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理的指導與禪觀的實修──參加果慨法師系列講座的收穫

這次因緣殊勝,有機會先後參加了果慨法師帶領的《教觀綱宗》研習講座和《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果慨法師帶領的課程很深入,然而帶領的方式卻很輕鬆。法師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聽課的時候可以坐、可以站、可以盤腿、甚至太累可以直接躺下休息一會兒。法師舉了很多現實生活的例子,來解釋佛法的義理,形象生動,輕鬆幽默。

我在參加系列活動前知道有佛教的經義存在,知道有修行,有打坐這回事,但是我不清楚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麽關係。以前曾特意去請教過常住法師:知道佛教的義理有什麽用?對修行的實際操作,比如打坐,有什麽幫助?常住法師的回答是:義理和禪觀的實修就如同是鳥的雙翼,兩者都需要認真對待,才會有持續平衡的發展。我當時對法師的解釋似懂非懂,直到這次通過對《教觀綱宗》的學習,更深入地瞭解到修行離不開義理的指導和禪觀的修證。《教觀綱宗》的「教」就是義理,「觀」就是禪觀。

如果只有義理的指導,而沒有禪觀的修證,可能只是停留在説食數寶。如果只有禪觀的修證,沒有義理的指導,可能會對禪修的身心反應產生誤解。《教觀綱宗》和《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是通過拜《法華三昧懺》,誦讀《法華經》和禪觀來體會法華三昧。《教觀綱宗》是明代蕅益智旭大師的著作,代表了佛教義理的指導。《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代表了禪觀的實修。這次系列活動,法師清楚明白地把《教觀綱宗》的義理開示給我們聽,實際帶領我們體驗禪觀的修行法門,讓我們明瞭佛法的組織體系及實踐步驟。

果慨法師在授課時,舉例説明爲什麽要練習讓心安定,比如機械時鐘的齒輪,一個一個的齒輪之所以會精準地運作,是因爲它的軸心是不動的。如果齒輪的軸心隨意亂動,它就會和其他的部件卡住,無法精準地動作。如果我們的心是不安定的,在遇到境界的時候,就不容易作出正確合理的反應,往往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反之如果通過修行,可以讓自己的心越來越安定,對周圍環境認識越來越清楚,就更有可能做出比較準確,利人利己的行爲。

感恩果慨法師為舊金山道場開設這一系列三場精彩的研修活動,開示經典大法,讓參加的學員受益無窮。最後引用法師的名言:想法變了,態度變了,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心態,決定狀態!
文:晨曉

義理的指導與禪觀的實修──參加果慨法師系列講座的收穫 Read More »

解行並重的修學──《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心得

果慨法師帶領的四天三夜的《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結束了,是一次非常不同的經驗。以往參加的懺儀多是以法會的形式進行,因為不熟悉文字,往往有些匆忙。然而這次的懺法完全是以自己的速度進行,自己安排行或坐,室內或室外。這樣更能看見自己的身心狀況,從而與懺文結合,深入內心並能及時調整身心。

頭兩天因為不熟悉文字,所以拜得很慢,誦經也較慢,希望看清楚文字,有思考體會的過程。因為是自己獨立誦,加上懺堂中安靜、專注的氣氛很攝心,在起誦各大菩薩名號時,就感覺到各大菩薩是如此真切。每座懺由三個部分組成:拜懺、誦經、禪觀。動靜結合,適合觀想與體驗,使身心逐漸安定,即使身體的不通暢與困頓感還在。

第三天,發現有很多章節,也想試試看是否能適應快的節奏。於是提起精神,集中心念。連續不斷輕快地拜懺、經行、誦經。一兩個小時後,就覺得腰腿都痠困,似乎撐不下去了。於是放鬆,不去想它,專注當下做的事情。室內室外都看到每個人在專注地用功,或走或坐或站,形態各異,都在一心讀誦、懺悔。安定的力量彷彿一個場域,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點,被無形的力量推著,居然連續一整天都沒有休息停頓,包括吃飯也只是不同的動作,一樣的靜默,一樣的專注。彷彿置身淨土,無驚無怖,無顛倒、妄想,無攀緣、散亂,慢即是快。到了下午時分,身體通暢了,禪觀時,很容易安定。

還沉浸在圓滿完成《法華懺》的感動、喜悅之中,和對法師開示的歡喜、感恩之時,隔天早上卻看到一則美國著名商學院華人教授殺妻的消息。涉案者竟是自己熟悉的同學,曾經的鄰居。震驚、痛心之餘,想像那是累積了多少年的怨苦,不禁感慨萬千——身邊多少在美的華人家庭飽受各種矛盾、情緒的折磨;披荊斬棘的精英們可以征服世界,卻無法安放自己!然而,剛誦完的《法華經》〈安樂行品〉就已清楚地交代應如何安頓身心。如第一菩薩行處,「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想到果慨法師結語時,以僧團的名義期望並殷殷囑託大家:既然學習到了安頓身心的法寶,就要走出去,因為沒有聽過的人更多,不會用的人是大多數!是的,同參們,大家任重而道遠啊!

文: 三車

解行並重的修學──《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心得 Read More »

念念佛心、聲聲菩提、步步安定、處處凈土

今年法鼓山舊金山道場首次舉辦法華三昧懺儀,感恩果慨法師,帶領大家解行並修。從《金剛經》到《教觀綱宗》的深入講解開示,最後落腳到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

果慨法師講解《法華經》側重於假觀,在悟透緣起性空後,依然無所求地回歸世間,度化眾生。《法華經》前九品為聲聞弟子授記,從第十品法師品開始,講授我們如何通過假觀來應對難以調伏的眾生根性。而法華三昧懺儀,正是通過懺儀的修持(戒),達成三昧的功能(定),開啟法華的智慧(慧)。

這次的懺儀有很多獨特的地方,我們的懺儀版本是智者大師最初的版本;不同於流通版的居士發願,我們和智者大師一樣發願「願於此身,行道無障」,每每念到此句,便覺得十分感動和鼓舞。此外,懺儀的形式也極具特色,法華三昧懺儀一座分為懺、誦、以及禪觀,時間安排由自己調節掌握,在結營前至少完整誦讀一部《法華經》。法華三昧懺儀屬於行道誦經,也就是邊行邊誦,在對周圍保持覺照的狀態下(可以理解為融入整體),將心收攝專注在經本上,隨文入觀。

有師兄提問:什麽是禪觀?法師解釋這裡的禪觀是指默照,第一要求就是發起大悲心(菩提心)。第二,放捨諸相:知,但不住,不執著;清楚境界,不為所動。第三,休息萬事:與方法不相應的事都放下,不起第二念。

果慨法師告訴我們,我們的願會決定我們走多遠,方法用到哪裡。法師強調聖嚴師父説法鼓山存在的價值,就是建設人間凈土。鼓勵我們走出去,隨分隨力分享。如果在過程中需要回道場充電,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出去。法師勉勵我們,遇到境界,先提起觀念,或是提起聖嚴師父的話:當我每到一處,每見一人,便是我能夠給他們什麼?他們會因我而得到什麼利益?

最後,想用果慨法師幾句讓我深受觸動的話來作為總結。首先,一定要信。信三寶,信師父,最重要的是信自己,相信自己與佛一樣本具佛性。其次,修行不問結果,只問耕耘;佛法會自然而然地引領我們前行。法師也激勵我們,修行就是破除障礙、積累資糧、不斷加行的過程。遇到障礙是好事,修行越深,障礙也越大,因此要更加積累資糧與精進加行。關關難過,關關過,與諸位師兄姊們共勉。

文:小熊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念念佛心、聲聲菩提、步步安定、處處凈土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