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半日禪的充電體驗

本年度最後一回「戶外半日禪」在十月二十八日圓滿結束,非常感恩有這個因緣可以趕得上參加此活動。我在十月初轉換新工作,這份職務及工作時間和舊的工作完全不同,因此我已有一個月沒有機會到道場參加活動,心情忐忑好像失去生活的重心。終於,我在一次星期五工作會議上,得知週末不用輪值,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查詢道場十月份的行事曆,然後晚上好好睡了一覺,準備參加次日的「戶外半日禪」。
當天早晨的氣溫異常低,但集合之後開始回暖,絕對是戶外活動的好時刻, 在師兄的帶領下做「八式動禪」及「暖身運動」後,我遵從 師父及眾法師過往的引導,在活動前許了願。我的願文是用「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把「心」放在「呼吸」及「步行姿態」上。由於觀察到自己肩頸部的肌肉因平常總是低著頭而緊繃,因此,我告訴自己要放下一切,放鬆心情,用「身在那裡,心在那裡」的方法好好地「享受」半日戶外禪。
在經行過程中,我的「心」放在腳下,步步踏實,跟著引領的師兄走,沒有刻意查看路面是否凸凹不平、我沒戴手錶,也沒刻意數自己走了多少步,只有觀照自己的呼吸是否順暢、走路姿勢是否頭頂著天,步伐是否跟前一個人保持固定距離。結束後小組分享時,大家都認同戶外經行是一項非常棒的活動,可以藉此觀照自己的「心」有多少程度上受到外緣的影響而產生「念頭」及是否正確地運用「方法」。
這一次「戶外半日禪」,讓我深深體會到「禪修」不單只對身體健康有益處,還能夠把書本中所描述的方法加以實踐。衷心希望各位師兄師姊們也能夠安排時間一起謢持這項禪修活動,讓它能永續下去,造福更多的人。
文:游演正

戶外半日禪的充電體驗 Read More »

週四「禪坐共修」及方丈和尚關懷報導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九月二十八日於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為參加週四「禪坐共修」的禪眾開示。因為報名人數眾多,禪坐地點由平時的大殿移至觀音殿。三十多位禪眾與義工的位置恰好將觀音殿填滿卻不擁擠,加上初秋舒爽的溫度,使得當天共修氣氛穩定,節奏順暢。

一如往常地, 共修由八式動禪拉開序幕。聖嚴師父所創的八式動禪一方面幫助大家在上坐前放鬆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有效地預防或減緩腿痛等狀況的發生。另一方面,藉由專注於身體動作,察覺動作時身體重心的移動或肌肉的拉伸, 進而體驗到「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之禪的基本功夫,可以將此經驗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它同時也算是一種收心操,為接下來的禪坐做準備。

禪堂的布置、打坐的方法、時間的長短都遵照法鼓禪風。每支香為三十分鐘,兩支香之間可以有短暫的時間放腿或上洗手間,讓新加入的學員容易適應。上坐後的「前方便」可調整身體以利打坐姿勢;下坐後的按摩可幫助身體緩緩恢復活動,避免突然開始日常動作可能導致的不適,是一套能幫助大多數人學習禪坐的方法。

方丈和尚的開示由美國時事,即費城百餘位青少年快閃搶劫商店以及北加州灣區日益惡化的治安開始,導入修行的重要性與方法。法師認為「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在專注於當下後,斷開過去與未來,也沒有現在, 然後才能生起利他的心。關於打坐的方法,法師提示大家,「默照」較「話頭」簡單安全,是法鼓山總本山以及各道場近期禪七比較常用的方法。他也用聖嚴師父教導的「直觀」方法,即 「不比較」 、「不形容 」、「不給名字」,鼓勵禪眾將之運用在打坐上。清楚知道打坐時身體的感覺,但是不去管那是舒服還是不舒服,也不給它一個舒不舒服的標籤 (名字)。法師曾將他自己數十年打坐修禪的經驗與心得寫成《止觀禪:打開心門的鑰匙》一書,學員若能閱讀並實行,應該會有豐盛的收穫。

禪修準時結束,方丈和尚除了用開示的形式布施大眾, 也贈與在場每位學員一個木尺書籤,尺度上刻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的方法,標示著方丈和尚對禪眾的溫暖期許。

文 /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週四「禪坐共修」及方丈和尚關懷報導 Read More »

秋分,禪味

日常能幾許, 在動靜之間, 體會自己。 參加禪一,是給忙碌的自己一天,暫停生活的腳步,緩緩思緒, 讓「我」和「自己」好好相處。這一天,正是秋分,微涼,適合禪修。

首先,法師如是開示:「參加禪修, 不是期望只有打坐。」 「禪修, 不是只有坐在蒲團上才是禪修, 禪修是體驗每個當下 。」「每個當下,包含了吃飯、走路,甚至在洗手間裡。」期勉每位學員帶著正確的觀念開始這一天的禪修。

暑假期間和之後的忙碌,把我既有的修習常規破壞殆盡,以致生活裡只剩下忙碌與疲倦。這一天,我如初學者,依著法師的指導,在蒲團上體驗著腿痛和昏沉,在齋堂裡品味著飯菜的滋味,在拉筋時感受著身體的僵硬和疼痛。感受滿滿!

浮生能幾許,在呼吸之間,明白實相。最後,法師勉勵學員「禪修的最終不只是覺察身心,還要透過禪修修得智慧和慈悲。」為這次的禪修畫上句號。參加禪一,我和自己相處的這一天,安靜卻有知有覺很有滋味。我今年的秋分有禪味!

文:Connie Chen
圖 :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秋分,禪味 Read More »

禪一再體驗

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往往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而形成一些刻板印象。這句話貼切的描寫了我自己禪修的經驗。幾年前,我初到道場開始體驗禪修,不料在參加禪二、禪三時皆夜不能寐,精神昏沉渙散,回家後還生了病;某次參加禪一時又因為求好心切,神經過分緊繃而噁心難受。自此我對禪修心生畏懼,加之工作繁忙,如此便蹉跎了數年,沒有再參加任何禪修活動。

近兩年多來法師們努力培養道場禪風,每日不辭辛勞的在線上帶早晚坐,週間週末也都有不同天數的禪修課程,我槁木死灰的禪心也跟著復甦了起來。

為了克服對禪修的恐懼,我決定在再度參加禪一之前做好準備。先上了初級禪訓班複習禪修的方法,之後每數日都會勉力地參加線上的禪坐;同時也閱讀了聖嚴師父所寫的《禪的智慧》,本書匯集了師父對禪衆所提出問題的解答。書中提到如果禪坐時急求成果,身體比較容易出現問題,這也許正解釋了之前我身體不適的狀況。所以這次禪一我決定改變心態,將禪修的過程當作目標,只重練習而不求速效。

法師所安排禪一的課程動靜相間。除了禪坐之外還有八式動禪、戶外經行、運動及拜佛。一開始法師便複習及導引了上坐禪修、下坐按摩的整個程序,講解十分詳細清楚。法師特別提到「禪修不是用腦子去想,而是用身體去體驗。」這句話對於常常身心分離,只活在滿腦子妄想中的我真是切中要害!法師也提到放鬆的重要性,放鬆就是用方法的前提和基礎;法師更期勉禪衆將今天所有的活動當作一支香來坐,即使離開了禪堂也應該繼續用方法來觀照身心。

謹遵教誨。我花了較多的時間放鬆,覺得身心比較安定後才開始用方法;戶外經行、拜佛及運動也有助於身體的放鬆。下午開始昏沉,雖不至於點頭,但是自己知道心神已經不如早上那麼清楚了。還好身體沒有出狀況,順利的圓滿了禪一。感謝法師的指導和師兄姊們的護持,我似乎已經克服了過去的恐懼,可以安心地繼續學習禪修了!


文:李演明
圖: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禪一再體驗 Read More »

《大悲咒》共修

〈大悲咒〉匯集了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以來所有一切修持的功德,所以持誦〈大悲咒〉就等於獲得了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以來所修一切功德力的加持。

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告訴我們,誦持〈大悲咒〉應該先要對眾生起慈悲心。因此要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濟,除了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給我們平安、給我們力量,更要學觀世音菩薩,先發起無上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希望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為了利益眾生,而成就所有一切功德,這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一人持誦〈大悲咒〉的功德很大,共修持誦〈大悲咒〉的功德更大,所以共修時能夠得到所有修行者的功德累積。

鼓勵大家在平常忙於工作、生活日常和做義工之外,也有機會來道場一起共修,安定自己的身心。歡迎大家一起來: 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日期】 10/4、10/18、11/1、11/15
(每個月第一及第三個星期三)
【時間】10:00am – 11:30am
【內容】21遍大悲咒+法師開示與祝福
【地點】道場觀音殿

《大悲咒》共修 Read More »

禪坐引導 (早晚坐)

聖嚴法師:「禪修,是認識自己、轉化自己的最佳方法」

由舊金山道場常住法師帶領的禪坐引導,希望能幫助大家養成固定打坐的習慣。藉由每日的禪坐引導,讓大家晚坐結束後,直接就寢,有個好眠;早坐結束後,持續保持身心的放鬆,一天都很安定。

大多數的學佛信眾都是動腦多、實作少,邀請大家一起來實際體驗,瞭解禪坐帶給我們的好處。

【每日時段】

  • 早坐: 05:30 – 07:10 (美西時間)
  • 晚坐: 20:10 – 22:00 (美西時間)

早坐内容 :

05:30 – 05:50 上座引導

05:50 – 06:50 止靜

06:50 – 07:10 下座引導,按摩

晚坐内容 :

20:10 – 20:20 拉筋運動

20:20 – 20:40 上座引導

20:40 – 21:40 止靜

21:40 – 22:00 下座引導,按摩

【資格】建議參加過初級禪訓班者

【參加方式】

1. Zoom 連結:

Join Zoom Meeting 

Meeting ID: 867 0406 4922
Passcode: 0000

2. YouTube 直播   YouTube 直播連結

【加入 Line 早晚坐直播實驗室】

 歡迎加入 Line 早晚坐直播實驗室
此群組僅作早&晚坐相關活動訊息布達之用,請勿張貼與早&晚坐無關之訊息。

 

禪坐引導 (早晚坐) Read More »

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很高興能參加常啟法師的演講,在網路上聽過法師講《維摩詰經》,法師講法的方式很棒,輕鬆活潑且聽得懂;現場的演講果然和視頻感受的一樣精彩,能親身到現場體驗是難得的經驗。
這一次的主題:Shasta Abbey 如佛一樣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Shasta Abbey的創辦人慈友禪師。她出生於英國,到日本求法,最後奉獻在美國;成長於基督教家庭後來卻成為曹洞宗的禪師。即便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她仍尊重當時被賦予的責任,來到美國弘揚曹洞禪法,並且成立第一座由女性建立的禪宗寺院。為了融入當地社會,她做了一些改變,比如說把佛經、偈子等翻譯成英文。慈友法師本身是學音樂的,她把梵唱改變成很西方教堂式的聖歌。法師說當人們沉浸在這種祈禱式的旋律中,就會生起宗教的情操,把感性的東西呼喚出來。法師分享了她祈禱式唱頌的《心經》,其中最後一段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蕯婆訶,慈友禪師直接改成意譯:永遠在成佛的路上,沒有一個成佛的結果,永遠在行佛、做佛,永遠是在進行式,都是在過程中。這一段非常觸動我,生而為人,能有這樣的信念,不就是如佛一樣的生活嗎?
去參學的法師們到那邊很快地就融入他們的團體,法師說好比是東方的茶碰到西方的奶,一下就變成了奶茶。彼此之間縱有不同,雙方均展現了極大的包容和尊重。在所有的分享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坐禪的早課。打坐時眼睛全程都是打開的,要全面的覺知,悅眾會在外面敲鐘,提醒不要昏沉、不要入定、不要分別,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覺照;下坐也是十分迅速猛烈,聽到木魚聲,馬上站在廊道準備要經行,沒有任何懸念,老法師們個個都像返老還童。但願我也可以像他們,只專注在每一個瞬間,若真能如此,就會離師父所勉勵我們的「念念不離禪悅」越來越近了吧。
其實無論生活在何時何地,人為的煩惱或是自然的災害,不公平或無法掌控的生活,永遠都存在。但如何以體諒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種種的煩惱,安住自己的心,堅定自己的信念,同時還能幫助別人,永遠在行佛,這些是我聽完演講後,期許自己要去努力的目標及方向。
文:盧寬如

專注在每一個瞬間,念念不離禪悅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