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影像

很幸運有因緣參加果醒法師帶領的《楞嚴禪心》五講,以及護持法師帶領的念佛禪一。法師用深入淺出的方法,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分享佛法在日常中的妙用。

一般人常常會不自覺地把記憶中某人的影像當作是真正的那個人。 比如,自己剛剛和朋友們一起在打牌,雖然牌局已經結束,人也已經離開了現場,但心中依然會存有剛才打牌的影像和畫面。會記得是與哪些朋友一起打牌,以及他們的外貌和言語。這些影像的素材都來自六根觸六塵,比如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手觸碰到的。心根據這些素材,形成記憶中的影像。我們通常誤以為這些朋友們的影像就是真正的朋友們。但是這些影像不能繼續陪我們打牌,不是朋友們本人。心中的相,就像是布袋戲偶,而產生這些相的是心,是佛性,是無位真人,正如布袋戲偶的手。用法師的話說就是「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

不少人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與自己不相應的人互動時,心往往會對其影像「添油加醋。」例如,與某位曾經為難過自己的同事互動的時候,可能會覺得這位同事好像一直故意針對自己,因此而產生瞋恨心,與之產生更多衝突。但是事後我們卻發現,這位同事其實並沒有刻意為難自己,實際情況也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麽糟糕。這就是因為心在錄製這個影像的時候,如果是自己討厭的,影像通常會比實際情況更差;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影像通常會比實際情況更好。進一步來説,我們不僅僅是錄製影像在記憶中,我們還會一遍一遍的去回想當時不愉快的場景和煩惱的感受,而進一步遭受二次、三次、乃至無數次傷害。有人甚至在幾十年後,仍不停回憶當年傷心痛苦的往事,因而繼續傷心痛苦。為了從諸如此類的煩惱中解脫,果醒法師提醒我們「不要用記憶修理自己。」

非常感恩法師的慈悲與智慧,用善巧方便,把《楞嚴經》中深奧的佛法,解析成我們生活中可以實踐的具體指導。法師講課金句頻出,輕鬆幽默,並耐心解答各位聽衆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上的種種疑惑。大家可以在道場YouTube頻道看到此次活動的重播,收益於果醒法師研修及實踐《楞嚴經》的分享。最後祝福大家都能夠放捨諸相,返妄歸真,轉迷成悟。

文:晨曉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記憶中的影像 Read More »

無你我、破能所、斷相續—化攀緣取捨為普照

感謝果醒法師這次弘法中深入講授楞嚴禪心,法師提出「什麼是佛性?」並引用經文:「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法師指出我們妄認四大(地、水、火、風)為自身,然而四大組成的身體並無感知能力,真正有感知能力的是心,即佛性。我們誤認為心藏於身內,並通過眼、耳、鼻、舌、身向外探索,形成了「我」與外境的分別,殊不知外境全部都是我,所有現象都是自心物。

法師以做夢為比喻,夢中的張三李四均是自導自演,現實中的每一刻也是自導自演。我們凡夫常愛加料,不知道一切源於自心,執著色相和語言,視其為心外的人,並於已經消失的前一念區分你我。法師提醒與人交往時要想起「一切皆是我」的觀念,都是佛性(大海)所產生的現象(波浪),佛性透過身體這一工具產生身口意的行為。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佛性(心)的功能,如罵、講話、不講話、愛理不理、認同與否等。

聖嚴師父有次很兇的罵法師,法師很不高興,師父能馬上堆笑臉説「果醒啊……」,因為師父不將果醒法師視為人,而是視為自己的妄念,也就可以「演技」不受限制。罵與被罵、能擺佈與被擺佈,都是自己的妄念。所有色相都是自己的感知,無論抵抗、放鬆或忍耐,已經將眼前的色相視為心外的人。我們需要意識到「影」和「響」不是來自他人,不是人,全都是「我」。

「法起不言我起,法滅不言我滅」,法即現象、波浪,波浪消失但大海不會消失。色、受、想、行、識都是法、都是現象,不是我。現象的起伏不應與「我」聯繫。身體的現象只是佛性的一種表現,並不是「我」,所以沒有「我」在講話,只有講話的現象。覺得有「我」在講話,則是眾生的迷用。例如面對恐懼時選擇不恐懼,因為恐懼是現象,沒有「我」恐懼。將身體視為我,所以怕死,這種對身體的執著,會限制佛性的功能。實際上,身體是一個工具,不是我。我們透過身體(工具)來受報和自利利他,透過身口意的現象來除能所,就是修波羅蜜。沒有想怎麼樣、也沒有不想怎麼樣;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

果醒法師提醒我們有三個詐騙集團:把人視為人,把外境視為心外之物,認為後念可以碰到前念。我們應時常謹記正確的知見,並以師父的祖師三通來激勵自己:他心通(洞察他人需求),語言三昧(例如給絕望者帶來希望),神變通(調整自己以適應他人,無我的修行)。

最後以法師常提到金剛經裡的「……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來與各位師兄師姊共勉!

文:小熊-熊寬如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無你我、破能所、斷相續—化攀緣取捨為普照 Read More »

真心與妄心: 《楞嚴禪心》五講報導

法鼓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於十月十、十一、十二日一連三天在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為信眾開示多年學習《楞嚴經》及其禪修的心得,並帶來出家多年的第一本著作《楞嚴禪心》與大家分享。法師幽默風趣且不拘泥於佛經科判的講演風格,讓觀音殿內六、七十名的聽眾在笑聲中快樂學習。信眾中有不少年輕的新面孔,大家非常踴躍地向法師提出問題。

果醒法師在演講第一日的開頭,使用布袋戲人偶為例,闡述此次開示的重點:「真心」。 人們普遍將自己的身體當作是「我」,但其實讓「我」有見聞覺知功能的是真心 (佛性)。就像真正讓布袋戲人偶有動作的是藏在人偶裡的法師的手, 並不是戲偶本身。心性除了無所不能以外,還總是處於無相、不生滅狀態, 沒有能所之分。可惜因為無明故從真起妄,有了「我」 (能) 與 「非我」 (所) 之分,然後這個「我」就開始構建自我感知體驗的世界。

因為後念碰不到前念 (法法不相知),我們凡夫會在前念(第一念)的記憶上加料,造成後念(第二念),然後在虛構的第二念再加料, 造成第三念。 如此念念相續,就建構出「心中的媽媽」這樣的記憶影像。以此類推,在我們凡夫的世界裡的一切都是「自導自演」的妄念,都是佛性大海裡的波浪。所以,法師也告誡我們,不要用記憶修理自己,因為記憶是沒有心的。

如何在生活中練習脫離一般凡夫的執著妄念呢? 果醒法師認為需要常常自我檢視,看看我們面對人的時候,是把他當成我?或是我以外的人? 如果能做到「目中無人」就離「無我」近了一步。因為「能見所見皆空寂」,能見的是你,所見的也是你,根本沒有心外的人,所以,要不執、不取、不捨,一切都是佛性的功能。對自己的日常遭遇可以用「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的方法除去執著。人與人的應對中則可用「說好話」、「調整自己、適應對方」等方式讓未信佛法的對方有信心。禪的修行與「活在當下」的努力也不可或缺。

每日的講座結束後都有一段 -Q&A- 時間,想與法師交流分享的信眾可以留下來討論。法師並隨身攜帶筆,歡迎大家找他為《楞嚴禪心》一書簽名。平易近人的法師在各個聽眾的世界裡留下了層層疊疊的波浪,也盡顯智慧的海水,因為每個當下都是海水、波浪,都是心性。

文:羅演慧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真心與妄心: 《楞嚴禪心》五講報導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