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殊勝 用者不多 知者太少 實用為先 利他第一

作為一位初入佛門的弟子,我非常感恩能在剛開始深入經藏的階段,遇見如此正知見的導師。從《金剛經》、《教觀綱宗》到《法華三昧懺儀》,果慨法師從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奉獻自己,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正確的知見最重要。一定要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時刻刻提起菩提心,站在正確的起點上,實踐自己的本願,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圖表引用自果慨法師《教觀綱宗》課程講義

果慨法師多次教導我們,一定要學習經教。她讚歎大家的奉獻精神,但也告誡大家,切不可只做義工而不學習經教。因為經教是我們修行路上的地圖,也能在知見和方法上給我們最關鍵的指引。例如,《金剛經》中反覆強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菩提心,並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此外,對於持<大悲咒>,果慨法師點出其依據經教是《大悲心陀羅尼經》,並強調持咒前要先發起慈悲心,發願利益眾生,同時依十心而修行。

再例如,《教觀綱宗》將圓教判為最究竟圓滿教,正說中道實相(即空即假即中),是佛陀說法的本懷。果慨法師告訴我們,圓教學習的是態度,也就是和佛陀一樣的「本具」(也就是本來如此,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就是會布施,就是會持戒,本來就沒有煩惱)。當我們能夠帶著這樣的知見,時時刻刻不忘本願、提起菩提心,用圓人的態度來面對境界,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而在發起菩提心,不求回報的利他過程中,我們也藉由外境,不斷開顯與佛陀相應的「本具」。用圓教的態度修所有的方法,提起這樣的知見,整體的觀念,則能「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除了發起菩提心與利他之外,我非常有感觸的是「無畏施」,也可以理解成不讓眾生起煩惱,讓眾生能感到親近。我發現,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境界時,能隨時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以利他為先,對狀況提起整體觀,那麼很多事情都變得更為容易。而「我」也藉由這個機會,變得更小了一些。

有和我同齡的朋友疑惑,為什麼年紀輕輕要學佛。其實,我真希望能更早遇到正信的佛教,更早遇到 聖嚴師父和法鼓山。 師父說「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佛法並非高高在上,也不只是「佛學」,更不僅僅是「空」與「出世」。佛法是如此接地氣、實用、好用、和積極入世。我無比感恩此生能夠聽聞正法,遇大善知識們與法眷屬們。果慨法師說,法鼓山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們走出去。我赤忱發願能把正信的佛法弘揚推廣開來。我也希望常以 聖嚴師父這段文字與大家共勉,一起堅定不移地一門深入,生生世世遇善知識,走菩薩道,行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文:小熊

佛法殊勝 用者不多 知者太少 實用為先 利他第一 Read More »

果慨法師北加弘法 帶領《金剛經》等三場經典研討活動

七月下旬,闊別十年的果慨法師來到了北加州,此行將在舊金山道場停留一個月,為灣區信眾舉行三場與經典有關的活動,分別是《金剛經》讀書會、《教觀綱宗》講座及《法華懺儀》研修營。第一場《金剛經》讀書會於七月二十四日揭開序幕,果慨法師在課上開宗明義表示:般若「以行為宗」,透過讀誦、受持、解義等修行方法,將相應的經文,即使一句一偈也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幫助斷除我們的煩惱。

這場讀書會是透過兩天的實體上課和五天的線上視訊會議,硏究與討論印順長老《般若經講記》當中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部分。在上課和討論之前,以打坐和誦讀《金剛經》來收攝身心,做到印光大師說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第一次實體上課,由果慨法師主持,介紹經題及「二道五菩提」來説明《金剛經》的結構和義理。法師鼓勵大家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降伏自己的煩惱心和用「無住生心」的方法,成就菩提果。五次的線上聚會將參加的同學們分成五組,研究和討論經文的內容。最後一次的實體聚會將由各組以「演戲」的方式,將《金剛經》中相應的經文以表演方式呈現出來。

第一次的實體課中,有一位住在San Luis Obispo 的曾師姊,特別麻煩兒子請假,一早開了三個多小時車程來參加讀書會。師姊分享說:「自從2022年參加了道場的《金剛經生活》讀書會之後,就非常喜歡《金剛經》。這次有果慨法師帶領,我又是法師的粉絲,當然要來參加。」

法師提醒上課的同學們,要把「緣起性空」的觀念深深地植入腦海裡,成為我們的DNA;把無常當成正常,用緣起觀面對無常事。當大環境隨因緣而改變時,我們個人也要跟著改變,不住在過去,才不會起煩惱。更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透過菩薩戒的修行,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菩薩行。

文:王琡珺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果慨法師北加弘法 帶領《金剛經》等三場經典研討活動 Read More »

義理的指導與禪觀的實修──參加果慨法師系列講座的收穫

這次因緣殊勝,有機會先後參加了果慨法師帶領的《教觀綱宗》研習講座和《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果慨法師帶領的課程很深入,然而帶領的方式卻很輕鬆。法師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聽課的時候可以坐、可以站、可以盤腿、甚至太累可以直接躺下休息一會兒。法師舉了很多現實生活的例子,來解釋佛法的義理,形象生動,輕鬆幽默。

我在參加系列活動前知道有佛教的經義存在,知道有修行,有打坐這回事,但是我不清楚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麽關係。以前曾特意去請教過常住法師:知道佛教的義理有什麽用?對修行的實際操作,比如打坐,有什麽幫助?常住法師的回答是:義理和禪觀的實修就如同是鳥的雙翼,兩者都需要認真對待,才會有持續平衡的發展。我當時對法師的解釋似懂非懂,直到這次通過對《教觀綱宗》的學習,更深入地瞭解到修行離不開義理的指導和禪觀的修證。《教觀綱宗》的「教」就是義理,「觀」就是禪觀。

如果只有義理的指導,而沒有禪觀的修證,可能只是停留在説食數寶。如果只有禪觀的修證,沒有義理的指導,可能會對禪修的身心反應產生誤解。《教觀綱宗》和《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是通過拜《法華三昧懺》,誦讀《法華經》和禪觀來體會法華三昧。《教觀綱宗》是明代蕅益智旭大師的著作,代表了佛教義理的指導。《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代表了禪觀的實修。這次系列活動,法師清楚明白地把《教觀綱宗》的義理開示給我們聽,實際帶領我們體驗禪觀的修行法門,讓我們明瞭佛法的組織體系及實踐步驟。

果慨法師在授課時,舉例説明爲什麽要練習讓心安定,比如機械時鐘的齒輪,一個一個的齒輪之所以會精準地運作,是因爲它的軸心是不動的。如果齒輪的軸心隨意亂動,它就會和其他的部件卡住,無法精準地動作。如果我們的心是不安定的,在遇到境界的時候,就不容易作出正確合理的反應,往往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反之如果通過修行,可以讓自己的心越來越安定,對周圍環境認識越來越清楚,就更有可能做出比較準確,利人利己的行爲。

感恩果慨法師為舊金山道場開設這一系列三場精彩的研修活動,開示經典大法,讓參加的學員受益無窮。最後引用法師的名言:想法變了,態度變了,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心態,決定狀態!
文:晨曉

義理的指導與禪觀的實修──參加果慨法師系列講座的收穫 Read More »

解行並重的修學──《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心得

果慨法師帶領的四天三夜的《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結束了,是一次非常不同的經驗。以往參加的懺儀多是以法會的形式進行,因為不熟悉文字,往往有些匆忙。然而這次的懺法完全是以自己的速度進行,自己安排行或坐,室內或室外。這樣更能看見自己的身心狀況,從而與懺文結合,深入內心並能及時調整身心。

頭兩天因為不熟悉文字,所以拜得很慢,誦經也較慢,希望看清楚文字,有思考體會的過程。因為是自己獨立誦,加上懺堂中安靜、專注的氣氛很攝心,在起誦各大菩薩名號時,就感覺到各大菩薩是如此真切。每座懺由三個部分組成:拜懺、誦經、禪觀。動靜結合,適合觀想與體驗,使身心逐漸安定,即使身體的不通暢與困頓感還在。

第三天,發現有很多章節,也想試試看是否能適應快的節奏。於是提起精神,集中心念。連續不斷輕快地拜懺、經行、誦經。一兩個小時後,就覺得腰腿都痠困,似乎撐不下去了。於是放鬆,不去想它,專注當下做的事情。室內室外都看到每個人在專注地用功,或走或坐或站,形態各異,都在一心讀誦、懺悔。安定的力量彷彿一個場域,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點,被無形的力量推著,居然連續一整天都沒有休息停頓,包括吃飯也只是不同的動作,一樣的靜默,一樣的專注。彷彿置身淨土,無驚無怖,無顛倒、妄想,無攀緣、散亂,慢即是快。到了下午時分,身體通暢了,禪觀時,很容易安定。

還沉浸在圓滿完成《法華懺》的感動、喜悅之中,和對法師開示的歡喜、感恩之時,隔天早上卻看到一則美國著名商學院華人教授殺妻的消息。涉案者竟是自己熟悉的同學,曾經的鄰居。震驚、痛心之餘,想像那是累積了多少年的怨苦,不禁感慨萬千——身邊多少在美的華人家庭飽受各種矛盾、情緒的折磨;披荊斬棘的精英們可以征服世界,卻無法安放自己!然而,剛誦完的《法華經》〈安樂行品〉就已清楚地交代應如何安頓身心。如第一菩薩行處,「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想到果慨法師結語時,以僧團的名義期望並殷殷囑託大家:既然學習到了安頓身心的法寶,就要走出去,因為沒有聽過的人更多,不會用的人是大多數!是的,同參們,大家任重而道遠啊!

文: 三車

解行並重的修學──《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心得 Read More »

念念佛心、聲聲菩提、步步安定、處處凈土

今年法鼓山舊金山道場首次舉辦法華三昧懺儀,感恩果慨法師,帶領大家解行並修。從《金剛經》到《教觀綱宗》的深入講解開示,最後落腳到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

果慨法師講解《法華經》側重於假觀,在悟透緣起性空後,依然無所求地回歸世間,度化眾生。《法華經》前九品為聲聞弟子授記,從第十品法師品開始,講授我們如何通過假觀來應對難以調伏的眾生根性。而法華三昧懺儀,正是通過懺儀的修持(戒),達成三昧的功能(定),開啟法華的智慧(慧)。

這次的懺儀有很多獨特的地方,我們的懺儀版本是智者大師最初的版本;不同於流通版的居士發願,我們和智者大師一樣發願「願於此身,行道無障」,每每念到此句,便覺得十分感動和鼓舞。此外,懺儀的形式也極具特色,法華三昧懺儀一座分為懺、誦、以及禪觀,時間安排由自己調節掌握,在結營前至少完整誦讀一部《法華經》。法華三昧懺儀屬於行道誦經,也就是邊行邊誦,在對周圍保持覺照的狀態下(可以理解為融入整體),將心收攝專注在經本上,隨文入觀。

有師兄提問:什麽是禪觀?法師解釋這裡的禪觀是指默照,第一要求就是發起大悲心(菩提心)。第二,放捨諸相:知,但不住,不執著;清楚境界,不為所動。第三,休息萬事:與方法不相應的事都放下,不起第二念。

果慨法師告訴我們,我們的願會決定我們走多遠,方法用到哪裡。法師強調聖嚴師父説法鼓山存在的價值,就是建設人間凈土。鼓勵我們走出去,隨分隨力分享。如果在過程中需要回道場充電,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出去。法師勉勵我們,遇到境界,先提起觀念,或是提起聖嚴師父的話:當我每到一處,每見一人,便是我能夠給他們什麼?他們會因我而得到什麼利益?

最後,想用果慨法師幾句讓我深受觸動的話來作為總結。首先,一定要信。信三寶,信師父,最重要的是信自己,相信自己與佛一樣本具佛性。其次,修行不問結果,只問耕耘;佛法會自然而然地引領我們前行。法師也激勵我們,修行就是破除障礙、積累資糧、不斷加行的過程。遇到障礙是好事,修行越深,障礙也越大,因此要更加積累資糧與精進加行。關關難過,關關過,與諸位師兄姊們共勉。

文:小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念念佛心、聲聲菩提、步步安定、處處凈土 Read More »

與果慨法師有約──《金剛經》讀書會踏青記

果慨法師今年暑期從台灣遠道前來灣區,為道場舉辦了爲期一個月的三場佛法研修活動。道場師兄師姊們在精進用功之餘,趁著難得的空檔,邀請法師和大家一起到附近的公園出遊踏青,享受燦爛的加州陽光和明媚的湖光山色。

活動當天,大家穿著法鼓山的禪T一起環湖散步,分享果慨法師《金剛經》讀書會的內容,講到很多法師分享的例子可以如何實際運用在生活上,讓佛法不只是佛學,而是能夠真正運用在各式各樣的情況。在散步時,我仔細聆聽師兄師姊們的講述,並且將注意力放在腳下的每一步,確保可以一邊專心地聽師兄師姐們的分享,在步伐上也能夠與大家一致,不至太快或是太慢。想到之前上初級禪訓班的時候,常住常興法師有提到,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老實實,清楚知道自己有妄念,並且用方法,與自己的妄念和平相處,而不是壓制妄念或讓妄念紛飛。

環湖結束,大家一起享用午餐。午餐之後,法師開玩笑地說:「今天的踏青不只是來吃一頓飯就回家了!」引來大家一陣笑聲。法師問我們明天小組報告打算怎麼做?本來我們這一組並沒有打算演戲,可是經法師這麼一說,大家立馬改變了主意!原本安安靜靜的一組,現在每個人都在講話、出主意,大家突然熱絡起來, 聲音多到聽不清楚每個人講話, 我心裡又是一陣笑, 這個讀書會實在是太棒了!!!

藉由這次踏青,跟同組的師兄姊們熟悉起來,有「患難見真情」的感覺。原來學佛也可以這麼開心!非常感恩法鼓山舊金山道場和法師,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創造了這麼美好的回憶!

文:Emily Lee/宓雅慧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與果慨法師有約──《金剛經》讀書會踏青記 Read More »

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上完果慨法師帶領的《教觀綱宗》研習課程,感恩之餘,有重新站在跑道起點,再次踏上學佛之路的感覺。

問自己:站的跑道是什麼顏色?終點是什麼呢?

圖片引用自果慨法師《教觀綱宗》課程講義

所謂不同顏色的跑道,是一張在六天的課程中,好幾次被提及、回放的圖表。粉紅色標示的人天,黃色的二乘,和藍色的菩薩道。法師用這張圖表和討論的問題,提醒我們看到自己的立基點,包括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起心動念。進而幫助我們省思,學佛修行,究竟是為什麼?是為了現世來生的福報?出世解脫?還是廣度眾生?法師殷重叮囑我們一定要有清楚的覺照和正確的知見,因為這對接下來的學佛路影響深遠。

在最後一天的課程裏,法師講述了天台的「一念三千」。「三千」,是每一法界具足十法界,再乘上十如是、三世間而得出的。「一念三千」,是指我們的一念其實具足了一切諸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當瞋恚心生起時就是地獄;貪欲心生起就是餓鬼;愚痴心生起就是畜生;我慢心生起就是修羅;倫理道德的心生起就是人道;而與禪定、四聖諦、十二因緣、成就眾生乃至真如法界相應的心生起便是天道、聲聞、緣覺、菩蕯和佛法界。當遇緣觸事,當下生起的一念,便已三千諸法同時具足。然而,往往自己連一言一行背後的動機意圖都未必完全淸楚,遑論剎那間變化的心念。

如實知,還需要誠實和勇敢。菩薩行,更需要信心和毅力。四年多前剛開始學佛時,我覺得菩薩行願離我好遠,遙不可及。而今,我在人天道上,努力向中間的菩薩道靠近,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與佛菩薩的心相應。當路程與時間的長短慢慢不具意義,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戚演毅合十

祈願心不退轉,終能同證菩提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