找到了《大法鼓》。一段段和生死相關的開示,讓沒有信仰的自己對佛法有了初始的認識,也幫助自己面對了一個無奈的難題。同年九月,為了參加〈大悲懺〉,我鼓起勇氣踏進陌生的舊金山道場,因緣際會地在一週後皈依,開始學佛修行。這一切,起始於師父的智慧與慈悲,針對大眾切身的需要和關心的人生課題,透過《大法鼓》深入淺出地將佛法帶入生活的各種層面,從而幫助芸芸眾生認識佛法,面對問題,消除煩惱。

進入道場之後,我進一步認識了法鼓山多元而全面的教育弘化體系,更加體會並感念聖嚴師父的願景和願心。佛法的修學是個人化的,很難做到為每一個人安立適合契機的修學,但從各種弘法活動和師父的著作,真切地感受到聖嚴師父和法鼓山為接引、幫助不同根器背景的人學佛修行的用心和努力。就算是毫無根基、五十歲才開始學佛的我,也能慢慢循序漸進地開始,一點一滴的改變。而這過程中,從各種活動、影音、書籍乃至周遭每一個人的互動與分享,都讓我覺得,緣慳一面的聖嚴師父是如此的溫暖熟悉,更是一直在身邊。

傳燈,是對聖嚴師父的感恩緬懷,對自己的提醒期許,也是對彼此的鼓勵。《華嚴經》裡有四句偈說:「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不論學佛修行時間的長短,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用傳燈來感念師恩,在生活中透過身體力行,將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傳遞出去,如燈火般,照亮溫暖各個角落。不用擔心自己一盞燈火的大小──加州紅木林高聳入天,其仰賴的其實是彼此堅固聯結支撐的根系。祈願大家繼續一起努力,延續師父的願心,讓人間充滿幸福。

阿彌陀佛。

文:Felicia Chi

用傳燈感念師恩,讓人間充滿幸福 Read More »

「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分享果器法師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二)

故事在時光中發生, 時光因故事而精彩。果器法師帶著他在法鼓山的光陰故事來到舊金山。法師娓娓道出故事裡的四個階段和期間的五份執事。 法師雖說得雲淡風輕,細膩處有著對事、對生活的認真卻不失修行者的淡然自若。

「不是最適合的人選,但自始至終,我都抱著學習的心態,去迎向所有的挑戰,猶如聖嚴師父所說的無牛駛馬。」果器法師在法鼓山的故事始於1999年的舊農禪寺,在夏日炎熱、蚊蟲繁多的鐵皮屋中,他初體驗「行者」的生活,學習將觀念轉換成出家人的思惟,在「做中學、學中做」裡修學菩薩行。

在接下來的時期,果器法師擔任過法鼓山的建設工務負責人、對外接洽者,並曾隨聖嚴師父領團至大陸朝聖。他在師父的開示和指導中學習,對自然環境的重視和對長者的尊敬,領受師父的身教言教。時至今日,法師的執事已經轉換了五份,還曾被戲稱為是「五院院長」,他謙虛地說,沒把領職的事做得很好。 然而,入眾學習、護法慈善、感恩慚愧、隨緣奉獻、從未在修行和度眾中減少過。

「生命的意義為了服務,生命的價值為了奉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果器法師以師父的教誨作為結尾。 在這一場分享生命歷程的講座中,法師將苦事、難事說得猶如鄰家事。我試著去體會法師的經歷之餘,也學習法師對執事過程的全力以赴,對處世的隨緣。感謝法師分享他在法鼓山的故事,故事裡的精彩,即使無法完全心領神會, 但在修習佛法的道路上,我能走得更踏實,對於方向也更明確了。

文:Connie Chen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分享果器法師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二) Read More »

「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分享果器法師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一)

二月十一日農曆大年初二,戶外陽光和煦,五十餘位舊金山灣區的信眾在道場聆聽果器法師以「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為題,講述自己一路走來,行菩薩道的心路歷程。此行是法師首度來舊金山灣區弘法,法師親切又沈穩的特質,給眾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元1999年是果器法師生命的轉捩點。由於師父的鼓勵:「進入僧團以後,你就不要想著再去念書、讀佛學院。留在僧團裡就有很多可以學習。好好把握因緣,你就進來試試看吧!」於是法師入住農禪寺成為「行者」,在這一年體驗自己能否適應出家生活,另一方面也接受僧團的考核。一年後法師剃度出家了,成為果字輩末代法師。這是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階段,出家、在家,最難轉換的是觀念。法師要熟悉出家人的生活,對於在家人的習氣則要去除、轉為生疏。

2001年至2006年,對法師而言是「從做中學、從學中做」的階段。此時正是法鼓山的工程建設時期,法師上山擔任工務所的輔導法師。看到師父是如何愛護自然環境、重視水資源及原生植物,法師從中體悟到佛法中說的「依報」(環境)和「正報」(自己身心)同等重要的道理。2002年法師隨同「五百菩薩走江湖」,行萬里路朝聖禪宗祖庭,一窺禪宗各家風光。2005年法鼓山開山大典中,果器法師執掌木魚,碩大的木魚槌需要兩手合力才拿得動,法師從中深深地體驗到身心禪悅。

在這個階段法師曾擔任聖嚴師父的侍者,感受到隨從侍者的歡喜。然而,由於缺乏經驗,法師也不免犯了一些小過錯,例如幫師父洗衣物時,沒有留意到綁褲腰的帶子縮進褶縫裡了,師父沒有責備,只是一次一次地試著把褲帶從褶縫裡挑出來,令果器法師感到十分慚愧,也領受到師父寬厚的身教。

2006年至2020年,果器法師進入「入眾學習、護法慈善」的階段。擔任護法總會輔導法師時,要勸人來學佛,募人來修行,師父叮嚀「要感恩資深護法居士」。擔任關懷院監院,致力於推動植存理念,落實禮儀環保,以佛事恭敬送行一尊尊未來佛。法師領執最久的是慈善基金會秘書長,一上任即碰上緬甸風災、汶川大地震,隔年又碰上莫拉克風災。領執期間協助災後重建,從救濟到關懷,不只是物質、助念關懷,更重在人心重建。法師提及去斯里蘭卡災害關懷時,當地災民為了表示感恩,拿自己最珍貴的食物供養法師,即使上面佈滿蒼蠅,法師也欣然接受。

因為曾經同時擔任五個執事,法師曾被戲稱為「五院院長」。為什麼會有五個執事之多?法師謙稱這就是師父所說的「無牛駛馬」,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先去做吧!有不懂的就去學!2008年法師曾因跌倒而骨折,師父抱病去關懷法師,並說:「是不是交給果器的工作太多了,要不要調整一下?」令果器法師十分感動。

2020年起,邁向「感恩慚愧、隨緣奉獻」的階段。秉持聖嚴師父的教導「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最後法師祝福大家「安身安心,生活時時都平安。我和人和,人間處處有幸福。」

Q & A 時有義工菩薩提問:「我們當義工時難免會想,這件事怎麼又是我來做?法師以何心態同時領執五個執事?」法師回答:「因為看到師父的辛苦,能夠做的就盡量去做。有福報的人如果沒有來做奉獻服務,是對不起這個福報。」

果器法師用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串起出家後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大眾聽得津津有味,時而歡笑、時而感動,跟隨著法師的故事穿梭於往日時光。兩個小時倏乎而過,講座在大家依依不捨中落下帷幕。

文:蘇果慧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分享果器法師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一) Read More »

重回道場迎新禧──回娘家的喜悅

在搬離灣區八年後,我今天終於有機會再次踏入舊金山道場,許多記憶瞬間湧出,心中充滿了興奮和感動。

舊金山道場是我接觸法鼓山和學佛的開始,我仍然記得當年分會從租到買,有自己的家的那種悸動。當時各方菩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合力想打造一個百年道場,內部的規畫、整理改建,皆是義工菩薩們的用心。觀音殿的實木地板,就是某位大德留著的上等木頭。因為沒有常住法師帶領早課,當時擔任知客室義工的我會負責播放禪修早晚課的CD。心靈環保兒童班也是初辦,我的孩子便是在兒童班長大。那段日子有許多的故事可以分享。八年後的今天,我再次回到這裏,看到了 些許多變化和進步,不再是分會,已經是一個道場了,有了常襄法師和常興法師兩位常住法師,還見到遠從台灣前來的果器法師。

今年的春節來參加新春活動,一踏入道場,熟悉的氛圍立刻讓我感到溫暖和親切,入門的前院掛著紅色燈籠,瞬間有了新春的喜慶。報到處只要用手機掃瞄QR code 即可報到,這麼方便的報到方式,想必是資訊義工的辛勞。隨著遇到一個個熟悉的面孔,我心中的喜悅無以言表,與老朋友們聊聊這幾年來的空白,有許多的話要分享。更令我高興的是與當年手工皂義賣組的師姊們大團圓,我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和歡迎,這裏就像一個大家庭,沒有因為我離開多年而有了距離,回來就像回娘家。

我參加了早上的供花、供燈和祈福法會。早上的法會,大殿座位滿滿,兩旁和後面的走道都站滿人,看到這麼多人在春節來到道場參與法會,我內心感到非常法喜,能讓更多人接觸佛法不正是我們的願望。法會結束後,果器法師用「龍」的台語發音(攏)送上吉祥的祝福話,法師的祝福讓我對今年充滿希望和信心。中午在齋堂享用了平安齋後,下午參加了道場的手作活動,包括相框DIY、茶棧喝茶、法華鐘撞鐘、插花、寫春聯、祈願樹等活動。特別感謝寫春聯的老師,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我開心地請了春聯回家,我家的青少年也請了好幾張寫著「龍」字的春聯,準備回去送給朋友。手作活動中,我感動地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小小孩來親近道場,因為我的小孩也是從小親近道場,我知道這樣做的益處。

非常感恩有機會再次回到舊金山道場,對我而言,這並不是舊地重遊,而是一種安心的感覺,因為我知道一直有個地方可以回去。對於時常搬家流浪的我,這裡是我的心家,它也是還在流浪生死中的眾生的家。

祝願舊金山道場能夠繼續發展,讓更多人能夠受益於佛法,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快樂。

文:王演智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重回道場迎新禧──回娘家的喜悅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