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很高興能參加常啟法師的演講,在網路上聽過法師講《維摩詰經》,法師講法的方式很棒,輕鬆活潑且聽得懂;現場的演講果然和視頻感受的一樣精彩,能親身到現場體驗是難得的經驗。

這一次的主題:Shasta Abbey 如佛一樣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Shasta Abbey的創辦人慈友禪師。她出生於英國,到日本求法,最後奉獻在美國;成長於基督教家庭後來卻成為曹洞宗的禪師。即便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她仍尊重當時被賦予的責任,來到美國弘揚曹洞禪法,並且成立第一座由女性建立的禪宗寺院。為了融入當地社會,她做了一些改變,比如說把佛經、偈子等翻譯成英文。慈友法師本身是學音樂的,她把梵唱改變成很西方教堂式的聖歌。法師說當人們沉浸在這種祈禱式的旋律中,就會生起宗教的情操,把感性的東西呼喚出來。法師分享了她祈禱式唱頌的《心經》,其中最後一段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蕯婆訶,慈友禪師直接改成意譯:永遠在成佛的路上,沒有一個成佛的結果,永遠在行佛、做佛,永遠是在進行式,都是在過程中。這一段非常觸動我,生而為人,能有這樣的信念,不就是如佛一樣的生活嗎?

去參學的法師們到那邊很快地就融入他們的團體,法師說好比是東方的茶碰到西方的奶,一下就變成了奶茶。彼此之間縱有不同,雙方均展現了極大的包容和尊重。在所有的分享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坐禪的早課。打坐時眼睛全程都是打開的,要全面的覺知,悅眾會在外面敲鐘,提醒不要昏沉、不要入定、不要分別,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覺照;下坐也是十分迅速猛烈,聽到木魚聲,馬上站在廊道準備要經行,沒有任何懸念,老法師們個個都像返老還童。但願我也可以像他們,只專注在每一個瞬間,若真能如此,就會離師父所勉勵我們的「念念不離禪悅」越來越近了吧。

其實無論生活在何時何地,人為的煩惱或是自然的災害,不公平或無法掌控的生活,永遠都存在。但如何以體諒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種種的煩惱,安住自己的心,堅定自己的信念,同時還能幫助別人,永遠在行佛,這些是我聽完演講後,期許自己要去努力的目標及方向。

文:盧寬如

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Read More »

安住當下的快樂,保持初心的學習,因地制宜的傳承

長週末的週日下午,近百人齊聚舊金山道場,參與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經驗分享課程。常啟法師曾於舊金山道場講述《證道歌》及《維摩詰經》。法師風趣的談吐、藝術家般精細的觀察與描述、解行並重的獨到心得,吸引了眾多粉絲。這次也不例外——各種各樣陌生或熟悉的面孔,從充滿期待和好奇到笑聲不斷又若有所思,結束時更是全場鼓掌,不捨得離開。

法師參訪三天就決定改題目分享所得。是什麼使見多識廣的他如此受觸動而急著分享呢?有幸與會的我拙筆摘錄印象頗深的幾點與大家分享。

一、快樂是什麼?
世人都尋找快樂。關於快樂的話題傳播最快。法師參訪Shasta Abbey時, 發現看起來很快樂的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所謂快樂。只知道:這樣就好,沒壓力,安住當下,不擔心過去或未來;如果貼上快樂的標籤,恐怕就會引來比較心,而無法快樂了。然而在苦樂兩極跳躍的現代人又是否能品嚐到真正的快樂呢?最撫慰人心的音樂,雋永深情;最讓人舒服的表情,淡然而安詳。如果不是去除了躁動,又如何體會寧靜的喜悅?

二、如何學習?
學習有幾個條件,其中學者的心態和教者的回饋最容易被忽略。法師很歡喜在擔任典座助理時找回了初學者的心態——只要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以開放的心態認知新的事物,從錯誤中學習。人們往往會想向成功的人學習, 以為​​做了他們做的事情就可以成功。然而,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成功往往有很多因素和機會,條件環境變了,就不一定能成功了。而在錯誤中總結、反思、學習往往是更重要的一種能力。法師感慨於「大眼」法師謙卑的本懷,永遠保持平等的心態向每個人學習。常慚愧才能常進步。法師也對於教導他的人經常的讚美和立即的回饋印象頗深。他以初學的角度感受到學者在受到稱讚和即時回饋時所受的鼓舞。法師又以一位典座僧的故事講述了平等心即是辦道。

法師貫穿始終的教與學的體悟令我不禁想到,身為義工,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對自己心態做一個反思——自己是否還有開放的、向新來的義工學習的心態?是否能看見他們身上不同的特質或觀念而虛心的、歡喜的學習?對待新的義工,自己是否常讚歎、即時回饋鼓勵,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避免跟他們再合作?像法師感嘆的一樣,向「慚愧僧」學習,讓我們常以搭衣偈自省,保持初學的心態、謙卑的本懷,以平等心護持道場,成就道業。

三、傳承
傳承是什麽?是堅持一貫有的,保持原汁原味,不得走樣嗎?法師從Shasta Abbey的法脈追根溯源,又從日常的觀察和互動中總結體悟,發現其一貫保持的不是表面的模仿,而是根據所處環境局勢的變化而因地制宜,隨緣展現的變。他們保持當年翻譯的戒行儀軌,但也還在譜曲和翻譯新的唱誦。當看到新的學員到來,僧團的每一個人都很認真的記住新人的名字,有的甚至學習漢語。什麼是可以變的形式?什麼是要保持和傳承的本質?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主體年齡七十多歲的僧團中,每個人都是教和學的主體。這是一個老實修行的團體,又是一個活潑向上的團體,為我們樹立了西方弘法的榜樣。

聽完法師的分享,我感動於法師的自省和對弘法事業的認真態度。法師輕鬆幽默的說著故事,卻不斷地帶給我們省思。我們常說現代人學佛不易,富貴人難聽法。其實佛法又豈是哪一個人不需要的藥。財富爆棚的矽谷也是個壓力超常、憂鬱成風的重災區。如何使佛法讓這裡的人願意聽並且受益呢?這是法師提醒我們的課題。


文:三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安住當下的快樂,保持初心的學習,因地制宜的傳承 Read More »

「如佛一樣生活 : Shasta Abbey 參學紀實與心得 」講座報導

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於九月三日下午在舊金山道場分享暑期在 Shasta Abbey Buddhist Monastery 參學一個月的經驗與心得。Shasta Abbey 創始人慈友禪師在英國長大,曾學習音樂並在教堂內司琴。因緣際會於1962年抵達日本,在曹洞宗孤峰智璨禪師座下學習,成為曹洞宗傳人。離開日本以後,她於1970年在北加州創建Shasta Abbey 禪修所,最多時僧尼共五十人,目前有十四人。

Shasta Abbey 屬於日本曹洞宗,僧侶打坐方式與法鼓山有所不同;但求全面覺知,卻不要入定。一支香約四十五分鐘,期間會有人不時在禪堂外敲鐘,以免入定。打坐時,如果方丈和尚進入禪堂由背後經過,該位置的人必須察覺並合掌問訊。下坐前不做出靜按摩等程序,而是非常快速地直接開始經行。雖然目前的法師年紀都很大了,然而上坐、下坐迅速地行動卻有如返老還童。

禪堂、大殿的布置,以及早晚課唱誦的內容都反映了東西文化的融合。禪堂內有一尊僧形文殊菩薩騎獅像,菩薩面容神似慈友禪師。大殿面對佛像的兩個角落蓋有二樓的包廂,置放風琴樂器等,亦可供信眾於此參與佛事。面對主尊的左手邊懸掛日本密宗的不動明王像,右手邊有一幅容貌似瑪麗亞的觀世音菩薩畫像。大殿周圍的窗戶也飾以教堂常見的彩繪玻璃。早晚課唱誦的經咒,皆由具音樂背景的慈友禪師譜曲而成。僧眾開始唱誦之前,會先用音叉對音,確保起音準確。常啟法師播放了兩段錄音以饗大眾,一段為獨唱的《心經》英文版,另一段為合唱的 “Compassion One” ,感覺與中古時期基督教僧侶唱的聖歌類似,安定而虔誠。僧團內一改東方寺院男尊女卑的傳統,比丘與比丘尼地位平等。這些創新都是慈友禪師致力於將佛教在西方生根發展時,面對挑戰而做的調整。

法師在Shasta Abbey 參學時擔任大寮典座助理的工作。所以,飲食與做事方法都隨順西方僧眾的生活習慣而有所改變。法師觀察到Shasta Abbey 寺僧們依循著打板敲鐘而立刻放下手中工作,強烈感受到禪者不執著於當下那種「當行則行, 當斷則斷」的作風。

法師詼諧幽默的敘述方式,使得觀音殿氣氛輕鬆愉快,也讓在場的八十幾位聽眾,時而哄堂大笑,時而訝異讚歎,三小時彈指般飛快流逝。

文: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如佛一樣生活 : Shasta Abbey 參學紀實與心得 」講座報導 Read More »

garden cosmos, pink flower, flower-8253186.jpg

親近道場

同修師姊最近邀請一位很久沒來道場的師兄參加演建法師的佛法講座。了解到這位師兄最近忙於台美兩地奔波,長期照顧在台灣生病的父母,因為照顧時間很長,師兄的身心其實是滿疲憊的,師兄說:回到美國就想休息。師姊提醒她,就是因為身心不安定,才更應該來道場,於是鼓勵他,趁現在人在美國,把握因緣來道場充充電,而我真的就在活動中看到他了。除了讚歎師姊的關懷,我還想到,道場來來去去的人很多,或許有一段時間他們常常來道場做義工或者參加活動,但能持續來的並不是很多。他們是修學佛法畢業了嗎?還是因為生活重心轉移,慢慢忘記了來道場,親近道場? 

我們在親近道場的同時,可以看看有沒有很久沒來的菩薩,關懷他們是不是過得很好,並鼓勵他們回到道場,親近道場。 

那我們怎麼鼓勵他們回到道場呢? 大家來道場是學佛、修行的。道場是種福田的好地方,譬如做義工、護持; 道場也提供很多聞法、修慧的機會,譬如佛法講座、佛學課程、禪修等等。道場也是一個心靈補給的地方,有煩惱、有問題無法解決時,可以暫時放下,來到道場,道場的清淨和莊嚴,可以幫大家把心安定下來。來道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提醒自己還在學佛的道路上,不要忘記了當初來道場和學佛的初發心。

有沒有可能可以畢業而不需要再回到道場呢?我想,如果學佛修行已經昇華到無處不是道場,道場就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人事都是佛法,都在放光說法,都是培福的機會,那其實已經是無時無刻不在親近道場了。 

我自己也有感悟。生活、懶惰、或者是業力,就像一個漩渦,如果沒有常常提醒自己要回到道場參加活動、做義工,我是很可能跟大多數的人一樣,慢慢地就不來道場了。我最初接觸到法鼓山的時候,能夠留下來,能夠一直來道場,除了體驗到學佛的喜悅以外,我還感覺到這個團體給我的溫暖。藉此,我勉勵自己可以持續親近道場,期許自己可以把這份學佛的喜悅和溫暖傳給其他來道場的菩薩,也鼓勵大家,把您體驗到的喜悅和溫暖也傳給每一位義工和來道場的菩薩。

阿彌陀佛!

文:鄺江濤

親近道場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