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曹洞宗隨筆

2024年7月20日,法鼓山方丈果暉法師與美國加州夏斯塔僧院Meian Elbert方丈尼對談。傾聽受教之餘,對弘傳於海外(非漢地)的曹洞宗有二疑問,其一是:夏斯塔僧院在弘法佈教時,與漢傳的曹洞宗,在家風上有無差別? 其二是:曹洞宗自宋朝東渡日本後,有無獨立的發展,開創出自己的新天地? 謹以管窺所及,分述於後。

何謂家風? 黃懺華居士在《佛教各宗大意》書中說:「宗門之師家⋯⋯接化提撕學人,皆有其獨特之風趣與手腕,是之謂家風」,又說「漢傳曹洞宗家風穩順綿密,其接化學人, 諄諄不卷。」 《人天眼目》卷三也說「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 末學的觀察是:Elbert 方丈尼在對談中,及僧院的法師們在網上的弘講,都顯現出思慮週密,能從日常生活中取材,以平易近人語氣,諄諄接引信眾學習佛法,不減漢地曹洞家風。

永平道元禪師(1200-1253)是日本曹洞宗的初祖。南宋時來華取經,在長翁如淨禪師(1163-1238)座下聞「身心脫落」語而豁然開悟。 返國後弘傳佛法,著有《正法眼藏》、《普勸坐禪儀》等書。對日本的武士道、茶道、陶藝甚至一般的日本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僅以其在佛教教義上的創見,舉其犖犖大者,簡述於後。

佛教的「三期法運論」認為佛法可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時期。道元禪師認為這不應是時間上的分段,而只是修行的三個階段。 若修行者虔心求道,則可超越時地的限制,直面佛陀祖師。

道元禪師也以切己的心態面對佛經上提出的諸問。他主張成佛之道只能經由體證。坐禪和開悟不二,二者無手段與目的之分。所以提倡在篤信之下「祇管打坐」法門。

《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在道元禪師眼中「眾生悉『是』佛性」,佛性是一切存在的基礎,也是所有價值的根源。他認為佛性遍在萬物,「驢頷(下巴)、馬嘴都是佛性的示现。」

夏斯塔僧院的維持曹洞家風是傳承;道元禪師的諸多新義是創新。祖師大德在受持衣缽之際,有傳承也有創新。佛法源遠流長,門庭廣大,歷久彌新。雖新義輩出,仍不離佛陀本懷。

如是我聞,佛法能令人離苦得樂,而成佛之道不外乎理入、行入二途。二途之內有八萬四千法門。我願無窮,有願就有力。如能慎擇明師,一門深入,精進不懈,何愁不能入道證悟。

文:James Hsu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海外曹洞宗隨筆 Read More »

「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分享果器法師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二)

故事在時光中發生, 時光因故事而精彩。果器法師帶著他在法鼓山的光陰故事來到舊金山。法師娓娓道出故事裡的四個階段和期間的五份執事。 法師雖說得雲淡風輕,細膩處有著對事、對生活的認真卻不失修行者的淡然自若。

「不是最適合的人選,但自始至終,我都抱著學習的心態,去迎向所有的挑戰,猶如聖嚴師父所說的無牛駛馬。」果器法師在法鼓山的故事始於1999年的舊農禪寺,在夏日炎熱、蚊蟲繁多的鐵皮屋中,他初體驗「行者」的生活,學習將觀念轉換成出家人的思惟,在「做中學、學中做」裡修學菩薩行。

在接下來的時期,果器法師擔任過法鼓山的建設工務負責人、對外接洽者,並曾隨聖嚴師父領團至大陸朝聖。他在師父的開示和指導中學習,對自然環境的重視和對長者的尊敬,領受師父的身教言教。時至今日,法師的執事已經轉換了五份,還曾被戲稱為是「五院院長」,他謙虛地說,沒把領職的事做得很好。 然而,入眾學習、護法慈善、感恩慚愧、隨緣奉獻、從未在修行和度眾中減少過。

「生命的意義為了服務,生命的價值為了奉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果器法師以師父的教誨作為結尾。 在這一場分享生命歷程的講座中,法師將苦事、難事說得猶如鄰家事。我試著去體會法師的經歷之餘,也學習法師對執事過程的全力以赴,對處世的隨緣。感謝法師分享他在法鼓山的故事,故事裡的精彩,即使無法完全心領神會, 但在修習佛法的道路上,我能走得更踏實,對於方向也更明確了。

文:Connie Chen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分享果器法師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二) Read More »

「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分享果器法師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一)

二月十一日農曆大年初二,戶外陽光和煦,五十餘位舊金山灣區的信眾在道場聆聽果器法師以「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為題,講述自己一路走來,行菩薩道的心路歷程。此行是法師首度來舊金山灣區弘法,法師親切又沈穩的特質,給眾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元1999年是果器法師生命的轉捩點。由於師父的鼓勵:「進入僧團以後,你就不要想著再去念書、讀佛學院。留在僧團裡就有很多可以學習。好好把握因緣,你就進來試試看吧!」於是法師入住農禪寺成為「行者」,在這一年體驗自己能否適應出家生活,另一方面也接受僧團的考核。一年後法師剃度出家了,成為果字輩末代法師。這是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階段,出家、在家,最難轉換的是觀念。法師要熟悉出家人的生活,對於在家人的習氣則要去除、轉為生疏。

2001年至2006年,對法師而言是「從做中學、從學中做」的階段。此時正是法鼓山的工程建設時期,法師上山擔任工務所的輔導法師。看到師父是如何愛護自然環境、重視水資源及原生植物,法師從中體悟到佛法中說的「依報」(環境)和「正報」(自己身心)同等重要的道理。2002年法師隨同「五百菩薩走江湖」,行萬里路朝聖禪宗祖庭,一窺禪宗各家風光。2005年法鼓山開山大典中,果器法師執掌木魚,碩大的木魚槌需要兩手合力才拿得動,法師從中深深地體驗到身心禪悅。

在這個階段法師曾擔任聖嚴師父的侍者,感受到隨從侍者的歡喜。然而,由於缺乏經驗,法師也不免犯了一些小過錯,例如幫師父洗衣物時,沒有留意到綁褲腰的帶子縮進褶縫裡了,師父沒有責備,只是一次一次地試著把褲帶從褶縫裡挑出來,令果器法師感到十分慚愧,也領受到師父寬厚的身教。

2006年至2020年,果器法師進入「入眾學習、護法慈善」的階段。擔任護法總會輔導法師時,要勸人來學佛,募人來修行,師父叮嚀「要感恩資深護法居士」。擔任關懷院監院,致力於推動植存理念,落實禮儀環保,以佛事恭敬送行一尊尊未來佛。法師領執最久的是慈善基金會秘書長,一上任即碰上緬甸風災、汶川大地震,隔年又碰上莫拉克風災。領執期間協助災後重建,從救濟到關懷,不只是物質、助念關懷,更重在人心重建。法師提及去斯里蘭卡災害關懷時,當地災民為了表示感恩,拿自己最珍貴的食物供養法師,即使上面佈滿蒼蠅,法師也欣然接受。

因為曾經同時擔任五個執事,法師曾被戲稱為「五院院長」。為什麼會有五個執事之多?法師謙稱這就是師父所說的「無牛駛馬」,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先去做吧!有不懂的就去學!2008年法師曾因跌倒而骨折,師父抱病去關懷法師,並說:「是不是交給果器的工作太多了,要不要調整一下?」令果器法師十分感動。

2020年起,邁向「感恩慚愧、隨緣奉獻」的階段。秉持聖嚴師父的教導「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最後法師祝福大家「安身安心,生活時時都平安。我和人和,人間處處有幸福。」

Q & A 時有義工菩薩提問:「我們當義工時難免會想,這件事怎麼又是我來做?法師以何心態同時領執五個執事?」法師回答:「因為看到師父的辛苦,能夠做的就盡量去做。有福報的人如果沒有來做奉獻服務,是對不起這個福報。」

果器法師用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串起出家後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大眾聽得津津有味,時而歡笑、時而感動,跟隨著法師的故事穿梭於往日時光。兩個小時倏乎而過,講座在大家依依不捨中落下帷幕。

文:蘇果慧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在時光與故事之間流轉」──分享果器法師自度度人的生命歷程(一) Read More »

印度結夏心得分享 — 千年常住流水僧

風塵僕僕地前來舊金山弘講的果廣法師和常華法師,今天以輕鬆的方式分享2023年七月到九月在印度參加「國際大乘比丘尼聯合結夏 」的經歷。 

果廣法師說, 自佛入滅後, 比丘尼的傳承斷了, 而佛陀住世時, 有二十五年在舍衛國結夏, 其中二十次則在祇樹給孤獨園舉行。這次來自九個國家的一百二十七位比丘尼和沙彌尼, 能夠在佛陀結夏處修行, 是一件非常殊勝和有意義的事。 

果廣法師受邀擔任本次活動的住持尼,常華法師承擔即席英語翻譯,再由另外三位法師依序翻譯成藏語、不丹語、越南語;一同前往結夏的常齋法師則負責攝影和帶領經行的工作。夏季的印度非常潮濕炎熱,蒼蠅螞蟻也多,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居實屬不易,法師們卻都把握難得的機緣,在舍衛城佛教文化中心和衹園精舍精進。 

此次結夏課程以戒學為主軸,上午上課,下午是討論時間,另有兩期禪七,第一期為安那般那念,以觀出入息、慈喜心、樂心、捨心等四念,並用太極和氣功來調身。第二期由果廣法師帶領默照禪,把重點放在正念,覺了出入息,觀全身,進而觀心,調身的部分則是按摩、瑜珈和動禪。

果廣法師特別提及,能在祇園精舍以及阿難尊者種植的菩提樹下禮佛禪修,令法師十分感動。雖然舍衛國遺址已不復繁華,但是能在兩千多年前的佛陀說法處結夏修行,依然殊勝難忘。

常華法師分享了在這次活動中, 體驗到雖然同為大乘法脈,法的核心不變,修行方法及細節還是有些差異。漢傳、藏傳在修行的觀念和方法、早晚課、經行速度、袈衣設計、飲食和曬洗衣物的方式都不盡相同, 讓與會者大開眼界,也學習了很多。其中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殿用齋,法師覺得奇怪,於是尼師們解釋,佛陀從前托缽後就是與弟子們一同趺坐用餐。此舉是緬懷和效法佛與弟子一同進餐的景致,於是大家紛紛拿著齋飯進入大殿,共同體驗與佛共餐的情境。常華法師也分享了場地東道主噶舉派直貢澈贊法王,鼓勵不同傳承的出家尼眾能夠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和理解,並共同為正法住世而努力。

果廣法師在結語中強調,只要道場有聖者或祖師駐錫過,即使人在改變,法仍能千古流傳。本場輕鬆有趣卻處處是法的心得分享,也讓此次「經典與生命」的系列講座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文 : 蘇果益

印度結夏心得分享 — 千年常住流水僧 Read More »

2023歲末義工關懷—— 凝聚向心力

在洛杉磯道場參加禪十期間,就被果廣及常華法師的開示吸引, 這次看到法師來舊金山道場分享她在印度結夏的心得,就迫不及待想聽聽。

法師介紹這次參加的比丘尼來自九個國家,演講用五種語言,服飾、飲食、唱誦、經行及打坐的姿勢等都不同,期間各種趣事引得大眾笑聲不斷。不同的語言、地域和文化,卻保留並傳承了佛法共同的核心精神和義理。整個結夏將近兩個月,在最熱的八、九月份,整個活動圍繞戒、定、慧三學開展,有戒律的研討,有禪修營修定,更有相互討論及分享心得。

法師分享說,在演講中中文翻譯成英文後,再翻譯成藏語等其他語言,大眾就試圖在其他語言中捕捉蛛絲馬跡,和已知的內容對號入座,這樣的語言環境持續兩個月 ,也引發了許多學習其他語言的興趣。

常華法師並分享了藏傳一位金嗓子比丘尼的故事,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大眾完成了徒步朝聖祇園精舍的行程。勞累之後,在滿天星斗的夜裡,靜默地坐在院子裡休息。此時,金嗓子開始唱誦,接著有聲音跟隨。雖然不懂他們的語言和唱詞,但是法師講,那一刻不著這些相,反倒更容易和唱誦背後的意思、精神、感情連接,產生共鳴,也對梵唄唱誦有了不同的理解。這讓我想到自己學佛後不久,突然能聽懂音樂了——雖然不識五線譜,不懂樂器,但覺得音樂是如泣如訴;也能聽懂大型交響樂裡春的復甦、夏的蓬勃、秋的收穫,和冬的沉寂。

法師分享,舉辦此活動的寺院是藏傳佛法的一個傳承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建立的,有專人管理,卻沒有常住僧團,供各宗派不同傳承舉辦活動使用。讚歎這樣的開放和包容。法師也提到飲食的不同,例如藏傳的比丘尼喝奶茶吃糌粑,相比漢地僧尼吃的吐司和其他在當地比較昂貴的食物,要簡單很多。 有的法脈和僧團因為各種原因,財務狀況受到監管和限制,運作比較艱難。 法師也提到男女僧眾不同座次的安排,和文化的影響。

聽著聽著,我心生慚愧,同時也讚歎法師們的向道之心。在這個不平等的世間,在困難甚至艱苦的條件下,有這樣一群人在追求生命的覺醒,延續佛燈明,主持正法城。感恩三寶讓我知道,在這個追求功名利祿的世間,還有另一條路——一條生命的覺醒之道。這才是究竟之道,才是正道。

這些故事,法師娓娓道來,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坐在法鼓山舊金山禪堂的我備受感動。 這份法的連接,跨越膚色、國度、語言、種族、宗派的分別。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唯有精進,依教奉行,用生命實踐、傳承、傳播佛法,才能不負如來不負師。

文:Elizabeth Wu

2023歲末義工關懷—— 凝聚向心力 Read More »

「經典與生命」講座系列-果廣法師弘講報導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於一月十三至十六日,特別邀請果廣法師、常華法師舉辦了2024年第一個佛法弘講系列講座,共有五個場次。果廣法師與大眾分享了三個主題:「從阿含經看佛教的生死觀」、「從阿含經看佛教的因果觀」以及「閉關心得分享:空劍與空盾」。法師弘講內容涵括了經典的釋義與闡明、個人修行的因緣與省思,更根據佛典對信衆修行提出懇切的勸勉與鼓勵。

法師在「從阿含經看佛教的生死觀」講座中,首先介紹了阿含經的重要性: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也是最接近佛陀所說純粹的佛法。彼時,悉達多太子對生老病死產生巨大的疑惑卻不能解決而開始修定、修苦行,繼而在菩提樹下悟道,體悟到生命是依緣而生起;以十二因緣來看,識因無明而執取名色,緣聚則生,緣散往生,無始劫來,眾生因此而生死流轉,未有出期。我們如果能夠如實了知名色,就可以超越緣聚緣散、解脫生死。

在「從阿含經看佛教的因果觀」講座中,法師延續上一場弘講,更加深入分析緣起及十二因緣。緣起是佛陀獨到的見解,也是佛法的核心;了解十二因緣才能了知生死的根源。法師引用「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來闡釋人生所有的現象都不是偶然發生,其背後都有形成現象的因緣。無明就是不能如實的了知名色(五蘊);無明生起即識生起;識起,則見名色是我,令心造作,受無明、行、愛的限制,以致「以識為體,於生死中流轉」。法師勸勉大家應該行梵行、清淨行,才可以「稀釋」果報;另一方面我們應該要常常審查自己長久以來為貪瞋癡所雜染的心,力行清淨行、八正道,才能轉化自己的生命。

在第三場弘講「閉關心得分享:空劍與空盾」中,法師認為只單從閉關來說好似斷章取義,所以敘述了自己從年少以來就因為對生命的疑惑而尋求答案、學佛禪修,其後出家領執,直到2013年有因緣閉關六年。法師即使法務繁忙,自己總把道心修行放在第一,每天恆課。閉關則是關閉所有的外緣,得以精進獨修。閉關時除做早晚課、禪坐外,拜經拜懺,讓心處於沒有妄念的狀態。只要心是清楚的,即使遇到了修行的困境也能夠平安度過;用修行的方法探究一句話的源頭,話頭就如同利劍切入法性;默照就像時時處在清楚的狀態,有如空盾,沒有間隙,不進雜染。

法師這三場弘講,兼具義理與實踐,深入充實。其中兩場實體與線上同時開放,北美與台灣共有百餘人以上參與。法師格外注重解答互動,每場弘講都花了數十分鐘為大眾解惑,大眾踴躍發問,法師的回答深細廣博,從容慈悲,令人讚歎法喜。

文/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經典與生命」講座系列-果廣法師弘講報導 Read More »

「幸福與快樂的心法」講座報導

「經典與生命」講座系列之一的「幸福與快樂的心法」於一月十三日在法鼓山舊金山道場舉行,由紐約東初禪寺監院常華法師主講。當天觀音殿座無虛席,常華法師幽默風趣而深入淺出的演說讓聽眾如沐春風。

法師不久前在印度學習「慈心觀」,當時的老師要他們打坐時回憶自己最快樂幸福的時刻, 並試著把那種感覺傳達給周圍的人, 甚至是自己最痛恨的人。這個經驗驅使她開始思索「幸福」與 「快樂」到底是什麼。接著按照年齡分組, 讓各組聽眾先說說自己一個快樂幸福的時刻,然後進行大堂分享。每組負責人妙語如珠地講述大家的快樂時光,每個人的快樂都不同。法師認為,簡單的、越像小孩子般的快樂比較容易實現,也比較有穿透力;而必須靠外境、或特別的設定才會有的快樂,則容易失去,而且也比較沒有辦法傳遞給別人。

法師以《地藏十輪經》所示的大乘佛法禪定修持為例,講解幸福與快樂的心法。修持禪定首先必須克服五欲樂,即較粗的「財色名食睡」或細微一點的「色聲香味觸」等兩大範疇。先訓練心不為其所動, 清楚認知這些外境,享樂的本質其實是煩惱,運用在生活中即為「透視煩惱」。 其次,禪修的入定包括了初禪二禪三禪等不同層次的禪定樂,以及捨去第三禪的離喜妙樂,進一步達到捨念清淨的四禪。藉由禪定的修持和體驗,加上智慧的觀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即為「對治煩惱」; 最後達到解脫即是 「放下煩惱」。

幸福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而平靜的狀態。其方法是著重活在當下,通過「透視煩惱」、「對治煩惱」、「放下煩惱」 的步驟而達到的幸福,這與禪修的態度和方法不謀而合。法師回憶聖嚴師父曾經說過 : 「我盡心盡力,結果不管有沒有成功, 我都滿意。」這就是實踐幸福心法的最佳示範。

文 /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幸福與快樂的心法」講座報導 Read More »

「福慧自在──平安健康,身心自在」——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佛法講座報導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二十週年慶適逢中秋佳節,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蒞臨舊金山灣區以「福慧自在——平安健康,身心自在」為主題,為道場的信眾們開示,超過一百五十位灣區各地信衆冒著綿綿細雨前來參加。

講座在道場合唱團美妙的歌聲中揭開序幕。道場特別準備了《新家,心家》的紀錄影片回顧了過去十年從Sunnyvale法鼓山舊金山分會演變為如今位於Fremont的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的歷程。從2015年五月三十日由前任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主持Fremont新會所啟用暨佛像開光及皈依典禮到2016年迎來第一任監院常惺法師,一切都離不開眾人齊心發願及義工們的全力付出。過去幾年遭遇全球疫情,道場關閉。在現任監院常襄法師帶領下,全面更新視聽設備,推出一系列的線上課程,讓道場新家在更多信眾們心上安家。

如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未曾停歇的戰爭、疫疾、天災人禍中保持平安健康和身心自在?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分享了「安己和眾六字訣」:「輕、鬆、慢、細、小、分」。「輕」就是不輕人也不自輕,才可以和眾。「鬆」就是清楚放鬆,時時放鬆,才能保持身心平安自在。「慢」就是慢工出細活,才能慢中有快,細水長流。「細」就是細心體驗無常,無我無私,才能和眾,廣結善緣。「小」就是從小處著手,縮小自我,從大處著眼,發大菩提心。「分」就是彼此分享,分工合作。

方丈和尚勉勵大家要時時覺察自我,運用「安己和眾六字訣」於生活中,減少比較心,自利利他,相互成長,才會在任何時候都體會到和樂以及平安健康,身心自在帶來的幸福。

這是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繼2019年之後再次來到舊金山道場,剛好又逢中秋節,方丈和尚特別表示,今天的活動讓他有回家的感覺。

文 /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福慧自在──平安健康,身心自在」——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佛法講座報導 Read More »

如佛一樣生活上課心得

基於某些因緣,對於日本曹洞宗初祖希玄道元禪師景仰已久。為了對道元禪師及日本佛教有更多認識,曾經從道場的圖書館借閱了聖嚴師父的著作《日韓佛教史略》以及《留日見聞》。某次在道場看到法師們從 Shasta Abbey 帶回來的《正法眼藏》英文版,才知道原來 Shasta Abbey 是日本曹洞宗的道場,從那之後我便很想去探訪,可惜始終未能成行。這次得知常啟法師要分享在 Shasta Abbey 參學的經驗,便非常開心地報名上課!

從法師的分享當中,有一點讓我覺得很感動的,就是 Shasta Abbey 在許多年前,從原本如日本佛教一般,是一座可以有家室的道場,自發性地改變成必須修梵行的道場。修梵行必須捨棄許多東西。我們一般人的習性是黏著於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物件、家人、生活方式、環境等等;要我們自動放棄,特別是放棄我們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那是多麼地困難啊!在日本佛教允許僧人有家室的情況下,要自動放棄這個可被接受的做法,需要有多大的意志力跟決心!更重要的,是要有非常堅決與傳統正法相應的發心,才能做得到,真的是很讓我欽佩!

除此之外,從法師分享的照片中,看到 Shasta Abbey 與大自然結合的生活環境、法住法位的生活方式,真的很令人嚮往!這些照片讓我想到聖嚴師父在《日韓佛教史略》引用道元禪師講過的一句話:「生一時也,死亦一時也,亦如春而夏也,夏而秋也,秋而冬也。」真的是,如佛一樣的生活!

文:盧常伽

如佛一樣生活上課心得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